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毕孟琴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六年把“三农”问题列入中央1号文件,并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要求_的新农村建设,是对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反思的结果,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三年多了,成效如何呢?为此我们选择了廊坊市五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发出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份。同时辅以个别访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各地在执行的过程中尽管亮点不少,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偏差和问题。
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四大特点
(一)以富民为目的,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为了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引导、帮助农民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我市引进和扶持大型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三十多家,大力推进三大主导产业畜牧、蔬菜、林果花木的发展。三大产业完成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不断增加,2008年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目前的62%。
(二)以民生为根本,着力解决社会事业的“短腿”。通过推进农村“医、学、路、水、保、养”六项工程,解决“群众急需、社会难点、历史欠账“三方面问题,让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2008年,全市已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五大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省第一批实现村村通油路,并逐步解决了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抓手,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根据我市的财力和各村实际,目前,全市已有1200多个村有规划地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占全市村街总数的37.2%。其中一、二批创建的900多个村进入了创建的先进行列,200多个村建成精品村。文明生态村创建也由最初的“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四化向“路面硬化:路灯亮化、村街绿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五化纵深发展。
(四)以文化设施建设为载体,提升农村文化生活水平。全市文化设施日渐完善,建成县级文化馆、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街文化活动中心也纷纷建成,2006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始启动,目前,已完成59个乡镇基层分中心和196个自然村服务点建设。在政府引导下,农村活跃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组织。村街的红自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对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规划,也抓出了一些特色,但是,基层领导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行政命令、轻教育宣传。县、乡领导在领导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都沿袭了传统的领导方法,为村民谋划,替村民做主,令村民执行。而对这一工作的宣传教育不够广泛深入,部分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上面喊喊口号刮阵风而已,不过做做样子给农民看罢了,因而对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不高。而且,作为村干部,等、靠、要思想突出。认为既然是上面领导的事,那就等着领导安排项目,领导安排资金,自己执行就是了,缺乏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二)重资金投入,轻机制创新。在“您认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的调查中,在六个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思想观念,分别为53.3%、23.4%和14.6%。由于多年来国家对农村各项建设欠账太多,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靠政府财政的大量投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财政大量投入是唯一途径。其理由是,一方面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待办事情太多,资金缺口太大的广大农村地区,单纯靠政府大量投入,搞项目开发既不现实也不可取。目前无论是解决资金问题、技术问题,还是市场问题都需要通过对农业、农村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的“第二次变革”来吸引和激发社会各界来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献资金、献机遇,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另一方面,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能量已释放殆尽,低下的生产效率和脆弱的抗风险能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走向城市。同时一家一户,条块分割,使大型机械无法“大展拳脚”,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三)重经济发展、轻人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培养“新农民”,尤其是新的“带头人”。县、乡领导急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无可厚非,但是决不能忽视农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目前,村级领导班子普遍素质不高,难以担当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重任。在“您对村两委班子是否满意?”问题的调查中,满意占20.5%,基本满意占56.3%,不满意占23.2%。在“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的调查中,在五个选项中回答“社会治安”的占35.9%,“村干部作风”的占34.5%,“传销赌博”的占15.5%。由此可以看出村民对农村“带头人”的满意度不高。
(四)重新农村建设表象,轻新农村建设实质。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要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在“您认为新农村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是什么?”问题6个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增加收入、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排在第四位。调查结果说明,帮助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内容。然而,诸多的县、乡政府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缺少清晰思路,面临着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的难题,因此有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往往就搞成了简单的村庄整治,甚至出现违背村民意愿的事情,造成干群矛盾。
(五)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行政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县、乡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多为“锦上添花”,较少“雪中送炭”,“试点村”难以以点带面。
市委、市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实行的是重点突破、分批进行、以点带面的推进方式,这样既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发挥先进村庄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有些地方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而有些地方却搞成了“一枝独秀”、“锦上添花”。
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要求不仅要看到“点”,也要照顾到“面”。但是,目前有些县、乡急于树“形象”出“政绩”,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试点”、轻“基础”,使得有限的行政资源多为“锦上添
花”。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从而造就一批“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偏,这就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在我们了解的一些村庄里,许多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感受仅限于路变硬了,街变亮了。
三、应对新农村建设中突出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领导,有效宣传,上下一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共同的伟大事业。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对此工作不能应付了事,必须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并选派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农村工作指导人员,抓出成效,并对成绩显著者奖励重用,以激励工作热情,稳定工作队伍。其次,各级领导要深入农村,做好宣传和调查研究工作,及时让群众了解党的政策,政府的工作思路,尤其要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以及村干部和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激发群众在这一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这样,领导和群众上下齐心,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端正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理念。首先,要认识到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改革问题,因此,在不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更要不断推进机制创新,吸引和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其次,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避免短期行为和政绩工程。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和谐”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当前新农村建设试点基本上都设在“富裕村”,因为这样更容易开展“亮化、美化工程”,更容易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也更容易创造更多“政绩”。而对那些穷困落后的“后进村”却由于治理难度大,投入多,见效慢而常常被遗忘了。因此,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既要看“亮点”,也要看“暗点”,要看“亮点”增多的比例,也要看“暗点”消失的比例:既要做横向比较,也要做纵向、动态比较,以做出更客观、更公正的评价。
总之,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挥已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同时,还需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查找问题,自我反思,及时调整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以便把新农村建设事业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