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要】传统的听评课存在无依据、无研究、无合作的症状,体现了专业性的丧失。本文借鉴SWOT分析法,对基于翻转理念和互联网信息改进和优化后的电子听评课系统,进行科学论证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评课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表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翻转理念;听评课系统;SWOT分析;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翟洁(1977- ),女,汉族,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教师发展。
【基金项目】此文为中國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衔接阶段实施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606060209B和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基于翻转理念的学段衔接时期大学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JG201702的研究成果。
“翻转理念”的灵感源起于“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免费教育”的翻转课堂。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混合学习、泛在学习、普适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名词不断走进校园,究其内涵和本质,我们统称其为“翻转理念”。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挑战(Threat),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因素,通过调查列举出来,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本文借鉴SWOT分析法,分析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电子听评课系统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结合翻转理念方法和电子信息技术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电子系统优势分析
新型的电子听评课系统是由一系列逻辑关系严谨的步骤组成的行动研究系统。系统中的各个步骤相互作用,共同为校园听评课教研活动提供可供修正完善的平台资源。因此,这种新型的课堂观察范式不仅具有控制性、过程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循环性的优势特点。其优势是使用移动终端支持听评课的实践环节,充分地解决听评课活动中听评前无准备、听评中无标准、听评后无依据的三大问题。作为一种评价系统,听评课平台能够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提供评价过程中可以操作的具体环节和步骤,还会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测。它使得教师不再局限于在纸质的评价量表上记录课堂观察信息的评价模式,转而尝试动态变化的,鼓励使用者成为系统主人,不断投稿贡献的优质听评课形式。
二、传统评价劣势分析
1.听评课评价目的缺乏发展性。听评课教研活动的存在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优化课堂教学。但是现今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为了评价教师工作的优劣。如此一来,听评课目的就带有了局限性,不利于教师的均衡发展。
2.听评课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目前各学科教研活动中使用的教学评价标准普遍来说过于简单,评价体系不够完整,评价指标模糊笼统,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强,由此得到的评价结果对优化课堂教学的贡献自然也是微乎其微。
3.听评课评价反馈缺乏规范性。在听评课过程中,评价结果反馈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优化的成效。一般情况下,执教教师只能得到来自一、两位听课教师的评价反馈,而听不到绝大多数听课教师的评价反馈。普通教师不敢开口,怕自己评价肤浅,不到位等等。同时,在不借助录音、照像机等设备的前提下,听评课教师一个人的记录内容有限,有可能会忽略比较好的评价反馈。
三、背景机会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改革也在探索中前进。学者们开始探索网络条件下听评课环境构建技术,认为网络听评课具有传统听评课教研方式所没有的优势和教研效果。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融合为课堂教学的诊断与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教育APP等的普及开启了数字化听评课的新视野。上述的研究背景,支持着听评课教研活动,为电子听评课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机会。
四、应用挑战分析
1.电子听评课系统的优化,对于计算机维护人员来说,还要更多地考虑其使用的人性化和与课堂教学的接轨。尤其是数据的统计分析模块,要进一步做到“有效评论”和“深度评论”的辨别与可视化。
2.参与的教师人数有限,使用次数有限,研究结论只能在一定层面上解释系统平台的使用效果。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面临着逐步扩大系统平台的应用范围的挑战,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平台的使用,并对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长期循环的追逐研究。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融入教学诊断的评价方式已是大势所趋。使用电子听评课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课堂教学的主题化分析研究,如单一知识点的课堂教学常模、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纵向对比分析、区域学科教师群体课堂教学横向对比分析等。我们相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连通功能和大数据的统计效果的电子听评课,定会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健雪.语境顺应模型在英语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