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舍翻译《苹果车》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操控

时间:2024-05-09

林传禹 张航 袁心一

【摘要】自上世纪后期以来,国际文学研究者对翻译的关注越来越高,他们逐渐由仅注重跨语言的转换向重新审视广阔的文化视角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将对老舍翻译《苹果树》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操控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老舍 《苹果树》 意识形态 操控

一、翻译领域中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作用力与影响力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中都有渗透,而翻译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组成部分,同意识形态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对作品的翻译绝非文字间的简单转换,而是通过双方文化体系的碰撞与遭遇寻求一致的组织语言,是为了特定目的的达成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的操控。或者说,翻译时一种操控文化、改写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赞助人、诗学和意识形态是主要的翻译影响因素,翻译之所以不能完全展现原文作品的原貌,就在于这三个影响因素至始至终的操控。第一,意识形态包括指令人们行动的信仰、习俗和形式,是一种体系化的观念,其对社会应是何种状态进行解释;第二,赞助人可以是个人势力,也可以是官方机构、大众传媒、社会阶级等,主要对作品的出版、社会地位和意识形态等进行控制;第三,诗学一方面是指文学人物、文学主题、文化环境和文学象征,另一方面是指“社会角色范畴中的文学”。这其中,意识形态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其规定了诗学和赞助人的样式,就行一只无形的手,在无形中操控者翻译文本的传播和生成。

二、老舍的翻译思想:译者意识形态操纵下的风格追求

1.跨文化体验对译者意识形态的潜在影响。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具有很高的中文造诣,其实他的英语水平也很出色,这同他的两次国外生活体验是密不可分的,他在英国和美国度过了十余年的时光,对于一个当时贫穷落后国家的青年来说,那时候到西方国家,就像从夜晚步入了白昼一般,这些现代文明对他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译者是不同文明融合和碰撞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综合体。在陌生文化的笼罩中,老舍进行了艰苦的探究,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取舍,老舍形成了自身独特文学心理,他学会了以“中立者”的立场从新审视我国的古老文化,统一辩证的进行自身文化心理构建,打开了自身的文化反观视域,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感受着西方先进国家的现实生活。

2.老舍翻译背后的风格追求。老舍尽管翻译过不少的作品,但是他也仅在极少数的译作中明确阐述过他的翻译思想。他认为能够原文自有风格的译者才是做好的译者,每个作家都有自身的特点,有的追求通俗、有的追求豪放、有的力求简练、有的爱用短句,当翻译者对原文形成清醒认识后,就要尽可能的下工夫,保持原文的相关特点。文学作品的巧妙之处不在于其讲了什么,而在于其是如何讲的,既然老舍认为翻译应尽可能的保持原文风格,那么什么是原文风格呢?其实“贯一为风,习用为格”的合体就是风格。

三、意识形态对《苹果树》翻译的操控

老舍之所以会翻译《苹果树》,一方面是由于他比较认同萧伯纳的主题思想,想要对其思想进行传达;另一方面是想让国人了解那时国外文化和文学中的鲜为人知的东西。老舍先生具有非常独到和独特的文化眼光,他认为当时的人们应该不断拓展自身的思想范围,要对世界上最真最美的文学进行一定的接触,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全人类思想涉及的国人。同时,他还认为尽管国人拥有非常古老的文化传统,但是也需要不断同国外进行文化交流,用人之长补己之短,谦虚的学习国外文化。由此可见,老舍对《苹果树》的翻译是多么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化意思形态是同文化价值具有紧密联系的态度和观念,是一种对翻译具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分支。

萧伯纳在《苹果树》中具有一定难度的戏剧语言对老舍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这考验他的翻译技巧和语言文字功底,但是老舍在保留欧式句式的情况下竟然非常出色的完成了,翻译的非常灵活。老舍对欧式色彩的刻意保留可以在其翻译句式上看出。比如,在倒装句的运用上。在我国语言结构中,倒装句是不常运用的,其属于语法术语的范畴。中国人的语法习惯是正句在后,偏句在前,但是老舍在《苹果树》的翻译中对倒装的运用却非常的具有特色,特别是在让步关系从句和因果关系从句中倒装运用。

老舍的翻译尽管具有非常明显的欧式色彩,但老舍对原文句式的直译也是深思熟虑后才进行的,其在文中的翻译句式很多都是先进行结果陈述,后进行原因阐明的,据以用来表达说话者对反驳对方言论的迫切之情,在对方进行怀疑时,在呈现事实的本来面目,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和“压轴戏”一样的翻译效果,让读者在猜测和疑虑中读出事情的原有面目,具有很强的讽刺和警醒意味。

结语:在上世纪中叶的中国,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文学翻译与国内文学一样表现出“人物为主题服务,事件反映主题,主题证明政治”的状况。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老舍将译文作为手段,对资产阶级民主进行批判,以赞扬无产阶级的民主。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取到译本的选择,均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表现,但是他的优势在于其将东西方语言和文化互为参照,互相选择,在译本效果和译文阅读群体上进行意识形态构建。充分揭露了翻译的实质,那就是:翻译是一个极具意识形态的传介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涛.一个费边主义者的中国之旅——萧伯纳在1956年的中国[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2(01).

[2]卫梦舒.从跨文化交流角度探究异化与归化翻译及注释法的桥梁作用[J].海外英语.2012(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