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高校党建和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4-04-24

张 琼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构建高校党建和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的思考

张 琼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成立的非盈利性群体组织,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点。构建高校党建和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不仅扩大高校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拓展其思路,也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构建;党建;社团建设

一、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和地位

1、高校社团成为容纳学生的新阵地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团已经日益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第二课堂。以我校社团建设为例,全校27个学院共有426个社团,划分为志愿服务类66个、学术科技类62个、文学艺术类98个、实践创业类29个、理论学习类55个、体育健身类80个以及其他36个共7个类别,其中共有A类社团39个。以每个社团10名学生为平均数,而社团成员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大致可以推算全校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学生曾经加入过社团,参加过社团各种活动。在高校以学院、专业、班级建制的环境中,能如此大范围地以同样的规程、相似的特点并且长期开展活动、容纳如此规模学生的阵地非社团莫属。社团已经当仁不让成为大部分高校学生在第一课堂以外最为活跃的阵地。

2、高校社团成为培养学生的新渠道

作为容纳大部分学生的高校社团,以其自身的群体聚集功能、多维发展功能、文化熏陶功能不仅拓宽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了实施教育的方法,也丰富了教育实施的内容。社团类别的多样性和社团活动的丰富性,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使大学生活动的范围不仅仅限于课堂,有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更加有利于多样途径教育的实施。通过引导社团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互动性。社团活动组织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能较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合作、交往、人际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在社团活动的组织中,由被动向主动的过渡,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组织社交等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平和坚强的心理特质,打造健康积极的人格特征。

3、高校社团成为繁荣文化的新形式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建构了校园文化新的内涵。社团数量的增加和社员人数的增多,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奠定扎实的基础;社团多样的活动为校园文化的繁荣提供不尽的源泉;社团创新的精神为校园文化的繁荣生成不竭的动力;社团建设的成果为校园文化繁荣传承品质与精神。社团日益成为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诠释校园文化的方式、拓展校园文化的载体、创新校园文化的抓手、建构校园文化的渠道、繁荣校园文化的依托。

二、高校党建和社团建设呼唤整体建构

1、高校党建创新需要通过社团拓展延伸

构建高校党建与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有助于引领高校人才培养。党建工作如果渗透到社团组织中,将保证社团发展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建立社团党支部,有助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用支部的组织力量凝聚社团人,使支部成为社团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建立社团党支部,有益于社团中的学生党员增强组织观念和党性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立社团党支部,有利于党组织在社团中培养青年学生,把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吸引到党的队伍中来,带动社团、班级乃至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氛围,对于高校培养人才、培养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构建高校党建与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有助于建设和谐文化校园。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实现党建与社团工作由教育功能向服务功能的转型。党建与社团工作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学习、管理和服务融合起来,拓展学生的学业服务、生活服务、管理服务、心理服务、助困服务和就业服务。

构建高校党建与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有助于推进高校党建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党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原来按专业、班级建立学生党支部,已远远不能满足党建工作在高校的发展,缺乏创造力和活力。建立社团党支部,作为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新形式,可以更好地补充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2、高校社团特点要求通过党建引导深化

学生社团具有成立的自主性和决策的民主性特点。学生社团的产生是由一定数量的学生,基于共同的志向和爱好,自愿聚集在一起,开展活动,进行素质的拓展。社团主要负责人和社团内部的管理大都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社员按照达成的共识共同承担社团工作。社团成立的方式赋予了它灵活性的特点,管理方式的民主性影响着身在其中的大学生们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态度和程度,这种相对宽松的社团环境虽然有相关章程的约束,更需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正确的方向,成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思潮的社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把先进文化融入社团运行的过程中,确保社团产生发展的科学性、可行性、持久性。

学生社团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覆盖的全面性特点。以我校社团建设为例,通过“春之声”、“秋之韵”社团巡礼和社团博览会等大型社团活动展示,为广大学生发展个性、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团已经成了大部分学生的第二课堂,各种社团活动已经辐射到所有的学生,而且随着社团和专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全校每年28个专业文化节的举办,满足青年学生高品位、深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成就了较多学生在专业上的成长成才。容纳了大量学生的社团必须有其主流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体系,要以党建的文化精神为基础,在这块丰沃的土壤上孕育出健康的种子,开出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最终结成丰硕的育人成果。

学生社团具有活动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实践性特点。社团活动较好地体现着学生敏捷的思维、创新的精神,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各种文化对校园的冲击影响越发广泛而深远,纷繁的活动形式和多样的活动内容也日益呈现出较强的社会实践性。校园社团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自我吟咏与歌唱,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势融入外面的世界,社会也以包容而开放的姿态接纳社团。在这互相融入体现的开放和进步过程中,良莠不齐的影响因素也相依相存。必须坚持党建思想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的主导和支撑作用,成为大部分学生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坚定的精神支持,能够经受各种文化精神的冲击挑战,更有自信、更为成熟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3、高校社团现状需要通过党建规范整合

高校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与发展社团人成为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主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在新形势下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拓展素质、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但现实中,社团的党建工作却不容乐观。

社团成员多为新生,党员数量较少。很多社团在新生中开展招新活动,从成员构成来看,多数为新生,且每个新生盲目参加社团,每人参加两个甚至更多的社团。高年级的只有大二的学生,数量较少,只分布在社长和副社长两类同学中,存在一到大二结束就需要退出社团的潜规则。而参照现行的党员发展规定来看,低年级党员相对较少,所以存在于社团中的党员也就为数不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社团成员大多担任学生干部,且多处于低年级,具有发展潜力。

社团活动较多,理论学习缺乏。高校学生社团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经常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实践环节。大部分社团以开展实践活动为社团工作的主要内容,如盆栽义卖活动、模拟面试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相比较而言,社团工作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凸显不足,只有个别社团,如马克思主义及“三个代表”研究会这样的理论研究型社团才能保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缺乏政治理论引导下的社团就如同茫茫大海中失去航向的船只,也许最终能顺利远航,却必然多走弯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多变期的青年学生,又处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之中,如果没有政治思想的有效引导,将会偏离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干道,无法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社团注重内部管理,缺乏主动接受党团领导的意识。社团成立均需具备一定的社团章程,即要有社团内部管理的办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同社团内部管理,也倾向于自己管理自己。对于党团组织的“介入”,比较陌生,缺乏这样的认知,更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目前,党组织对社团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发挥是较弱的,院系党组织对社团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不够重视。社团党建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抓手,社团中党员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更无从发挥。

三、如何构建党建和社团建设的整体工作体系

1、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因材施教

不同的社团有各自突出的社团特点和活动倾向,其成员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论素质和修养。理论学习类社团的成员相比较其他社团的学生来说,会具有更高的理论学习研究热情和更多的机会学习相关知识。文体类社团党建指导的开展相对其他社团则会有较大的难度或者需要更加创新地思考指导的方式,以便因材施教。实践创业类社团则更需加强党建思想的正面引领和导航,若通过参与社会的历练能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端正和重塑,则该类社团活动的开展能辅助社团内党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社团推优,创新党建形式

适应党员流动性的特点,在社团成立团支部的基础上探索成立社团党支部,或者社团联合党支部,由不同社团的党员参与组成,有完善的支部建制,学生社团党员的组织关系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退社自动转入学院分设的专业党支部。将班级推优和社团推优有机结合,既充分尊重学生在班级内的付出,也全面考虑到部分学生在班级以外的社团的锻炼,全面科学地考核优秀团员,推荐为党的发展对象。最大限度地将积极要求进步,努力锻炼自身,品质优良的有志青年团结到学生党员的队伍中来,建成一支优质精良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为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繁荣发挥应有的作用。

3、依托党员骨干,统领社团党建

社团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的思想层次和取向。要使党建思想成为社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向引航,必须要加强对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的理论教育和系统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在带领社团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能将党建的文化精髓一以贯之地执行到活动的开展中,借以对社团的成员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在配备社团负责人的过程中,有必要安排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促使学生党员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锻炼各项能力,也能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以点带面,将影响辐射到整个社团。

4、发挥网络优势,凸显时代特色

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的优势,开发学生社团党建工作专门网站以及上网系统服务窗口平台,引导学生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弘扬党建主旋律的重要阵地。如建立社团党建专门网站、论坛以及创建社团党建登录平台,平台设立“理论学习”、“党建研究”、“经验交流”、“在线答疑”、“BBS论坛”等专栏以及QQ群、微博等,并配备专人在线提供答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网络中能感受到组织的教育和关怀。

学生社团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社团党建工作,把握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不断结合社团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新模式,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构建学生党建育人新模式,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作用。

[1]阮俊华,沈黎勇,金芳芳.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42-44.

[2]应飚,申玮,李金林.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目标及其工作理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3,(8):56-57.

张琼,(1984—),女,镇江丹阳人,辅导员,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