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究小学词汇教学里的“英语味”

时间:2024-05-09

滕宁宁

如果将“整个小学英语教学”比作“盖房子”,那么“词汇教学”就好比盖这房子的重要材料“砖头”。不单是因为它的数量庞大,也因为它是关系语音教学和句型教学的“骨中骨”,而使得它地位突出,不容忽视。在中国英语教学无课后自然交流的大环境下,面对小学生独具个性的教学特征,如何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将了无生趣的单词教学得有声有色,就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音素(标)教学

1.教学误区。很多小学教师在实施音素教学中存在三种现象:①只字不提;②随意教学;③和盘托出。另外很多教师也因为考虑小学生的学情,普遍认为音素教学难以操作。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意识形态上对它存在偏见,没有正确认识。为了消除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可借助我们母语学习的经验,将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进行对比。

2.进行对比。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人类各语言的发音均由音素构成,彼此间的区别乃是音素发音和音标符号表现不同。作为学生母语的汉语拼音共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而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其发音共有20个元音和28个辅音。从数量与分类上看,可以进行适当对等即“英语的元音相当于汉语中的韵母,而辅音相当于声母”。若是精确到符号表现,可以发现共有14个英语辅音和14个汉语声母符号表现和发音基本一致。它们就是:p, b, t, d, k, g, f, s, z, h, m, n, l, w,对于有汉语基础的中国小学生而言,掌握它们自然不难。换言之,英语音素只剩下了20个元音与14个辅音要下功夫教学了。

3.实施教学。那么怎样下功夫应对这剩下的重难点呢?出现在一线教学中的三种现象(①只字不提;②随意教学;③和盘托出)都不合适,因为都很过分,无视了教学实情。针对小学生学习存在“起点低,基础薄,注意弱”的特点,对于音素教学应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态势,将这些重难点化整为零,分散在平时之中,在教学单词甚至是刚刚教学26个字母时,就要营造种种的不经意的教学巧合,带领学生认读音素和音标,给予他们一个循序渐进的“量”输入。在这样的形成性过程中,学生不觉音素陌生,日久也必生情,逐渐对不同字母或是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有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渐进式演变为一种直拼单词的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无形之教学在向学生揭示一个真理—单词不要死记硬背,而要依照读音,学习效率会更高!由此,也向我们教师揭示一个道理—对于音素教学,要少掉一些畏难,多加一些责任,将有形的音标教学转化为无形的教学输入,教学效益会更大!

二、合理渗透英语构词法

1.合成词。所谓合成词是指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单词合在一起而成为的另一个新词。合成词的词义通常就能从其表面上看出。比如:

(1)合成名词:black + board — blackborad (三年级下册Unit1)

(2)合成形容词:every + day — everyday(四年级下册 Unit2)

(3)合成副词:some + times — sometimes(四年级上册Unit2)

(4)合成动词:under + stand— understand(三年级下册Unit4)

2.派生词。所谓派生词是指在一个单词(词根)前或后加上一个词缀,构成的一个新词即为派生词。加在单词前的词缀叫前缀,反之,加在单词后面的词缀就叫后缀。比如:

(1)前缀:happy — unhappy (四年级下册Unit7)

(2)后缀:nine — nineteen (四年级上册Unit3)

3.转换词。所谓转换词具有两种情况:①单词读音不变,但词性改变;②单词读音改变,词性也改变。对于小学阶段以情况①为主。比如:

open(v.) 开 — open (adj.) 开着的(三年级下冊 Unit1)

orange(n.) 橘子— orange (adj.) 橙色的(三年级上册 Unit6)

water (n.) 水— water (v.) 浇水 (四年级下册 Unit7)

既然这些例词出自三、四年级的教本,也就说明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适时进行英语构词法的渗透是完全可行的。更主要的是构词法介入英语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猜词能力,长此以往,他们也会在英语学习的世界里,增添一份别有的自信。

三、注重词汇教学整体化

让我们再次从词汇存在的价值出发,进一步细化如何对之实施教学。词汇之所以具有存在的价值,乃是因为人们运用它,以完成交际之目的,它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双重性质。如若不然,再大的词汇量充其量也就是一片“死海”,没有活水的源源不断,只有“含盐量”的不同而已,没有生机。那么怎样才能使它充满生机呢?那就是要在合理的语境下,合理的使用它,将它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体现出来。怎样体现?就是要将个体的单词放在句子中进行整体化教学。为什么?因为人们在交流的时候,所使用的单位是“句子”,而非“单词”。既然这样,那就意味着英语词汇教学,就应该将单词放在句子中进行整体化输出。怎样输出?现以一位教师在市级赛课中教学译林版《三年级下册》Unit 7 On the farm的Storytime版块为例进行说明:

该版块的主要教学情境是“迈克参观刘涛爷爷的农场”,涉及的新词有“farm, welcome to, these, those, pig, cow, pear, they”;新句型有特殊疑问句“What are these/ those? Theyre …”,一般疑问句“Are these/ those…? Yes/ No…”;主要语法是“名词单复数的写法与读音”。

该教师对于这样的明目繁多的知识目标,进行了如下的的教学尝试:

①通过Old Macdonald has a farm的童谣,依次引入“pig, cow, pear”的单数教学,操练模式主要为:

Pear, pear, this is a pear.

Cow, cow, this is a cow.

Pig, pig, this is a pig.

②看课文配图,对学生发问:“What are these/ those? Pigs or cows?”,以此依次引入“pigs, cows, pears”的复数教学,操练模式主要为:

Pears, pears, theyre pears.

Cows, cows, theyre cows.

Pigs, pigs, theyre pigs.

在刚刚发问“What are these/ those?”的感知基础之上,自然教授该特殊疑问句型,同时根据课文配图的顺序,将操练模式设计为:

These, these, what are these?

Pigs, pigs, theyre pigs.

Those, those, what are those?

Cows, cows, theyre cows.

These, these, what are these?

Apples, apples, theyre apples

Those, those, what are those?

Pears, pears, theyre pears.

虽说“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那么,小学阶段英语词汇教学的总目标究竟该是什么?我想,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词汇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起将学习进行下去的自信之外,是不是也应该帮助他们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状况,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呢?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走进英语学习的窄路,迈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大的康庄大道之上,他们的综合语用能力的提高才能指日可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