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孙坤
【摘要】《菲德拉的爱》是英国戏剧家萨拉·凯恩对古罗马戏剧家塞内加的《菲德拉》的戏仿。国王特修斯的妻子菲德拉爱上了继子希波利特斯,在表明心意之后受到了继子的冷落,随后便自杀并在遗言中指控希波利特斯强奸了自己。在百姓的暴乱中,王子被杀。国王误杀了自己的继女斯特洛菲后选择了自杀,最终王室灭亡。在戏剧中,凯恩细腻地表达了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在不同的立场上展示了人性的弱点。
【关键词】菲德拉 人性 黑暗 爱 挣扎
凯恩在创作《菲德拉的爱》的时候没有使用过多的旁白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但这些并没有在剧本中缺失,人物间的对话可以反映出来。从整体来看,不同的人物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立场,人一旦有了立场就难免会有“从自己出发”的心思。所以在剧中不同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的人性的弱点。
一、懦弱自私
男权社会赋予女性的社会身份便是奴隶,希波利特斯让菲德拉与斯特洛菲母女俩迷失了自我,甚至威胁到其母女关系。相反,特修斯与希波利特斯体现的冷酷无情则更加讽刺了女性在爱里的懦弱。当菲德拉知道自己心仪的希波利特斯和女儿有奸情的时候小心翼翼的试探,渴求在自己所爱的人那里得到认可,却又不自信的语气,根本不是一个王后该有的骄傲。在得知自己无法得到王子的欢心,懦弱的菲德拉选择了自杀。
相反,斯特洛菲逼问希波利特斯是否和母亲发生关系的时候用了不同的词语“强奸、性交、做爱、强迫、性接触”等等表现了她的着急。她急切的想得到否定的答案,却又知道自己是在自欺欺人。在面对爱人的时候,她甚至可以不顾及自己的母亲。正如希波利特斯所回答的“因为你想要我还是想知道她是否胜过你?”這不禁让我们发问,斯特洛菲是真的在关心母亲还是在关心自己在爱人心目中的地位。斯特洛菲,作为王室家族最不该有责任的人打着“为了这个家”的名号,希望希波利特斯否认“母亲为其死去”的事实来帮助他免于死刑。在面对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的母亲,自私的斯特洛菲做了最本能的选择。
二、逃避心理
在面对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的时候,很少有人会选择正视,大多数会选择逃避。在第六场狱室里,神父希望希波利特斯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然后拯救自己和国家。在犯罪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忏悔,然后代替上帝原谅了自己,接着就心安理得的继续生活。“我知道我是什么。而且我永远知道。但你不行。你犯罪时知道你会忏悔。你会被饶恕。然后你又重新来过。你怎敢嘲弄这法力无边的上帝?除非你并不真正信奉他。”面对希波利特斯的发问,神父诡辩道“这是你的忏悔,不是我的。”神父问希波利特斯如何看待宽恕,他回答道宽恕对他而言并不足够,一个妇人因他而死,他愿意接受惩罚,在地狱中受煎熬。
何为信仰?信仰是指引人们向善,而非伪善。披着信仰的面具的神父啊代表了多少虚伪的人类。选择逃避往往比承担责任更容易,可是容易做到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神父最后夸赞希波利特斯心中有一份纯真,而希波利特斯认可这一点,但也清晰地知道自己并不会因为这份纯真而为善。希波利特斯虽然可以直面自己的一切,却不肯进一步改善自己,倘若他可以找到生活的意义,生活也不会如同废柴一般。
三、盲目从众
在第八场中,法院外的人群商量着什么。此刻,大家都觉得菲德拉是这个宫中唯一的好人。大家都在惋惜受害者的死,咬牙切齿地痛恨着凶手。尽管王室准备依法处死希波利特斯,但群众依然不买账,觉得王室是在作秀。好人已经死了,王室随便找个替罪羊,表面上王室公平公正公开,其实依然是一团糟。此刻王后等于好人,王子是坏人。可真的是这样吗?受害的一定就是好人吗?表面上的凶手一定是坏人吗?如果因为希波利特斯不接受菲德拉,菲德拉选择死亡,希波利特斯算一个坏人,那么如果希波利特斯接受了菲德拉的爱,他就不是一个坏人了吗?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愿意让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大家根据自己简单的直觉下了决定,然后人云亦云,把所有责任推向一个人,仿佛便会大快人心。但群众真的这么善良吗?当希波利特斯要被杀头的时候,斯特洛菲为其辩护却遭到群众讥讽,就在那个时候特修斯强奸了斯特洛菲。群众围观着并大声呼喊。这个场景像极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这件事与自己无关,便可以高高挂起,评头论足。这难道不是一种双标吗?群众围观这件事的时候就是好人吗?普遍的看法往往那么平庸,可却总被大多数人认可并拥护着。
四、总结
《菲德拉的爱》是一部充满暴力的戏剧,可每个镜头仿佛都在折射着现实的生活。希波利特斯纵然荒淫堕落,但他至少是一个敢于正视自己的人。他对别人的拷问都像在质问我们自己。人性天生有很多弱点,菲德拉代表了懦弱,在面对爱或者其他无能为力的事情上,人往往显得卑微;斯特洛菲代表了自私,当一件事不能两全时,我们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还是别人的立场,这是一个很考验人性的选择题;神父代表了人们愿意逃避的心理,如果自欺欺人可以让人得过且过得活着,那么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群众就是群众,对待问题的时候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并不愿意进一步深层次的去探索。这些弱点都是很难避免的,但如果我们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多少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参考文献:
[1]胡开奇(译).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邱佳岭.凯恩戏剧:暴力背后爱的救赎[J].戏剧文学,2009.
[3]邵雪萍.英国先锋剧作家萨拉·凯恩[J].戏剧文学,2014.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