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相对缺失与培养

时间:2024-05-09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变得愈加重要。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主,国内目前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已有748所。然而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却一直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就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缺失与培养提供一些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 英语专业;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课程培养

【作者简介】朱文娟,女,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专业。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锻炼进行语言能力上的提高。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 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听说能力于五大能力之中首当其冲,却成为学生整体语言能力上的短板。在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敢说的现象极其明显,这就急切需要高校对教学策略及时作出分析与调整,充分带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语言能力。

一、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相对缺失的具体表现

1.课堂容易出现沉默。在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已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发言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大部分学生面对机会却选择放弃,面对老师的目光会选择尽快躲避,生怕老师会叫自己起来回答问题。在互动问答环节,低头者不在少数,主动回答问题者每次均为固定的少数个性较强的学生,后续选择发言者少之又少,甚至对老师的互动不予理睬,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习态度。

2.主动放弃锻炼机会。部分高校开设了英语学习的兴趣社团或交际场合,如:英语角、链接世界交流会、英语演讲社、外文电台等,专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去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然而其作用只是在少数学生中起效。就英语专业本身而言,部分学生一方面不愿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想另拓发展,另一方面误认为课程培养可以达到兴趣社团的创办目的,从而对其不感兴趣甚至不予理睬。

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相对缺失的原因分析

1.自信心不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这种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动机、 自信心、焦虑感等。很显然,自信心是“情感过滤”的一个重要因素,与语言学习的成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语言专业的角度来看,女生所占性别比重较大。相较于男生,女生本就具有害羞、腼腆的性格因素,羞于与他人交流。在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时,开口出错更易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但自信心的不足,使得学生宁可保持口语交际中仍存在的自身问题,也不愿主动将自身问题展示给他人并进行提高训练。对短板之处不予以锻炼提升,能力水平也必然停滞不前。

2.成长环境影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多以聽话、乖巧、好好学习提高成绩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孩子从小发言的积极性与发言时逻辑思维的形成。从小没有发表看法的意识,需要主动出击发言获取机会时却找不到经验提供。

3.教育体制约束。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进入高校的学生多是在灌输式教育和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对口语交际能力要求不高,尤以内陆学校。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卷面成绩,疏忽了口语交际能力。在考试要求标准方面,以内蒙古地区为例,高考英语听力完全取消,采用百分制加分政策,相当于只考笔试部分。口语考试则是高考之后自行选择参加考试的模块,甚至选择参加考试的学生目前也没有发现其成绩单效用。口语交际于考试成绩中不参与比重,更注重卷面成绩的中学教育便会放弃对相关板块的学生能力培养,而高考后填报了英语专业的学生,便会在大学期间严重感受到中学阶段未接受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与专业目前所需二者之间的差距。

三、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方法

1.提升自信心。充分塑造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要说”“开口说”“大胆说”“抢着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主动回答加分制或小组之间竞争抢答等措施,积极调动每位学生的开口积极性,并给予足够客观且积极的课堂评价用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给予关键性言语及非言语评价。尤以提升学生主动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自信心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错误主动接受锻炼。

2.营造足够的气氛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甚至在潜移默化式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达到交流沟通的作用。对于沟通障碍之处也要多采用词译词的方式,即用所学语言解释不理解的所学词语。切记不可图一时方便用母语进行解释,如若此,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将会是教学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3.加重相应兴趣课堂建设。高校提供学生发展课外英语社团的机会,但绝大部分组织处于名不副实的状态。社交为主,学习为辅。高校应委派相应老师对兴趣课堂加以把控,参与学生活动的制订与日常活动及任务的监督,真正实现其社团存在的目的与初衷,让学生在兴趣课堂中有所学有所得。

四、总结

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不足之处的改进也不能一蹴而就。高校在审视及改进问题时,需多深入调查其原因并对症下药着手改进,做到既能培养学生又能让学生乐在其中。这既为国家提供了高质量的后续人才,也促进了高校更好地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艳君,刘德军.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3):1000-018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