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犹抱琵琶半遮面

时间:2024-05-09

杭州高级中学 高 利

图/视觉中国

● 课文引述: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摘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 课《琵琶行》

● 课文里的“宝藏”

琵琶是我国传统的弹拨类弦乐器,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出现,在发展中融合了其他地区和民族此类乐器的制作工艺、弹奏方法及曲风曲目,至唐代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国乐”并传承至今。白居易的《琵琶行》对琵琶的弹奏方法、艺术特点以及乐人的学习过程等均有反映。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切入点,了解一下国宝琵琶的前世今生。

● 国宝请“举手”

国宝档案:琵琶及与之相关的国宝

据传,琵琶以其演奏方法而得名,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这样介绍:“批把(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新唐书·礼乐志》在介绍“法曲”时也提到琵琶的历史:“琵琶圆体修颈而小,号曰秦汉子,盖弦鼗之遗制,出于胡中,传为秦、汉所作。”

秦汉时这类圆体修颈的乐器是与“弦鼗”类似或由其演化而成的,琵琶可在马上弹奏,或许是华夏民族与游牧民族互相学习融合而成的乐器。为了和琴瑟等弦乐器名字统一,“批把”后来在写法上演化成“琵琶”。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器用·琵琶》则综合前人说法这样概述:“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因以为名。又名秦汉子。”

琵琶自流行开来就深受各时期各民族各阶层人们的喜爱,也由此诞生了各种形式与之相关的国宝,兹介绍几种,大家在方便时可以跟着琵琶的指引去亲近这些国宝。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

谈到琵琶,我们一定不会忽略敦煌莫高窟。既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乐器,琵琶出现在人们各种生活中也就司空见惯了。所以,南北朝以来尤其是唐代,琵琶演奏的场景经常出现在壁画中,让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琵琶的形制与演奏方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从开凿比较早的275 窟(北凉时期),到北魏、唐朝时期的其他洞窟,我们都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琵琶演奏场景。

敦煌莫高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是个大宝藏,在这里我们看到的琵琶演奏的还原场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琵琶行》中的问题。除了112 窟中非常少见的“反弹琵琶”姿势,壁画中其他琵琶演奏大多数都是横弹姿势,和我们现在的竖弹琵琶不一样,所以有专家认为《琵琶行》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遮面”这个动作琵琶女是用琴身而不是琴首遮挡的,这是其一。其二,诗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沉吟放拨插弦中”这两句都提到了“拨”,综合诗歌和壁画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琵琶确实还有用“拨子”弹奏的方法。

二、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琵琶可独奏,可伴奏,可加入乐队合奏。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着一件被禁止出境展览的与琵琶相关的一级文物——唐三彩载乐骆驼俑。这件盛唐时期的三彩釉陶器1959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 cm,长43 cm。骆驼昂首站立于长方形基座上,昂首嘶鸣,神情飞扬。驼背上搭载了一个八人乐队(都是中原人),其中一人横抱琵琶,如痴如醉地弹奏着乐曲,融入整个乐队之中。这件唐三彩为研究唐代音乐舞蹈、人物形象提供了宝贵资料。当然,唐三彩陶俑中西域人横抱琵琶的就更多了。

三、韩熙载夜宴图

唐五代以来留存有一定数量的宴游雅会题材的画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音乐演奏的场景。以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琵琶演奏的场景。这个局部呈现的是琵琶独奏,一女子横抱琵琶,满座都引颈侧耳倾听,陶醉在美妙的乐曲之中。

《韩熙载夜宴图》为五代南唐顾闳中所绘,绢本,长335.5 cm,宽28.7 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感兴趣的可关注博物院的展出时间安排。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四、琵琶实物

有两把流落到海外的琵琶比较知名。

一把是明代象牙面龟甲纹琵琶,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据大都会博物馆网站介绍,琵琶的前面板设计非常朴素、雅致,背板和侧边由六边形象牙块组成,总共超过110 块。背板的象牙块上都刻有不同的图案,分别讲述着儒家、佛家或道家的故事。

而另一把则是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这把琵琶是唐朝时制作的镶嵌质地乐器,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正仓院北院,是日本御物等级文物。这把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把是唯一传世的五弦琵琶。和一般四弦琵琶的“曲项”不同,这把五弦琵琶是“直项”,琴轸和琴面处在同一平面上。此种五弦琵琶现已失传,日本所藏是传世孤品,但在敦煌壁画上经常可以看到飞天弹奏此种乐器。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在这把琵琶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表现了盛唐器物的精美和精神的昌明。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弦琵琶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现收藏五弦琵琶两把。其中一把是仿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制螺钿五弦琵琶,柴木制,全长112 cm,面宽27 cm,直项、五品、骨制缚弦,原螺钿镶嵌处均以彩绘替代。1958 年,程砚秋先生将其捐献给国家。另一把是同年由梅兰芳先生捐赠的,花梨木制,全长109.5 cm,共鸣箱呈半长梨形,蒙以桐木面板,面宽22.8 cm,扁平的琴头向后弯曲呈卷书形,弦槽前开,两侧置红木琴轸,左三右二,轸体表面刻有麻花形纹饰,轸端镶以骨花,直项,四相十二品,红木制相,老竹制品,张以五条丝弦。

五、曲谱

琵琶曲除了诗歌中提到的《霓裳羽衣曲》《六幺》等,传世的其他名曲也非常多。琵琶曲谱分文武。文曲重写意和抒情,旋律优美动听,曲风委婉缠绵,多用左手揉弦和拉弦的技巧,重点在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生动展示令人向往的意境。如《浔阳月夜》《月儿高》《汉宫秋月》《塞上曲》等。

武曲重叙事和写实,一般多用右手扫拂和左手绞弦等技巧,演绎出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表现曲折的故事情节,气势和结构恢宏。武曲还往往采用类似小说或戏剧分幕分场分章节连续叙述的手法表现某些故事情节,以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手法创作出宏大刚健的意境、威武雄壮的气势和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激烈和壮观。其中的名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汉将军令》等。

● 宝藏里的“课文”

《琵琶行》全诗都是由“琵琶”推动的。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客时偶遇琵琶女,邀弹琵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引子,琵琶曲和琵琶女身世是让白居易觉醒的关键,也是让诗人“翻作《琵琶行》”的主要原因。所以,琵琶对整首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则诗人借琵琶女的琵琶曲弥补送别无管弦之遗憾,美妙的乐曲让这场送别圆满,让主客都享受到了一场音乐盛宴;二则这场相遇也让琵琶女借机纾解了“江口守空船”的寂寞以及胸中郁积多时的身世之悲,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倒也倾吐淋漓;三则在以上的基础上,诗人内心的迁谪之悲意识终于被激发出来,感受到漂泊沦落之苦,感受到自己之前“恬然自安”的天真。在全诗四处“江”“月”的映衬与催化下,借琵琶所激发的诗人抒情线和觉醒线就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如下表:

四处“江”“月”情节中的抒情解析

琵琶在《琵琶行》中为诗人表情达意作出重要贡献,在其他作品中也多有上佳表现。仅在唐诗之中它就曾引发过岑参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引发过王昌龄所见的沙场征战之苦: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引发过王翰眼中边塞将士的豪情: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引发过董思恭的咏史怀古思绪: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

——董思恭《昭君怨二首》

……

关于琵琶的细节与传说,诗文中有,生活中有,博物馆中有,当把这些糅合在一起的时候,相信琵琶会给你更多的阅读力、审美力和创造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