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类从未踯躅

时间:2024-05-09

文 苍南县灵溪中学 龚佳佳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当我们深陷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里迷茫逐流时,还应有能力立足当下,常怀殷忧。

现代社会,智能车间、无人驾驶、机器人医生等人工智能技术,既绘制了现代社会的蓝图,也膨胀了人类的最大自信。只是在媒体与大众无止无尽地高速喷涌新概念、高速转换新焦点并为之鼓噪时,人们忽略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知识却正在被剥夺,而这必然催生愚蠢。

“上海地铁女乘客被屏蔽门夹住身亡”“Uber 无人车致人死亡”等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让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心有余悸:人工智能真的绝对“智能”吗?还有更甚者,大学生是“抖音刷到天亮”,荒废四年,考研不再是为了潜心钻研学术,而是随波逐流或仅是为了获得步入社会的敲门砖。外语学习被翻译团队代替,各行业的竞争对手不是同龄人而是机器,人才逐渐流失……人工智能技术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催生出“工作上笨手笨脚,生活中蠢到只会撕,头脑内无智可用”的群体,悄然犂开一条知识鸿沟。人类乐见进步却害怕改变,在恐慌的同时,我们应当去思考人工智能最终将给人类带来的是什么。

“人工愚蠢”是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情况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人类的惰性。自新石器时期“骨梭”出现起,人类的智慧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工具,推动了一次又一次产业革命,人类的惰性催生了人工智能,也造就了人类部分功能的退化,“人工愚蠢”就隐藏其中。我们所有的奋斗都在奔着幸福——享受生活而去。那么如今我们会被享受而产生的“惰性”反噬吗?

在机器高度拟人化的时代,人类并不只是理性的工具,还是情感、道德与文化的综合体。如今,机器人也会诗词歌赋还富有意境,会断案会门诊,虚拟智能人甚至看起来与人无异。在理论上,当人工智能达到“奇点”便可取代人类。人工智能打败顶级棋手柯洁,人们在不断“内卷”的快节奏压力型社会里比机器更追求效率,把人机器化,把机器“人”化,似乎已是趋势。但应用人工智能的初衷是为了解放人、便利人,现在面临的却是机器代替人、淘汰人的困境。若人类停步于陷入“塔斯马尼亚岛效应”,在人类自我催眠的虚妄孤岛中,传统文化逐渐失传,是否人的思想与文明都会停摆?在无尽的自我鼓吹中埋葬自我才是“人工愚蠢”最可怕之处。

我们该做的,是要明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有思想道德的指引,有自我约束的自觉,人内心的恐惧不会允许机器凌驾于自己之上,于是他们会不断“内卷”,“卷”过别人也“卷”过智能。人工智能的尽头还是人类,对于我们来说,脚踏实地去奋斗,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各项能力,比终日担忧来得更实在。即使面对再艰险的困境,人类也从未踯躅,我们的生存耐性比想象中的强大,未来的职业会要求所有人都掌握更高水平的技术,这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前提,并不需要对此过分担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归属,不管过去还是未来都需要每一个人的力量。

我们从未踯躅,最好的态度便是遵道而行。

【点 评】

立论强调了“常怀殷忧”的理性力量,丰富了论题内涵,具有深刻性;“从未踯躅”,则展现巨大的自信。文章从人类发展的全景去评判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结果,既客观地关注当下社会实情,又有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支撑。论述中,夹叙夹议,用语严谨,直指“人工愚蠢”的根源在于知识被剥夺,并以大量实例加以强化,令人心生担忧、心生警惕,从而引出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最终结果谓何的问题。论述紧扣论题核心,逻辑层次清晰,更为突出的是,全文流露出对人类自身无穷的自信,哪怕肯定了惰性是导致“人工愚蠢”的内在因素,却仍有力地表明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是人自身的智慧——人类的自我追求与发展,将永不止步。这一观点,有着深邃的眼光与丰厚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深味。“人工智能的尽头还是人类”,展现了人类智慧的巨大力量,表明作者对人类理性巨大的自信,充满着希望之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