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英语教学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时间:2024-05-09

【摘要】现今,高校英语课程与其他所有教学课程一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然而,长期以来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功能却始终未得到充分的施展。本文认为,在“课程思政”中必须有明确目标、载入元素、优化方法,确保思政的育人功能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得到体现,实现培养能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的国际化交流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校英语教学;必然与路径

【作者简介】朱德付(1975-),男,江苏兴化人,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功能语言学与英汉对比。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20WYKT007)。

作为国家与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有梦想、能担当的群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其价值观念正确与否,决定着未来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取向,而不只是影响其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自身的发展与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大学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可塑性较强。而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承载更多的是西方文化色彩的思想观念。因此,能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及时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十分关键。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系列价值观念、文化习俗通过语言得以体现。文化的力量归根结底是源于其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中的感召力,世界各国日渐将自身与他国的文化因素视为争夺发展制高点与道义制高点的关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高校教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文化弘扬”这个基本目标服务,努力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融合了知识性、文学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科,高校英语教学既要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加以培养,为要注意对中华文化、文明的弘扬。

二、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立德树人”的本质目标是使大学全面的育人格局得以构建,与思政的理论性课程协同“作战”,将知识、技能、思政这三者进行深度融合,一改过去思政课程单边、单线“作战”的状态,实现高校包括英语教学在内的全课程的育人格局;需要深挖每一个“课程思政”元素,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爱国爱民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公共基础课中的一分子,高校英语课程的作用须保持与思政教育功能的一致性,确保其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政教育。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适时、适切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其爱党、爱国、爱民族,成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三、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课程思政”意识上的缺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其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寓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了让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与格局最终得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利用所有教学课程的思政资源便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公民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趋势,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各个高校为了及时高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宣导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如何改进思政教育工作以及如何加强思政理论教学等进行了积极而有力的探索,如开展了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活动,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各行各业。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未得到充分展现,高校英语教学目标还停留在五项语言技能的培养上,并未将思政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导致高校英语教师较少地进行中国文化道德和意识形态养成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侧重于学生综合专业技能的训练,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出现。

2. “课程思政”机制上的脱节。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师普遍认为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是其本职,而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与己无关。因此,他们传授的内容只与英语知识相关联,忽视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免不了有思想上的困惑,因思政教育与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无法有效对接,所培养出的英语人才与当前的发展需求相脱节。由于高校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目标的不明确,英语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处于互不关联的局面。实际上,因分别属于两个不相同的职能部门,思政教育工作人员与大学英语教师基本做不到依据高校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来改进教学安排,所以根本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这种现象亟需改变。

3.“课程思政”信息上的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入心入脑,加强思政教育应植根于中国文化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爱党、爱国、爱文化等诸方面。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成效,完全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深度和广度。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努力为大学生注入中国心、注入社会主义之魂,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避免功利化、实用性等价值倾向。

四、高校英语教学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

1. 明确目标。“立德树人”是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專门人才是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定位不仅决定了对大学生的培养格局,而且也确定了“德”在人才品行素质中的首要地位。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高校英语课程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诚然,高校英语课程主要担当的是一个西方语言的载体,但同时,它和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具有高度的一体性。要培育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强调他们在成人与成才方面的重要性。

2. 载入元素。要实现高校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目标,需要充分利用高校英语课程中品德教育的现有条件;要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将思政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高校英語教师应优化教学大纲,充分利用教材中新加入的“课程思政”元素,依据“课程思政”的总要求,以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活动的主线来安排课程的教学、教育计划;第二,高校英语教师在其教学、教育的全程要把握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内在关系,积极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来理解东西方在政治等各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令其深深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并始终坚定“四个自信”。

3. 优化方法。以手机为主导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接触并消化信息的重要手段,高校英语教学中传统地讲练方法俨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众所周知,普通的英语教学模式基本上呈模板式教学特性,换言之,每个学习章节均基于某些预定话题来展开。课程学习目标应按照新课改目标的总要求来进行设计,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利用“话题讨论与学习”对大学生应学习理解进行价值观引导,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师就可以采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公民应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等思政教育话题带进各种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国、家、人三者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提高其文化思辨与认知能力,厚植家国情怀。

五、结语

培育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优化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并完善各项教育管理方法,可视为一项全方位的工作:首先,将“课程思政”纳入英语课程考核目标体系,使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均有其价值目标与价值准则可循,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教材、入课堂、入头脑;其次,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充分融合,使大学生坚定信仰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英语课堂成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播种中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黄云龙.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0(13):286.

[2]吕纯洁,王荣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3-96.

[3]魏绪涛,武金锁.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测评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82-83.

[4]于桂花.“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5):46-51.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