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要】本文就《追风筝的人》中父子二元对立关系进行解析,剖析了主人公与父亲由犯罪到赎罪的心路历程,解析其人性成长及情感救赎的意义。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二元对立;救赎
【作者简介】王爱娟,安徽农业大学。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第一部公开发表的长篇小说,描写了2 0世纪后半叶一位阿富汗少年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心灵救赎之路。
《追风筝的人》中反复提到了一部波斯史诗《列王纪》,其中心人物是古代波斯勇士罗斯坦。在一次战斗中,罗斯坦使用了策略与狡黠,误杀了自己的儿子索拉博。这个故事似乎也影射了阿米尔和父亲之间的对立关系。
1.母亲。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的富商家庭,母亲在生产时离世。阿米尔觉得母亲是因自己而死,自责而愧疚。也许是因为阿米尔的出生使自己失去了心爱的妻子,而且这是个“喜欢埋首诗书多过打猎的儿子”,父亲对年幼的阿米尔少有温言软语;甚至说“要不是我亲眼看着大夫把他从我老婆的肚子里拉出来,我肯定不相信他是我的儿子”。所以,当阿米尔读到《列王纪》中英雄罗斯坦误杀了自己的儿子索拉博时,会暗忖,“每个父亲的内心深处,不是都有想把儿子杀掉的欲望吗?”
阿米尔父亲的形象也正如《列王纪》里的罗斯坦:他是在阿富汗地位颇高的普什图人,身材高大、健壮,曾赤手空拳和一头黑熊搏斗;而他认为阿米尔骨子里缺少男子汉应有的气魄。当阿米尔开始对写作感兴趣,想请父亲看看他的第一篇小说时,爸爸“并无多大兴趣……丝毫没有要看一看的意思”。阿米尔伤心失望:“在我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我对爸爸敬若神明。可是那一刻,我恨不能扯开自己的血管,让他那些该死的血统统流出我的身体。”
2.哈桑。阿米尔认为哈桑也是父亲不能全心全意只爱自己的重要原因,因为哈桑果敢的性格和表现总能得到父亲的赞赏。哈桑是阿米尔儿时最好的玩伴,阿米尔甚至在树干上刻下两人的名字“阿米尔和哈桑”。阿米尔受到欺负时,哈桑总会挺身而出保护他。但阿米尔嫉妒哈桑水漂打得比他好,解谜语的本领比他强。而且,“爸爸从来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当有一年父亲以修补哈桑的兔唇手術为生日礼物时,阿米尔甚至“希望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残疾,可以乞换来爸爸的怜悯”。
在父亲与阿米尔为数不多的交谈中,父亲提到了最严重的罪行,“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阿米尔背叛了哈桑,正如父亲背叛了阿里;背叛的方式正如父亲所指,都是盗窃的一种。阿里的妻子被父亲“以阿富汗人最不齿的方式侮辱”。在妻子因难产死后一年,父亲与仆人阿里的妻子,一个声名狼藉的哈扎拉女人通奸,生下了哈桑。虽然在塔利班头目阿塞夫看来,父亲与阿米尔都是同情哈扎拉人的“温和派”,但父亲潜意识中并非没有种族观念。正如阿米尔“从来没有认为与哈桑是朋友”,父亲“从来没有提到阿里是他的朋友”,尽管两人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在阿富汗社会传统道德的约束下,父亲可以是拉辛汗口中的“飓风先生”、可以“让魔鬼跪地求饶”,唯独不可以是“睡了他仆人的老婆”的人。
阿米尔和父亲都背叛了愿意为他们付出生命的人。从小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时常会嫉妒比自己果敢的哈桑。阿富汗地追风筝大赛是每一个喀布尔孩子心中最大的盛典;而对于阿米尔来说,他想通过风筝大赛获得父亲的肯定和爱。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的风筝坚持到了最后,成了比赛的冠军。而当为阿米尔追风筝的哈桑在小巷里被阿塞夫一群人羞辱、强暴时,懦弱的阿米尔只是站在巷口,为了那只“打开爸爸心门钥匙”的蓝色风筝,他最终什么也没做,离开哈桑受辱的小巷,舍弃了哈桑。“为了赢回爸爸,或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风筝大赛后,为了使自己不再时时面对哈桑,遭受良心的谴责,阿米尔最终用欺骗的手段陷害哈桑,导致哈桑和其父阿里远走他乡。
阿米尔的父亲曾经犯下了最恶劣的“盗窃罪”,“因为他偷走的东西非常神圣”,于阿米尔而言,“是得知有兄弟的权利;对哈桑来说,是他的身份。他还偷走了阿里的荣誉,他的尊严。”当父亲的秘密与罪恶无处释放与消解时,可能只有通过广施善行才能减轻自己的罪恶感。父亲为无家可归的孩子修建恤孤院,亲自设计施工图,独力承担了整个工程的费用。父亲总会记得哈桑的生日;风筝大赛后,阿米尔建议父亲让阿里和哈桑离开时,父亲愤然拒绝;当阿米尔污蔑哈桑偷了手表时,父亲会出人意料地选择原谅;当阿米尔设计迫使阿里和哈桑出走时,父亲号啕大哭……父亲背负着罪与愧,无法解脱。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父亲和阿米尔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了流亡美国的生活,在异国他乡艰难度日。在新的环境下,阿米尔励志成为一名作家,事业上渐有所成,生活中也逐步被父亲欣赏。然而,在他心底,年少时犯下的罪一直萦绕不散,背负着一生难以还清的债,阿米尔渴望得到救赎。拉辛汗叔叔的电话促成阿米尔最终找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以洗刷自己和父亲的罪行。在拉辛汗的劝说下 ,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塔利班头目阿塞夫手中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在拯救索拉博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身心折磨,终于找回了自我,实现了人性的升华。
[1]李继宏,(美)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