时间:2024-05-09
【摘要】现阶段,教育戏剧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其通过各种戏剧习式来达成课堂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然而,戏剧习式设计很容易流于形式,从而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效果。本文基于核心素养下思维品质的四个层面: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分析和探讨英语教育戏剧课堂中的戏剧习式设计,助力学生真正达成英语课堂中的思维品质的发展,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戏剧习式;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郦超,杭州绿城育华小学。
在英语教育戏剧课堂中,教师运用一系列的戏剧策略或习惯形式,简称“习式”。习式是一系列简单清晰的活动,运用场景、情节、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戏剧元素,为学生在故事中“还原”他们将面临的“真实”生活,让学生“进入”不同的社会情境中“遇见”困难。学生理解且熟悉了这些习式后,就能透过习式所建构的戏剧世界去游戏、合作、行动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体验和能力。透过各种各样的习式,教育戏剧为学生提供另一雙眼睛去观察生活、以另一种身份体验世界;让他们看见自己的生活、预见自己的未来。其中,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在此过程中得以不断操练和运用,最终实现了学生语言综合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缘起:英语教育戏剧习式设计之现状
在看似热闹的教育戏剧课堂中,很多教师因过于注重习式的仪式感或观赏性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下笔者挑选了两个最常见的场景。
【镜头一】矫枉过正:过分注重完美的口语表达
在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课堂,也就是将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常常过分注重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句式的正确性、语法的准确度等。事实上,对于EFL学生,因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自发用英语表达观点时,句式和语法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如,在表达时因教师修正而受阻,会严重影响到思维进程,思维能力不能得以锻炼,从而影响思维品质的培养。
【镜头二】剑走偏锋:过分注重专业的声台行表
中小学的戏剧课常常面临舞台表演的任务,因此,很多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专注于戏剧习式的教育目的,而把更多关注放在学生背台词、表演动作、舞台造型上。对于普通中小学的学生来说,相比于学习表演,在英语教育戏剧课中锻炼英语综合运动能力、获得价值观和艺术的熏陶才更为重要。用“戏剧教育”的方式去做“教育戏剧”,顾此失彼,既没有让两种戏剧课堂得到健康发展,也没有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深思:习式设计基于思维品质培养之意义
教育部于2016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架构模型。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由素质教育迈入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纪元。根据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定义,英语核心素养是指“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实现理解、表达和交流”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
其中,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保障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以提高。由此可见,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英语教育戏剧习式设计,符合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纲领,也符合儿童的心智发展和认知成长的需要。
三、笃行:习式设计基于思维品质培养之实践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教师的戏剧习式设计应有意识地指向达到某一种思维目标。根据新课标,思维品质可以划分为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四个层面。笔者将基于这四个层面讨论如何设计英语教育戏剧课堂中的戏剧习式。
1.观察与比较。观察与比较的思维能力表示学生能在听、读、看等学习任务中有目的、有计划并持久地获取信息,并且能识别两种事物之间的异同和主次关系。教师在设计戏剧习式时,要给学生必要的实践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和比较。
【案例一】《猪小镇》中“墙上角色”的运用
习式名称:“墙上角色”
习式介绍:教师选定故事中某个经历复杂、变化较大或具有争议性的角色,在戏剧课首尾分别使用两张画有此角色的海报供学生观察和比较。
习式操作: 故事《猪小镇》,教师用主人公“狼”这个角色作为墙上角色。在故事开头,把画有狼剪影的海报贴在黑板上,以供学生观察。学生可通过故事中狼的动作、表情、穿着或语言等,得到各种关于狼的信息,如性格、年龄、背景、情绪等等,可用语言描述后把信息书写或绘画在角色图画上,有一位学生从狼的饥饿状态解读到它看到猪小镇时的兴奋,于是在剪影上画上了流着口水的大嘴巴。到故事结尾,教师拿出另一张同样画着狼剪影的海报呈现在黑板上,学生通过故事中发生的情节以及人物新的线索,再次进行探讨并继续创作,如,一名学生从故事中解读到狼屈服于小猪们的智慧而感到害怕,于是给狼写上了一句独白:“Oink! Oink! I am a pig! ”教师把两张图画贴在墙上,供学生比较,思考狼在故事中的心路历程,并引导学生总结出狼到猪小镇一行的经验教训。
习式分析:“墙上角色”提供了一个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的对象和各抒己见的平台,又通过对同一角色的前后两次观察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关注细节,推敲逻辑,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加工和分析,生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
2.分析与推断。分析与推断的思维能力表示学生能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客观梳理出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并探索产生联系或差异的各项原因,了解到事物本质和内在的因果关系。
【案例二】“美女与野兽”中“道具袋”的运用
习式名称:“道具袋”
习式介绍:教师在故事开始前向学生展示道具袋里的物品,这些物品与接下来开展的故事有关,让学生观察并加以分析和推断的情境和情节。
习式操作: 教师在音乐中拿出一个袋子,并慢慢打开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物品,其中有一朵玫瑰花、一张美女的图片、一枚戒指、一个卷轴和一个笔记本。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和故事有何种关系。有一名学生发言:“This beauty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story.”
习式分析:“道具袋”引导学生分析故事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又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与故事整体的关联。学生在交流和预测故事的情节中做了口语交际,锻炼了学生分析与推断的思维能力。
3.归纳与建构。归纳与建构的思维能力表示学生能从各种信息中归纳共同要素,建构新的概念,并用于处理新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
【案例三】“糖果屋”中“回音巷”的運用
习式名称:“回音巷”
习式介绍:故事中主人公遇到两难境地的情节,学生可对此做思辨活动,提出自己是支持或不支持并说明理由。持正反观点的学生分站两边形成一个“巷子”,扮演主人公的学生穿过这个巷子,“人墙”开始说出主人公心中挣扎的各种理由,形成“回音巷”。
习式操作: “糖果屋”中Hansel和Gretel被父母抛弃在黑暗森林,迷路之时偶遇一个糖果做成的屋子,面对屋子主人发出的邀请,是选择进屋还是继续找路?教师就此组织回音巷习式让学生做思考。有学生说:“I'm so tired and hungry, so I will go inside.”也有学生说:“It's too dangerous!”
习式分析:“回音巷”把两难选择的思维过程变成图像化、具体的思考形式,引导学生从利弊因素中归纳出关系事物本质的最重要要素,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并逐渐建构起自己的世界观。
4.批判与创新。批判与创新的思维能力表示学生能根据各方面的观点,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并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和创新性的做法。
【案例四】“吃噩梦的小精灵”中“座谈会”的运用
习式名称:“座谈会”
习式介绍:当故事情节中确遇到大的困难时,教师入戏扮演“首领”,学生入戏扮演“群众”,一同通过会议的形式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故事情境中的客观条件、人物的心理状态来提出解决方案并讨论。
习式操作: “吃噩梦的小精灵”中的公主遇到睡不着的问题,忧愁的国王召开全国大会来解决困难。教师戴上王冠入戏成国王,引导学生入戏成睡梦国的人民。学生根据睡梦国的现实条件以及自身的经验提出想法。有学生说:“Maybe we can call a doctor to help!”
习式分析:“座谈会”是很好的思维启发性的语言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中的客观条件去辩证地看待问题,大胆提出质疑或是创新的做法,是真实且富含内容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形成更深层次的体验。
四、展望:习式设计基于思维品质培养之思索
笔者作为英语教育戏剧的实践者,在探索思维品质与习式设计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思考习式设计,收获满满。然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如何为思维品质的提升做量化评价,如何建构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目前的一大难题,将被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供人们继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夏谷鸣.英语学科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J].英语学习,2017(2):9-13.
[3]张雪霞.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0(18):103-104.
[4]邓星,刘洁文.基于戏剧教育习式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J].英语教师,2019(20):62-65.
[5]海飞液.小学英语教育戏剧范式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