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升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的河北省传统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9

陶沙 韩杰

【摘要】河北省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但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把优秀的燕赵文化传播出去,走向世界,增强与世界文化的融和与互通。本论文将研究提升燕赵文化软实力战略与我省传统文化典籍英译紧密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河北省 典籍英译 翻译策略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全球战略问题专家约瑟夫于上个世纪末提出,是指要通过吸引力而非武力或者利益诱惑的手段或者方法影响别人,使之接受或者认可你的观点。对于文化软实力这一要素,约瑟夫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成为一种以特定的文化资源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竞争力因素,其作用显得愈发重要,日益突出。本论文将着重研究提升燕赵文化软实力战略与我省传统文化典籍英译紧密结合的策略。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十八大将文化软实力建设确定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主席也曾指出,要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典籍承载着巨大的文化意蕴,扩大其对外传播是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研究意义。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河北省传统文化典籍“走出去”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河北省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秦皇岛、保定、邯郸、承德和正定等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尽管河北省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但准确而言并不是一个文化强省,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但世界对于燕赵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高,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把优秀的燕赵文化传播出去,走向世界,增强与世界文化的融和与互通。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的特殊文化活动,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对于本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他国文化优秀内容的借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典籍作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其阐释与翻译是持存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河北省传统文化典籍是我省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典籍英译正是燕赵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河北文化典籍翻译对于传播和弘扬燕赵特有的优秀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融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读、误译或者文化内涵的缺失。一些翻译作品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河北省文化的外宣乃至全省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基于目前典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对我省传统文化典籍英语有所裨益,为实现我省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言献策。

三、河北省传统文化典籍的英译策略

1.异化vs.归化。在河北省传统文化典籍翻译过程中,要突出中华文化,河北文化的中心地位,坚持翻译作品的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郭尚兴认为,纵观目前国内外,尤其是国外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文本,相当一部分是在依循西方哲学“神学”伦理学的框架“标准范畴”概念,乃至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哲学独特的内涵进行有条理的“概念性的”切割“析解”组装,按译界笼统的说法,是在归化到西方文化轨道上去...使中华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失去灵魂、无根基的生物性存在,而译文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方文化的跑马场。

诚然,考虑到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归化的方法确实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提升译文的接受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因此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很多翻译家和学者都采用了一些西方文学、宗教或者典故中的表达来解释中华文明,这种方法就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地方性和独特性被削弱,中国特有的文化被一定程度西化。因此在河北传统文化典籍英译过程中,要适时采取异化策略,保留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了解并接受这种独特性、差异性。对于一些具有较强地方文化特色的核心词汇可以采取汉语拼音的方式呈现,从而使我们的文化进入西方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

“邯郸学步”、“完璧归赵”、“三顾茅庐”、“围魏救赵”和“负荆请罪”等燕赵成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呈现地方文化的特殊性。采用异化的方法更有利于这种文化的传承。这些成语可以直译,使目的与读者了解燕赵语言的真正特色,保留燕赵文化的精髓。当然这种翻译并不是生硬机械的翻译,而是以弘扬燕赵文化为中心的创造性翻译。在翻译中可以采用注释的方式对其中的典故、历史进行必要的阐释。这种异化的方法可以提升读者对河北文化的关注度,从而加深对燕赵文化的深入了解。

因此,在对待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时候,译者要充分意识到归化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毕竟,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既有相似性更有明显差异。为了更好彰显河北文化、中国文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形成并加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归化之法更具有其重要意义。

2.对等翻译法vs.功能翻译法。相比较而言,对等翻译法更能有效的传递出燕赵文化的深刻内涵。基于弘扬河北文化这一目标,在传统文化英译的过程中对等翻译法占据了突出的地位,毋庸置疑,功能翻译法,同归化法相似,有利于目的语读者无障碍地阅读和欣赏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内典籍,具有其进步意义,但是,这种手段和方法并不利于燕赵文化的传播。

3.忠实对等原则。李正栓教授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并存,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恐怕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让自己的文化被同化。翻译家或工作者的任务也不是消灭文化差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能一味逢迎译语文化而任意改变源语文化。当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做一些变通。”

在河北省文化典籍英译过程中要坚持李正栓教授所提出的忠实对等原则,在文化交流的同时,求同存异,保留中华文化的特殊身份并最终将其推广。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承载着不尽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河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习语和成语,这些成语是河北文化,中华文化的积淀。对于西方读者,这些意蕴丰富的成语超越了他们的理解范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坚持忠实对等原则,既要忠实与原文,又要能充分体现文化之间的交流。忠实主要体现在忠实地呈现中国文化内涵,忠实地展现中国特色。中国文化的缺失就是对忠实的背离。

以“三顾茅庐”和“望梅止渴”为例,这两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在异化和归化两者之间很难抉择,异化的手法会使其人文内涵丧失,归化的手法可能会引起种种误读。为了更加忠实地再现其文化内涵,译者需要采用归化之法。为了帮助读者去理解,加注不失为一个重要方法。对于中国人,“三顾茅庐”承载着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承载着魏、蜀、吴以及刘备的真诚和诸葛亮的智慧。而“望梅止渴”,与之相似,展现了魏王曹操的才华与其士兵的抱怨。诸如此类的成语还有“围魏救赵”、“金枝玉叶”、“桃园结义”和“南柯一梦”等。

“攀龙附凤”一词有着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龙”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且意思大相径庭,所以忠实对等的传递此字的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不当可能会引起交际的障碍,甚至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恐惧。在中国文化里“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代表着权利和好运,皇帝被称为“龙”,皇子被称为“龙子”。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龙”是怪物、猛兽,非吉祥之物。

与“龙”相似的成语还有“九五之尊”,此词是指王权,皇帝。如果仅仅将其中的数字“九”和“五”翻译出来或是仅仅解释为王权,均不能传递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语境中,数字被分为“阴”和“阳”。“九”是阳中最大一个数字,同时也是很吉祥的一个数字。因此,“九五之尊”才指最重要的一人。因此,忠实对等原则是传统文化典籍英译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方法。

河北省文化典籍英译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才能真正做好。河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和课题审批力度,支持、鼓励和引导相关教师、学者加入到燕赵文化对外传播的队伍中来。建设一支高水平、强能力的翻译队伍是非常重要。

总之,在翻译承载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时,译者要坚持以文化传承为基本原则,灵活使用归化和异化的手法,尽量使译文做到忠实对等。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河北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最终提升我省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郭尚兴.论中国典籍英译与全球文化和谐共处[M].中国翻译协会“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2]李正栓.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8).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提升燕赵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河北省传统文化典籍英译研究”(项目号:20140310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