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要】主体性是在三百多年以前所提出的哲学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意义在文学方面利用到的次数越来越多,索性就引入到了翻译界。这其中也体现出了变是最大的不变的道理。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包括读者、译者与作者以及他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研究,对译者主体性的讨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译者将一定是翻译的主体,其他角色次之,但译者同样要受到译语文化的文学惯例的制约。基于此,我们在理解主体性的深层次含义时要尽量避免两种极端。
【关键词】意境韵律;结合的方向性
【作者简介】李程,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浪潮,文化的共享与文化的互通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基本可以说已经在业界内有所共识了。最近几年的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因为译者决定着译文能否完美的还原原作的精髓,所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英语诗歌的璀璨的文化宝库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伟大人物,他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使人们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萦绕心头。在莎翁的众多作品中,十四行诗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谈资。莎诗译成中文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其诗译本众多且各有风格。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历来被视为英国文学的精华。自从十四行诗被陆续传译到中国以后,受到了当时文化同仁的普遍好评。但是因为十四行诗在意境、形式等方面所拥有的独具一格的审美特点,只有发挥其主体性才能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我所阅览过的众多译作中鲜有这类发挥的自身主体性形式的译文。本文将以第116首十四行诗为主体对象,多角度多层面的去进行对比分析,且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笔者选用了极有代表性的几首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的译作,希望能为莎诗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译者主体性与接受美学
主体性是在三百多年以前所提出的哲学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意义在文学方面利用到的次数越来越多,索性就引入到了翻译界。这其中也体现出了变是最大的不变的道理。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包括读者、译者与作者以及他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研究,对译者主体性的讨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译者将一定是翻译的主体,其他角色次之,但译者同样要受到译语文化的文学惯例的制约。基于此,我们在理解主体性的深层次含义时要尽量避免两种极端:一是无视主体外的制约性;二是过分强调主体的制约性。这么讲可能难免有些绕,但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一种平衡状态。接着再简单介绍一下接受美学:其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还原最本质的阅读受众,直接将探讨的焦点转移为读者,这种独特的研究方式,不仅为文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全新内涵。在现行的接受美学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被解读为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是其作品本身真正实现价值的过程。换句话说文学将不再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更会是读者的接受史。總之,在接受美学下,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全局性把握审美阅读与理解,尽力使翻译所需的原文本同作家创作的原文本完美的契合化;另一方面,译者应当富有创造性地将原文本进行升华,以使译语读者能领略到原语读者在阅读时的文学效果。
二、译者主体性与十四行诗
从文学角度来讲,译者绝对不能简单地将原文的信息复制到译文中,必须去挖掘原文的内涵,等到胸有成竹后再用最恰当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和意境直观的还原出来。但是想要做到这一要求,译者就又必须去发挥他本身的主体性。这一点是入门时最难以察觉的。作为莎士比亚最出名的十四行诗之一,第116首一直是以美的旋律与爱的哲思为我们所讨论的。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阐述了他本人对爱的理解,与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巧妙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得原诗由文学性上升到了艺术的殿堂。尤其是是诗的最后两句,莎翁以极其警醒的话语充分肯定了他自身的观点,进而起到了升华了全诗的作用。就像刚才笔者讲到的,在接受美学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的体性必须得以突显,从本质上来讲,翻译是将一种语言,即一种交流的方式,改用另一种方式并且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体现出来。文学翻译难,译莎翁的诗更难。对于一些翻译家的译作基本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查到,笔者在此就不对他们的例作进行赏读了。我们接着从音韵美的角度来进行一个分析。对于诗歌,不论其类型,音韵一定是最关键的的特征之一。一名合格的译者,想要使得译语的读者体会到原诗的文学魅力,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但由于语言等方面的文化特色本身的限制,想要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再去进行韵律的趋近,这个难度实在难以言表。在第116首十四行诗中,莎翁所采用的押韵方式是前12行隔行押韵,如此层层推进,最后两行偶句押韵。另外,每行为五音步抑扬格,读来节奏感十足,给英语读者带来了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笔者觉得,为了尽量做到这一点,在主体性方面,除了要发挥创造力以外,还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努力使原诗的音韵美跃然纸上。
三、翻译中普遍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讲一下目前译者所面临的最多最典型的问题到底有哪些。莎士比亚的戏剧,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像是为你解读人生困惑的长者一般直达人心深处。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并不全是莎翁一个人的功劳,要知道这其中还有我们的翻译工作者。中国学者对莎士比亚诗歌的翻译只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梁实秋、梁宗岱等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译者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大致经历了从肤浅的迈向精细的一种转变。实际上,在历史上,学者对莎翁的诗还进行过很多争论,更有一些好为人师的学者怀着过度批判的眼光认为莎士比亚诗歌中个别词汇似乎含有色情隐喻而认为其作品低俗不入流。这主要是由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造成的,这就是最大的困境。因为无法完全原汁原味地进行翻译,所以衍生出两种方法。一种偏僵化,一种偏自由。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特色和利弊,译文读者对此也褒贬不一。从另一种角度来讲,莎翁的诗是通过一个个优秀译者作为媒介才逐渐把中国读者给征服的,而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了。对目的语言读者来讲,他们的情感联想受其固有文化的影响与自身因素的影响,如经历等。所以要在译作所传递的情感意义中更用心的去研究。以莎士比亚第116首诗作为例。这首诗是莎士比亚为他的好友所写的,有一种“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无力感,这是因为他遭到了好友和情人的双双背叛。作者在第一句就发出忧伤却又自欺欺人的呓语,一如他的诗句,有着说不完的话但也怀着欲说还休的痛苦。最后,他不得不把自己的爱升华到更高层次,从肉体、情感之爱升华到精神之爱。可见,作者的挣扎是多么的悲戚。怎样完美的将这种情感意义传递给译语读者呢?笔者认为应该对莎士比亚的诗作进行审慎地研究,把握原作的直接情感意义,从而更准确地传递到译文读者中。莎士比亚对概念隐喻的使用不只表现在具体诗篇内部,而且在不同诗篇之间也有体现,用这样的方法获得了更宏伟的一致性和无与伦比的诗性美。
四、结束语
经过前文一系列多方面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鉴赏,我们不难发现,伟大的创作者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论是遣词造句的运用,还是意境的营造与氛围的渲染,都达到了我们人类文学的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翻译外文作品已经不是一件简单轻松地事了,更遑论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而若是想要将其中的意境再完美的还原给译文读者,其难度更是无法言喻。通过比照以上译文我们可以看出来:从某些层面来看,他们基本上都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也都相对完整地再现了原诗中的意境,算是成功的翻译作品了,因为受众对其译文也有认可的成分在。但也要注意到的是:作为享誉全球的master,莎翁精心创作的十四行诗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同我们的古诗进行比较,正是由于他的作品高度如此之高,才使得我们普通学者在翻译时很难把握它的中心思想,对第116首十四行诗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后,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不要过度拘泥于原文的词句,而是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新的切入点或是突破口,让它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译者的主体地位。本文是一莎翁的一篇文章进行了探讨与研究,面对不同的作品,应当始终报以新鲜的态度去翻译,去发挥。综上,诗歌的翻译活动应当具有更多的开放性,直到更加优秀的译文出现。
参考文献:
[1]张丽.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阐释——以傅汉思和许渊冲的《虞美人》译本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6):61-63.
[2]杨凯.“视域融合”视角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五种汉译本的比较研究——以第130-132首为例[J].学术评论,2017(2):119-124.
[3]李盼星.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首的中译本对比浅析[J].文存阅刊,2017(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