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对分课堂的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优化研究

时间:2024-05-09

魏薇 黄睛晶

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完全依靠网络开展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分课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结合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以及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加强了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其核心理念是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presentation)”与“吸收内化(assimilation)”以及“讨论(discussion)”的有机结合,即将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并进行吸收内化,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留给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及课堂展示。学生优化吸收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最终达到有效输出知识的教学目的。对分课堂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个体知识获取的认知心理规律,可操作性强。本文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对其进行优化,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对分课堂;课程优化;内化吸收

作者简介:魏薇(1980.05-), 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黄睛晶,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形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翻转课堂、网课以及慕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似乎传统的线下课堂变得没有多么重要,教师的讲授也变得比较多余,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并且学以致用?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提出的对分课堂是针对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種创新型教学模式。它试图融合传统讲授式和后起讨论式两种教学模式,先教后学,讲授和讨论的时间分开,意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后有足够的消化吸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查阅资料,与同学进行深度讨论并进行课堂展示。对分课堂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独立学习能力,认可不同学生的内化速度以及内化方式存在差异性。对分课堂融合了学生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时间上分为清晰明朗的三个阶段,即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以及讨论(discussion),故简称为PAD。与一些同样具有课堂讨论环节的课堂模式相比,对分课堂创新地把课堂讨论环节拓展为课后讨论以及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双讨论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内化吸收程度,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有所增加,这对知识的输出大有裨益。张学新教授在他任教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上尝试应用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反馈良好,对分课堂的目标认可度以及完成评价都很高。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英语写作现状非常令人担忧。我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普遍重词汇、轻内容,写作模块化现象严重,缺少新意、千篇一律。黄源深教授很早就提出我国学生英语写作存在“思辨缺席”这一现象。分析2019年雅思考试数据可知,中国大陆考生的写作成绩平均分仅为5.32分,是四个部分(阅读、听力,口语以及写作)中得分较低的一部分,仅比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另一弱项——口语平均分高0.1分。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令人担忧。因此,对分课堂与大学英语写作课堂适配度甚高,原因在于大学英语写作是一门重思辨以及实践能力的课程,有效的知识输出(out-put)离不开高质量的知识输入(in-put)以及足够的脑力撞击。

一、教学实践

借鉴赵婉莉、南娇鹏执教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PAD模式以及邱爱梅所应用的PAD模式,根据大学英语写作课堂的实际情况,按照对分课堂的思路,笔者在任教的某大学本科阶段英语专业大二第一学期的“英语写作(二)”课程中开展了对分课堂教学实践。选择英语专业本科大二学生作为教学实践对象是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思想比较活跃,也容易吸收新鲜事物,但对于不同文体该使用的写作方法、整体框架构思以及文章逻辑关联还有一定知识上的欠缺,也缺乏相关实践练习。“英语写作(二)”一个学期有32个课时,每周一次,每次2个课时,80分钟。课程大纲要求完成教材7个单元,每个单元需要2次课即4个课时。具体流程如下:

规则讲解+课堂讲解阶段。任课教师在第一周的2个课时内讲解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以及教学重点,介绍学习方法,并完成分组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用课堂1/2的时间讲解第一单元的重点难点和思考题,以备学生为接下来一周的自主学习以及同伴讨论做好准备,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what)以及怎么做(how)。第一次课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去那里学习、利用哪些资源进行学习。

课后自主学习阶段。第一周的课堂教学完成后,各小组长统筹协调组员时间,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相结合,在下一次上课之前的一周时间内安排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收集和组员脑力碰撞,并以书面形式做好详细记录,以便下次课提交教师检查以及课堂讨论。这一阶段是对分课堂的核心阶段,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加灵活,碎片化学习也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不苟言笑,是权威的象征,因此很多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畏惧心理,不愿与教师探讨交流。相较而言,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限制较少,同龄人有共同点而且思想上也比较放松,因此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课堂讨论+实操阶段。教师在第二次上课的80分钟里,首先快速回顾上周所学重点,接着检查学生分组自主学习以及讨论成果,每个单元安排1-2组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组间评比,教师对于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汇报小组不是只由组长发言,每个组员均要上台,小组汇报后结合自评和他评进行打分并记入期末总评成绩。目前高校教学盛行的“讲授+展示”模式,任课教师提前指定展示小组,每个学期一个小组只精心准备一次展示。而对分课堂模式是每次课堂随机选派展示小组,现场打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产生适当紧张感有助于写作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角色对换,教师的角色由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鼓励者,学生真正站在了课堂上,变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明确评价规则后,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样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调查及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在期末对两个实践班6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有声访谈,内容包括对对分课堂的整体评价及改进建议等。发出问卷65份,收回65份,均为有效答卷。同时笔者抽取了各个写作水平(高、中、低)的共6名学生,与他们各自进行了15-30分钟的自由访谈。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

66.7%的学生对于对分课堂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持赞成态度,他们能够适应并且跟上教学进度,在学期结束时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访谈中写作水平中等和寫作水平较高的4名学生均表示,与以前的传统课堂相比,对分课堂自由度更高,更多的同伴交流及思维拓展。和以前单兵作战思路受限相比,感觉写作思路打开了,也有很多话想说,因此对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但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表示,对分课堂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吃力,由于自己的学习惰性以及写作能力有限,因此课后讨论环节无法融入,导致课堂练习及写作练手时依然无从下手,容易出错。

对于课后一周的自我学习以及同伴讨论,86.3%的学生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及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同时与同伴的讨论也让他们对写作话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例如,在使用实例进行议论段落写作时,针对“How do I prepare for an English class as a teacher”这一题目,有的学生由于已经在校外兼职担任低年级(多为小学及初中)的英语辅导教师,有一定教学经验,因此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本组其他同学,这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同学来说帮助很大,打开了他们的思路,写作过程也顺畅了许多。

三、实施对分课堂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索精神进行培养,而这恰恰是我国学生普遍欠缺的一种重要能力。不是他们生来没有这种能力,而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他们的创新思辨能力已经被磨灭殆尽。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英语实践型课堂的当务之急。因此在对分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学生对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学习输出”的新型课堂不适应。这一点从收集上来的学生调查问卷以及对他们的访谈得到了验证。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还是习惯全盘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按照写作模板来完成写作任务。在写作前期准备阶段,他们受到了一些思想上的启发,但由于自己词汇储备不足、语法水平不高,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可以看出,教师在对分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小组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层次不一的情况,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急于求成,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进步而不是放在作品的好坏上。Hufeisen指出,学习外语本身是一个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学习者有步骤有计划的渐进性学习过程。教师也应把写作看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线性发展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学习,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应该注意的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各种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学生是否能够在没有权威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习。教学方式的改变最终带来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分课堂的本质是把课堂分为两半,不完全以任课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也不任由没有系统知识体系的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进行盲目的探究式学习。对分课堂是一种对传统课堂师生关系、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探索,开阔了教师的视野。Topping研究了动态评估在测试研究生学术写作水平中起到的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果可以从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完备学习设施等方面开展,将会使对分课堂这种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惠及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课堂教学,例如法律及市场营销专业的案例分析课等实操型课堂,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Hufeisen B. L3-Stand der Forschung-Was beibt zu tun. In Hufeisen B&Lindermann B.(eds), Tertirsprachen: Theorien, Modelle, Methoden[J]. Tubingen: Stauffenburg Verlag, 1998:169-183.

[2]Topping K J, Smith E F, Swanson I A. Elliot. Formative Peer Assessment of Academic Writing Between Postgraduate Students[J].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0(2):149-169.

[3]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2,18.

[5]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3):140-144.

[6]孙红叶.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理论观察,2016(4):174-175.

[7]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8]赵婉莉,南娇鹏.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6(5):40,4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