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时间:2024-05-09

文 杭州外国语学校 陆嘉仪

“身份”常常给予我们桎梏——或与生俱来,或由我们自己造成。

它是马嵬坡玄宗与玉环的无奈嗟叹与涕泪,是“秋容如拭”中秋瑾的一声“身不得,男儿列”,甚至是安贤洙指导中国短道速滑队夺冠后被韩国民众口诛笔伐时的那份矛盾和痛苦。如果李隆基摘下他的冕旒,玉环抛弃她的姓氏,秋瑾不再愁作蛾眉,安教练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丈夫,他们似乎就能得到普通人的幸福,就如刘瑜所言:“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许多时候,身份背后的责任、伦理、价值观,不仅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其所编织的人世大网更变成无际的泥沼,于泥潭之中生出难以摆脱的恶果,诸如身份的落差、对立,愈演愈烈。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告诉我们:“身份悬殊所造成的这种恶果,绝不见于野蛮人的社会。”在这个身份的重要性空前的时代里,我们似乎成了囚徒,就如同闰土之于“迅哥儿”。我们终究被“身份”打倒在地,恭恭敬敬地匍匐,对本该亲密无间的人们,包括自己,嗫嚅出一声可悲的“老爷”。

然而,当秋瑾挥洒热血之际,我们窥见了她向黎明前的混沌按剑而起的英姿:发髻高挽,木屐鞺鞳,身着和服、手握短剑的年轻形象永远为人所铭记。正是因为对突破社会定见的执着,秋瑾和与她一样的怀有赤子之心的孤旅者们因他们新的“身份”大放异彩。从“人大”诞生伊始,行走了将近70年的申纪兰一生为家乡土地上生息的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奔走,因为那是她根之所在。她的“身份”,是她用自己的奋斗诠释的连任十三届的“人大代表”,也是崭新的“中国女性”,更是千千万万行走于中国大地之上的坚实的“劳动者”。

没有一种身份不可以打破,没有一种身份不可以自己选择!

“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无论如何,我们可以拥有那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而任由我们自己雕琢的“身份”——有思想、有个性与有创造一切能力的“人”。而以这一个“身份”为生命的底色,我们便可毅然前行,拨云见日,打破更多身份的枷锁,并“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当林肯走进椭圆形办公室,他才得以看到黑奴的解放。当我们拥有了那个给予我们前行动力的身份——也许仅仅只是“为人的气节”,并为了它,依恃它,或者为了摆脱它而不懈奋斗,我们就拥有了我们想要的世界的一切,抬头挺胸。

【点 评】

本文作者有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她没有纠缠于“身份”的定义,而是一开始便从价值判断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身份”可能对人的桎梏,她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皇族身份对爱情的桎梏,中国传统女性观对女性的桎梏,网络暴力对体育精神的桎梏,这里暗扣了命题中“人天然就有‘身份’”一语。作者随后将这种天然的“身份”视为“无际的泥沼”,这里正是容易武断之处——“身份”未必是“无际的泥沼”,但作者的“许多时候”一语为后面的判断做出了适当的限制,因而妥帖许多。当然,作者或许可以将“身份”带来的自我认同感、责任感、示范效应等点上一笔,再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身份”的异化现象,会在逻辑上更为周延,视野更为宏大。文章的后面几段应和了命题材料中第二、三层级的要求。打破旧身份,选择新身份,结尾收束到“人”这个根本的“身份”上来,是其独辟蹊径之处。全文多次引用经典名句,为文章增色不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