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归化视角看《北京之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时间:2024-05-09

【摘要】无论何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其表现出来的特有文化氛围通常和文本所用语言相匹配。本文以南派三叔的作品——《北京之梦》的英译本为例,旨在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归化处理,强调在面对文学翻译时,应当在文化差异方面进行着重分析,不仅要达到语言功能上的对等,还要达到文化意义上的对等,以期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法;文化对等

【作者简介】梁骁,云南师范大学。

一、引言

在翻译时如何处理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文化差异,是翻译界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异化”与“归化”(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zation):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基准,后者则认为应以目的语为基准。原文作者南派三叔擅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主角的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还会加入许多极具文化特色的典故。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尽量选用适当的词语,既能保留源语文章的风味,又能使目的语读者心领神会。本文就翻译时对文化意象的归化选择进行讨论。

二、归化翻译法与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代表人物奈达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对奈达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将译文的表达方式做到完全自然,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他提出了“功能同构”(Functional Isomorphs)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马传秀,2012)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可在保留源语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替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从而达到文化对等的目的。

三、译例分析

译者在处理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时,通常要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文本背景、创作年代,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等,准确把握每一个要素,才能在翻译时进行忠实、自然地转换。接下来就让我们分析归化法在本文翻译中的体现,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单词和句子为例:

例1:原文:北京之梦。

译文:A Pekings Dream

分析: “Peking”相对于“Beijing”,其文学底蕴更加深厚,产生时间更早,在西方流传范围也更广,颇有一种老北平式的语言韵味,更符合本文的基调。另外,的译法借鉴了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仲夏夜之梦),让读者一看到标题,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文化预设。

例2:原文:真正的鬼,大多藏在人的心中。

译文:The real demons are usually hidden in peoples mind.

Analysis:中文的“鬼”不单纯是指 “ghost” 或者“specter”,它还有表示邪念(evil thoughts)意思,而英文一词“demon”在很多西方影视作品和书籍中都有体现,通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内心的阴暗面,同时还带有一些宗教色彩,也被用来比喻恶魔、魔鬼以及一些不祥之物。为突出皇宫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心险恶莫过于鬼神的程度,那么用“demon”一词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例3:原文:这好像《聊斋》中的故事,难道真的会发生在现实中吗?

译文:This is like the stories in , do they truly happen in reality?

分析:同样是奇幻外衣包裹下的善恶观内核,两部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时代特点,但基于两者在国外的知名度以及受众的广度,译者最终选择了做归化处理。一方面确实让译文更加简明易懂,减轻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负担,避免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去查阅资料的烦琐,但也切断了本土作品的对外输出,总体来说有利有弊。

例4:原文:老向导告诉我,中国的皇宫,其实是一个修罗场——无数的阴谋诡计,生死栽赃。

译文:The old guide told me that the Chinese palace is actually a “Colosseum”——countless schemes and intrigues, just like the house of cards, to live or to die is only in an instant.

分析:“修罗场”一词来源于佛教,通常被用来形容惨烈的战场;目前在英文中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词汇,所以译者选用了“Colosseum”(角斗场)一词来进行归化翻译。这一文化意象的采用十分契合原作所要传达的意境,另外,用美剧《纸牌屋》中的政治斗争来对应“生死栽赃”,很好地解决了文化缺省的问题,达到文化对等的效果,实为佳译。

四、结语

通过分析该译文,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归化翻译法的魅力所在,这要求译者拥有极广的知识面和极高的文学素养。但是,归化法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不一定都有对等的词汇,且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氛围。因此,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去寻找相近的、互通的文化意象,力求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形神兼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原汁原味的写作风格和核心思想,感受作品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曉红.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16 (4):179-185.

[2]潘惠霞,李辉.汉译英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探索[J].外语教学, 2000(4):74-77.

[3]王璨.论归化翻译策略不可或缺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4: 51-6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