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效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时间:2024-05-09

梅淑

【摘要】本文就目前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 计进行了分析,针对各阶段的活动目的及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形式,对教师的具体操作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帮助学生更好达成阅读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随着英语教学界许多一线教师对阅读教学研究的深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阅读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三段式”阅读教学(读前、读中和读后)已被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究竟该做什么,怎样做,十分关键。笔者就近年来参与的校本听课活动和名师展示活动的听课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经过深入思考,对阅读教学活动设计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上好一节高效的阅读课,活动设计前,教师应用理性的态度考虑阅读教学步骤的设计与实施。一方面要仔细研读阅读文本,教师对文本材料的每一个字都能深入琢磨之后,才能备出一堂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课。另一方面要关注学情的分析,仔细研读学生,学生是教学内容接受的主体,即便是最精心的课堂设计,如果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差甚远,也会味同嚼蜡。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认真分析之后,才能上出一堂师生互动精彩纷呈的课。第三,教师须理性转变自己的角色。除了要站在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的角度来考虑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从一个活动评价者的角度来考虑活动的有效性,以客观的态度来定位教学中教师自我使命和自我角色。有了以上的前提,才可使得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成为可能。

一、科学设计读前活动

科学合理的读前活动设计是有效实施读后输出活动的基本前提。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关注以下内容;

1.合理的时间安排。阅读活动前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对文本主题初步感知并产生兴趣;二是通过读前活动的进行,自然过渡到目标文章的阅读当中。因此,教师读前活动的设计应积极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条件和课堂氛围,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 和主题指向。但是,教师需要对这一活动的时间加以一定的控制,太多读前的导入必然会导致下一阶段即读中活动的过程缺省,从而导致文本解读不到位,学生语言输入量不足,进而影响语言输出的质量。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关注各阶段的时间合理的分配,确保在读中环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仔细研读课文,在最后的综合性语言输出环节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思维拓展和话题交流。

2.活动形式的选择。读前活动设计目的在于调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和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交流阅读体验,为接下去课堂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做好情感和知识上的铺垫。据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或主题,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如:

(1)向学生提问一些背景或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

(2)利用PPT展示图片、阅读文章的标题或问题来帮助学生预测阅读的文章的内容;

(3)播放一段与阅读文章主题相关的录像,同时呈现一些关键的单词或短语;

(4)自然而轻松地与学生谈论和阅读文本主题相关的话题;

(5)通过不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些线索,帮助学生找出阅读文本的细节;

(6)与学生分享自己和阅读主题有关的故事或经历,并感知他们的反馈信息。

活动形式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但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一定要保持与学生的交流状态,而不应该是知识的灌输状态,否则在接下去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必定会处于比较压抑的状态,难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3.设计全方位的阅读活动。阅读的目标是多维度的,学生不仅要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积累观点,感悟文化,体验情感,更需的要通过阅读来学习语言。因此,读前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全方位的思考,不仅要关注词汇,注重阅读词汇障碍的清除,而且要考虑文本内容和背景知识有可能对学生造成的阅读语言输入过程中的理解障碍。列如,对于阅读材料本身篇幅较长、理解段落大意及文章主题有困难的文章而言,提取文中学生难理解段落中的要点进行设计,读前的活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框定阅读文章中的核心词汇。课堂实践表明,在阅读后期综合性语言输出活动中,学生的讨论或展示较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学生用的还是新课前或是平时使用的词汇和语言结构。这是因为教师在阅读课的目标设计时,对需要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应掌握和运用的核心词汇或目标词汇缺乏明确的界定,教师导入过程用词的随意性更是使有效地语言输入失去了一个良机。但如果教师能事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框定本节课学生阅读语言输出活动中所需要用到的一些核心词汇,以此为目标,教师会自觉强化各个语言输入环节,包括导入环节、设计过程中的主题词汇意识,从而为最终的语言输出不断搭建语言的支架,提高语言输出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强化语言输入的读中活动

学生在读中活动的语言输入是其有效读后输出活动的基本保障。教师所设计的读中活动应有下列引领作用:

1.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的文本特征。教师读中活动的设计应该层层递进,这是语言输入过程中促进语言输入输入环节的最佳途径。为此,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阅读策略,提高学生获取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阅读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内容和阅读目的,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因此,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不同的文体特征、阅读特点和阅读策略。例如,在处理一篇记叙文体的文章时,教师应该在第一遍略读前就引导学生快速寻找记叙文的主线:时间、地点和人物的线索,一般来说,文章的背景知识往往可以从文章的第一段找到。这种文体特征的引导,可为第一步的浅层阅读指明方向,提高学生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2.帮助分析概括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实践证明,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有效的略读法和精读法的结合。如果教师在第一遍阅读教学中就过分关注细节内容的分析梳理,就会使学生“见树不见林”,不利于其从整体来把握文本的篇章结构。有效的略读过程除了教师对文章文体特征指导以外,还应该帮助学生熟悉各类常见文章类型的典型组织模式,认识文章常见的衔接和连贯的手段,把握文章内各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认识、解读文章的组织模式,使学生在首遍阅读时就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3.反复解读阅读材料的内容。研究表明,影响读后活动语言输出效果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往往是文本解读过程的粗糙或阅读过程的缺失。阅读过程中,如果教师在没有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加工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其他语言拓展活动,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和话题观点进行有效地表达。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本解读的反复性。例如,针对文章脉络较容易的课文时,教师在解读每一段阅读内容时,可以遵循“把握细节内容——回复阅读,关注典型语句结构的剖析和理解——根据上下文解读语句隐含意——回顾总结细节间的逻辑关系,概括出段落大意”的顺序来处理文本信息。对某几个段落如此反复的三至四次的解读,帮助学生从段着手,深入词、句、句群,关注语言的新现象,再回归全段的中心,语言输入相对就会充分有效,同时为后续环节中学生能够创造性运用新语言做好了铺垫。

4.设计多样性、层次性和思维性的读中活动。很多英语教师都意识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并不体现在任务个数的多少,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式的任务看上去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能力最终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读中教师活动的设计是否具有灵活性、活动难度是否具有层次性以及活动中学生思维方向,都是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同学间的相互质疑,同伴的相互交流,全班的共同思考以及个体的独立思维。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可以帮助教师改变常见的“教师单向提问”的单一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同时,每一个读中活动的设计都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原则,从易到难,推动课文理解向纵深发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步一步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和观点。针对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定数量的概括性和开放性的任务,提高思维的层次,做到“基于课文,高于课文,跳出课文,最终回归课文”。

三、综合考虑设计高质量语言输出的读后活动

教师对读后活动设计的全方位考虑可以说是高质量语言输出的根本保证

1.读后活动的设计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设计的读后语言输出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其原因在于活动设计的难度欠适中。任务太容易让学生无话可说,任务太难则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保持沉默不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重新审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重新定位活动的难易度。激发不同层次的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参与语言活动的内在动力。如,教师可以降低活动的难度,将任务设计成半开放的问题讨论形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之后用口头表达,不限回答的形式和字数,而不是直接设计为拓展写作。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就是将学生的表达略作改进后,呈现板书,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自动接收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

2.读后活动的设计要与阅读主题相关。读后阶段语言输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对阅读内容的巩固和深化,是材料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语言学习的图式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其他技能。因此读后语言输出的第一要素就是要紧扣阅读的话题,其次才是讨论主题对于学生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程度。否则脱离课堂主线的读后活动便是无效的行为。

3.设计能够巩固阅读材料中核心话题词汇和语言结构的读后活动。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往往是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可以借鉴的最佳素材。教师在通过与学生共同细读文章,仔细分析文中的语言现象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将课堂中所积累的词、短语和句子、段落信息充分运用到后续的语言输出活动中。也就是说,输出活动需要以巩固运用阅读材料中的核心词汇和语言结构为中心,再结合一定的情景和任务,进行语言在特定语境之中的模仿应用。为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要力求核心词汇的框定,在相关的语言输出活动前“突显”和“重复”文本的核心词汇或语言结构。以便帮助学生及时整合新旧知识,并有效地将其运用到新的任务情境中。

当然,阅读材料中可以挖掘的除了与话题相关的核心词汇的表达与句子结构以外,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的还有与话题相关的语篇结构、文体特征等写作成分。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有效输入,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体会如何围绕话题去选择和组织写作材料,如何围绕话题去构建语篇,也就是基于课文阅读基础上的重构型语言输出活动,当然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类活动。

总之,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活动时,应意识到每一个环节都将对后续的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实施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全方位考虑,设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具体问题和任务,帮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积极主动完成任务,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水平,最终完成基于阅读文章主题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陈玉平.优化读后活动的方法与设计读后活动的原则[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2).

[2]戴军熔.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05).

[3]潘爱梅.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后任务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英语.2010.

[4]王媛.有效阅读教学设计实例解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08).

[5]谢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语言输出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