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造性叛逆视角下的化妆品广告英译

时间:2024-05-09

柯敏芳?董芳

【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化妆品广告本身蕴含的独特文化和中国元素很难让缺乏相关文化知识背景的外国消费者产生共鸣。创造性叛逆可以帮助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适时适当地运用一定的翻译策略来缓解这个冲突。

【关键词】译介学;创造性叛逆;化妆品广告

【作者简介】柯敏芳,董芳,湖北理工学院。

一、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最初是由法国文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的, 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创造性是指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被赋予第二生命被重新诠释从而使其能够与更广泛的读者群进行交流。背叛则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转换使作品处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中。20世纪末,谢天振在其著作《译介学》中引入了创造性叛逆一词并指出,创造性叛逆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驱使下完成的创造性翻译活动,是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在文字、结构、内容及美学效果等层面进行阐释和建构,主要表现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两种,具体有四种形态: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和编译转译和改编。

二、化妆品广告翻译

目前国内化妆品广告英译研究非常少,大多数研究也是集中在外国化妆品广告翻译上,化妆品的研究集中于化妆品的说明书、商标、品牌、美学特征及其翻译策略上,研究的视角也多数集中在一些比较传统理论方面诸如:目的论、接受美学、功能论、关联理论以及功能翻译理论等,鲜少有从创造性叛逆这个视角来审视化妆品广告翻译这个过程的。鉴于化妆品英译中有大量的中国文化和元素,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的运用可以帮助缓解这个复杂的翻译难题,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创造性地翻译出目标语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广告词,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三、化妆品广告英译中创造性叛逆表现的形式

1.音译联想。在化妆品广告英译中音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它的优势在于既能原生态地向外国消费者呈现该国产品的名称,同时又能让西方消费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在销售的同时又能传扬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比如中国知名化妆品牌百雀羚(Pechonin)致力打造一种天然草本不刺激,汲取自然精华的中国化妆品品牌,把传承东方文化作为己任,致力于向全世界展现源于东方的工匠之美和自然健康的价值理念。它的英文译名为Pechonin, 这个发音孔雀peacock的发音非常相似,在中文文化中孔雀是百鸟之王代表着吉祥和善良,是美丽和华贵的象征。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译者创造性叛逆地音译成Pechonin和中文发音保持一致,既生动形象地传播了该品牌名,又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成功音译的例子包括采诗(Caisy),大宝(Dabao)等。

2.创造性意译。意译法(liberal translation)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意译更加灵活,在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字面意思对等的情况下达到信息和内容传递的目的。比如上海著名品牌“美加净”,中文意思为美丽且干净。如果直接翻译成“Beautiful-clean”难免有些累赘,不太符合商标名称简洁的审美特征。而它最终被译为MAXAM 比较接近英文中Maximum 的发音,maximum的意思为“最大化”,西方消费者与之产生的联想就是此款洗面奶清洁皮肤可以达到最佳效果,并且MAXAM的首字母 “M”和美加净的中文发音都是M开头的,M也顺应了中文美的发音。

3.借用典故,顺应文化。化妆品广告翻译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符号对等,它背后折射的是该品牌的文化品位和内涵。化妆品英译针对的是西方消费群体,想要赢得以英文为母语的消费者市场,译者需要关注的是目标语消费群体背后的环境和成长的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叛逆地融入西方文化典故,加强其对产品的理解。

比如永芳珍珠膏的英译是 “YONG FANG” Pearl Cream,虽然在中文里“芳”给大家传递的信息是芬芳和美好的意思,然而“芳”的中文发音和英文“fang”是一样的,英文中“fang”指的是狗、狼或者蛇的獠牙,有時候甚至是有毒的。所以这两个相同发音的词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联想是截然相反的。永芳珍珠膏的英译很显然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反观另外一个例子,美国知名化妆品牌Revlon的中文译名为“露华浓”,来源于唐朝大诗人李白《清平乐》中描写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成功地借用了译入语中的文化底蕴,彰显了该品牌的高贵艳丽品质,并且显示了极高的审美情趣。

四、结语

文化差异给化妆品广告英译带来种种不可逾越的鸿沟和障碍,机械的字面对等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译者只有发挥主动性,突破语言和历史文化的束缚,创造性叛逆地结合两国文化的特点,译出目标语消费者能接受的作品,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埃斯皮卡,王美华,于沛.文学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Xie Tianzhe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Translation Studies[M].Taibei:Taibei Yeqiang Press,1994.

[4]罗晨.外国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商业研究, 20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