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要】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实践的过程当中时常会出现语用失误,轻则影响交际效果,重则导致矛盾冲突。本文拟以湖北理工学院留学生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坦桑尼亚等国家的留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原因,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和提高留学生的语用能力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作者简介】周程(1986-),男,湖北黄石人,湖北理工学院国际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理工学院2018年度校级科研立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编号:18xjr09Q。
留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言语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不畅的影响,在语用层面产生言语或者思维的曲解、误解甚至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作为语言的使用者,不仅应当从说话人的角度去阐述话语,也应当从听话人的角度去认知和理解话语。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问题也无形中影响着其对汉语的学习和实践。本文拟对留学生语用失误问题展开调查,并分析原因。
一、 语用失误的定义
英国语言学家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在《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中指出,“语用失误是人们不能完全理解某个话语的含义”。它表现为说话者在交际时没有关注到对方的身份、地位、场合,违背了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及社會属性,从而导致交际行为的中断和失败。
詹妮·托马斯将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和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到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如语言理解错误、文学修辞手法运用错误等。社交语用失误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失误,与社会礼仪、价值观念等有关。
二、 调查设计
本文选取湖北理工学院共100名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参与调查的留学生以18-24岁为主,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印度、塔吉克斯坦、赞比亚、坦桑尼亚、南非、科摩罗等国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0份,问卷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85份,无效问卷5份。
本次调查问卷共30道单选题,既包含语言语用问题,例如语音、词汇、语法等,也包括社交语用问题,例如道别、问话、致谢等。
三、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此次答题正确率超过60%的学生有50人,接近实际调查人数的60%,难度适中,较为符合我校留学生实际语言水平。基于此次调查结果,可将留学生语用失误的类型总结如下:
1. 语言语用失误。留学生在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既有因违反语法规则,用词不当而引起的,又有因思维方式而造成的表达有误。
(1) 语音的语用失误。语音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留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语调、重音停顿、说话快慢等规则而导致的失误。对于留学生来说,“z、c、s”和“zh、ch、sh”这两组声母容易混淆。“d、t”“n、l”和“k、g”也是留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几组拼音。另外,汉语拼音的四声调也是留学生拼音学习的难点之一。如对于其中一题“请选出‘乘风破浪的正确拼音?”,仅有30%的留学生选择正确。
(2) 词汇的语用失误。词汇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留学生在使用代词、量词、时间词、委婉语、成语、典故等可能产生不同会话含义的词语时而产生的语用失误。
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词汇空缺;二是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就算基本词义相同,附加意义也不同,在汉语中,词义中的附加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还能体现语体的不同格调。
(3) 语法的语用失误。语法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句子形式与功能之间的理解狭隘,例如认为疑问句就仅仅表示疑问,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对于“他应该是回家了吧?”75%的学生将其理解为了疑问句。第二,词语搭配失误,如汉语中有的可以用姓氏加职业称呼,有的则不行。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对于“下列哪项称呼是正确的?”50%的学生选择了“李修理工”;第三,是非问句的理解有误,对汉语的肯定、否定产生混淆。“你不是李老师吗?”70%的学生选择的是“是的,我不是李老师。”说明学生习惯用英语思维来套用汉语。
2.社交语用失误。人们在话语交际中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缺乏对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理解与接受,从而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
(1)道别。如在涉及“道别”情境的对话问题中,72%的学生选择了“再见!快走!”中国在道别时习惯用叮嘱的话语以示对对方的关心,是一种礼貌与客气地表示。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不理解为何在道别时要“慢走”而不能是“快走”,并会因此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再如中国人习惯在与主人告别时说“请留步”,这也不符合外国人的表达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并不会在告别时说“stay here”。这是中国文化的社交礼仪。
(2) 问话。在涉及“问话”情境的对话中,中国文化的委婉表达方式与西方也有所差异。如在选择向对方询问时,60%的学生选择了“请问,有人能教我写书法吗?”40%的学生选择了“请问,您能教我写书法吗?”前者的问法,在中国人看来,说明问话人并不是想要向自己寻求帮助,而仅仅只是想让听话人给问话人推介合适的人选,听话人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但是后者的问法,在外国人看来,会有些过于直白,不够礼貌,有点强加于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样的沟通可能会导致双方的不悦。
(3)致谢。外国人无论事大事小,都习惯将“Thank you”挂在嘴边。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受到帮助的时候,才会说“谢谢”。如在回应对别人的感谢时,仅有30%的学生选择了“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句话对应的英语是“Its my duty”,这句致谢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暗含着说话的人帮助主要是由于义务所在,而非是出于乐于助人。因此外国人会说的是“Its my pleasure”。
四、 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1. 文化的负迁移的影响。所谓“文化负迁移”,是指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母语文化模式对第二语言的干扰。母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因素的干扰,是导致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留学生来说,母语是自幼自然习得的,其语用规则和文化内涵已固化成为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当留学生学习汉语时,这些语用规则语文化内涵无形当中都会形成对于汉语学习造成干扰。同时,由于母语文化的影响,留学生在实际运用汉语时,往往会过度套用和依赖母语的表达方式。要留学生接受、理解、吸收、内化汉语文化,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語言练习来加以巩固,也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用失误。
2.文化背景的差异。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孝仁义是中国人所崇尚的道德理念。在传统观念中,拜访长辈时要行礼问好,遇见老朋友应该邀请吃饭,联络感情。但在西方的价值观念里,强调的是个人价值至上,提倡个性解放,追求自由与平等。这与中国人所崇尚的集体价值有所不同。如在西方人的观念里,长辈和晚辈是平等的,可以互相直呼其名,这种行为,在中国眼里会被视为对长辈的不尊重。
3.语用能力教学的缺乏。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还存在着重语言技能,轻语用能力的现象,加之缺乏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实践与运用,也是导致留学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之一。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需要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教学环节中,融入对于中国文化的讲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量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丰富内涵,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如加强留学生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习俗的认识,拉近与留学生的心理距离。
五、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留学生的语用能力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的日益频繁,研究如何帮助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规范自身的语言行为,避免发生交际冲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重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重视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燕洲.浅谈越南留学生汉语语用偏误[J].现代语文,2011(1): 138-140.
[2]施仁娟.对外汉语课堂语用教学探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 (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