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课堂教学与培养思维有效结合

时间:2024-05-09

【摘要】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近年来英语课程正在不断关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它的提出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成为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起点。笔者着重从实践层面浅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培养;兴趣;提问;批判性思维;拓展

【作者简介】陆颖,福建省永安市燕北西坑小学。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尤为重要的一点,英语课程正在不断关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它的提出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起点。教师成了课堂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便是知识的建构者,思考者。在这个学习转变的过程中,也让我收获很多。现以五上第10模块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在以“谈论位置”为话题的对话教学中,结合学情设计教学活动,谈谈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提升的体会。

在这学期和五年级的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有这些感受:大部分学生都有上进心,班级里学习氛围也很浓厚。每节课前10分钟,学生都自觉地复习课文、单词,每次布置的作业都认真高效地完成。他们通过日常英语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单词量和句型,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他们能互相交流简单的信息,能在引导下获取文本信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较快,他们一边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也在遗忘学过的知识。具体表现在课文里出现一些学过的单词、句型、时态等,他们还会觉得陌生,对已学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还比较薄弱,还容易把接近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2.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处在脱节的状态,在遇到比较灵活的练习时,口语交流时,会错误较多。3.和低年级的学习比较,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逐渐下降,课堂上表现得很平静,思维模式也处在一问一答的状态下。面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唤醒“兴趣”,进行“趣”中“思”

内驱力是人们在环境和交流中产生的一种具有驱动效应和积极暗示的信号,能促使人们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而“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时需要被唤醒的一种内驱力。当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成效的。所以在教学导入时,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的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应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设计有联系性、针对性的问题,为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奠定轻松、舒适的氛围。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利用头脑风暴活动进入英语课堂,如何将学生的思维也带入其中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自然进入语篇学习,我选择了一幅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从一幅简单的图片观察到不同的内容,提取的知识点也不一样,接着引出预设的问题“Where...?”同时也引出本课话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们在相互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便是他们思维的过程。学生们还根据图片、思考、对话创编歌曲《Where is the...?》,这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推动自己的语音表达,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

二、唤醒“思维”,在“思”中“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学生和教材间的纽带,问题的設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展示新课内容时,我首先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从图片里获取信息,猜测Amy和伙伴们在玩什么游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在玩游戏,还有同学用中文表达了他们在玩捉迷藏游戏。在交流中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得到了展现,而联系性的问题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在引导课文探究时,我先提出问题:艾米在哪里找到了朋友们?再看动画和图片,学生们好奇地跟着艾米一起寻找躲起来的朋友。把思考和看、听结合起来,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当在不同地点找到不同的人时,重点语句的呈现也同步完成。随着游戏发展,学生们已经明白游戏的过程,明白了艾米在不同的房间里找到了不同的朋友。教学至此,主体内容已经全部呈现了,然而这样的呈现远远不够的。我接着转变了提问方式,如果你是艾米,你在哪里找到了朋友吗?借用问题实现人称的过度学习,达到学习Where did you find...?——I found...这个句型的教学目标。在文本学习最后我还设计了复述环节,以说的形式,也可以写的形式,把知识点连成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语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个过程学生通过看图猜测、听音、看动画、合作学习,不断思考找到答案,以锻炼学生思维为出发点,让学生的思考贯穿课堂活动。

三、让思维由“浅”入“深”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挖掘课文的内在价值。在教学过程结尾时,我设计了最后一个问题:谁赢得了比赛?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能在课文内容里直接获得。从文本的表面直接呈现是Tom最后被找到,所以他获胜了。然而,教师不应该是课堂唯一的听众,我用“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有哪些补充的想法?”来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这时,另一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想法,他没有参加游戏,应该是Sam赢了。通过对游戏结局的深入理解,不仅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充分的认知,又营造了一个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的空间,又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我尊重并鼓励他们去质疑,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延伸,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获取信息,归纳要点最后产生新的结果。

学生只有经过思考和分析,才会对学到的知识有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善于基于文本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why 和how的问题,设计更多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思考、运用过程中,收获课堂带给他们的新的体验。

四、巧用拓展,给学生更多空间

课本作为语言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备课的依据。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须从学生表达的需要出发,开放学生的表达空间,帮助学生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篇课文的运用环节,根据课本第四部分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差改编成新的找物品四人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合作学习时,能运用语句积极交流、在容易出错的知识点组员们展开讨论,互相指出错误,整个过程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思维性强、开放性、互动性问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浅入深的推进过程,是学生收获知识到发展能力的过程。

当然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找到物品后结束,有趣的是学生们提出了更多的想法:在厕所里找到了书本,在厨房里找到了钢笔。这些物品放在这些房间里,他们觉得并不合适。接着他们给这些物品进行了重新的调整,摆放在合适的房间里。这样有发现、有分析又联系实际的学习提升了运用的目的,把问题转化为思考点,有价值的输出是知识在他们脑海里成长的过程。最后,一分钟短片对比脏乱的房间,和整洁的房间。学生们看后很自然的体会到养成整理物品这个好习惯的重要性,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任务让学生运用中思考,思考中学习,带给学生的是更有意义的学习时间。

五、巧用作业,让知识延伸

必要的练习对学生在课后巩固知识起着重要作用,但机械性的作业,不仅枯燥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作用不大。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喜欢画画,我就把英语作业和画画兴趣结合起来做了一些尝试。这节课的课后作业是:画出自己家里的房间图,在每个房间画上一些物品,再带来学校和同学之间用上句型互相交流。学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内化,达到学与用相结合的目的。

综上,我们可以从导入、课文内容、作业布置等方面设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学习环节,并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