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本期主持:特级教师郭吉成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朱自清
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
——爱德蒙·伯克
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
——奥古斯丁
上述材料唤醒了你怎样的体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第①段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提出观点“沉默是金”,观点明确但核心概念不明,没有解释清楚什么样的“沉默”才能“如金子般珍贵”,这样会导致后文写作思路不清。从全文看,文章更像是围绕“沉默”展开的论述,没能很好地论证“沉默是金”。
第②段从作家痛心于国人不愿发声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国人沉默的原因:“或是没能力、没机会发声,或是对话语世界感到厌恶”,现在人们有渠道可随时发声,但舆论喧哗,黑白难辨,许多人不愿掺和其中,于是沉默。
作者思考有一定的深度,但表述不甚明晰,比如“没能力、没机会发声,或是对话语世界感到厌恶。但无论是哪一种……无疑都是弱势群体”“舆论的掌控现在已几乎成了正义的掌控”,可见作者写作思路不够清晰。
得分:44 分
沉默是金
①沉默是金,这四个字早已如同基因深深刻印在每个国人心中。沉默是不发声,但并不代表无所触动或是怯懦,而是如朱自清所言“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方可如金子般珍贵。
②曾有作家写过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痛心于国人的沉默。实际上,这已是一种文化的差异,作家本人居住在国外多年,已养成大胆发声斥责黑暗的习惯,因而把国人的沉默当作怯懦。但国人的沉默已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许多人在公共场合一言不发,私下里与熟人却是妙语连珠,这就是一种典型体现。王小波先生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讲人们保持沉默的原因,或是没能力、没机会发声,或是对话语世界感到厌恶。但无论是哪一种,在如今全民自媒体化、可随时发声的时代,无疑都是弱势群体。舆论的掌控现在已几乎成了正义的掌控,黑与白在话语中交织难辨,也更使得许多人不愿陷入泥潭而置身于沉默。
③当然,我虽提倡沉默,但必要的发声也是不可或缺的。不久前,韩国曝光了“N 号房事件”,女性及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和非法偷拍,相关视频在特定网络聊天室里传播。事件曝光后,数百万韩国民众请愿公开涉及此案的网络聊天室用户信息,这是一种对邪恶的厌恶,在追求正义方面,话语往往具有异常强大的力量。对于沉默的人们而言,无须急于对外部的事件发声,我们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表态。不急着站队,不受外界干扰,先过问自己的内心,理性地思考,这是沉默独一无二的优势。
第③段先引用“N 号房事件”论证“必要的发声也是不可或缺的”,后半段意图通过与“发声”的对比,进一步论述不发声也不要紧,沉默的人们可以“理性地思考”,用行动来表态。但是,后半段并没有结合具体事例或者通过有条理的阐述将这一层意思表达清楚,使人读来觉得前后论述脱节、逻辑混乱。
④“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奥古斯丁的这句话就讲明了沉默与发声重点不在于选择,而在于初心。独善其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沉默者,不分青红皂白、肆意攻击的“键盘侠”,都是不可取的。那么高尚的初心从何而来?我想仍从沉默中汲取而来。
第④段联系初心来谈“沉默”,提出“沉默”与“发声”的选择应该出于“爱”的初心。但最后一句话“那么高尚的初心从何而来?我想仍从沉默中汲取而来”表意不明,非常突兀,影响了论述。
结尾回归沉默,却有强行升华主旨的意味。比如“我们人格的可敬之处,都应感谢沉默的教诲”这一结论在前文没有充分的论述支撑,显得莫名其妙;结尾句将沉默的意义上升到提升自我和感应外界,也让人觉得没有来由。
⑤沉默是金,纵不发声,也会熠熠闪光。我们人格的可敬之处,都应感谢沉默的教诲。沉默的艺术使我们注重自我的提升,沉默使我们灵敏地感应外界。
文章优点
(1)能综合作文题的三则材料明确确立观点“沉默是金”。
(2)有一定的思考,比如第②段能分析沉默的原因,第④段能将“沉默”与“发声”辩证统一地看待,提出不同的选择都应该出于“爱”的初心。
不足之处
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写作思路不清晰,没有很好地围绕观点展开论证。开头提出观点“沉默是金”,却没有明确什么样的“沉默”才能“如金子般珍贵”。概念的不明确导致后文思路不清,更像是围绕“沉默”展开的论述,没能很好地论证“沉默是金”。
此外,局部论证逻辑不清。比如第②段论述沉默的原因时语意不明,第③段论述前后脱节、逻辑混乱,第④段最后一句表意不清。作者还在前文没有足够的论述支撑的情况下,于结尾强行升华主旨,也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
得分:51 分
沉默的哲学
①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嘈沸之亢是群体生活的背景音,在此起彼伏的群体狂欢里,保持沉默甚至成为美德,恰如朱自清先生所言,“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门艺术”。诚然,我们需要沉默的少数来叫停芸芸众生的熙攘,但沉默的内蕴不仅是“噤声”,它的终极目的,应在于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它的实质,是追求真实的表达。由是观之,沉默确为一门哲学。
②在百度公司的一场发布会上,负责人李彦宏突然被人当众泼水,而台下鸦雀无声,无人阻挡。事发后,甚至有网友戏谑其“宏彦祸水”。李彦宏作为公民,他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不该受到这般羞辱。公众舆论沉默,甚至为恶行叫好,会使我们滑向恶的边缘。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公然践踏法律,这样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该发声的人沉默了,就会默许下一场“狂欢”。面对恶行时,我们首先应安静思考、理性分析,这才是在复杂时代语境中真正的探讨方式。而沉默之后的发声,必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③沉默看似是笨拙迟钝的,它的实质,并不在于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而是追求内在真实的情感表达。奥古斯丁曾挥下有力一笔:“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在利奇马台风中,一线记者手抓绳索,坚守岗位,于风雨中坚持播报,传递正能量,这是爱的发声;高以翔事件后,面对资本的冷酷,演员徐峥在沉默之后发声“节目组必须负责”,温暖了群众,冲毁了薄情的“利益之墙”,触及了事件本质与人民的内心。
④喧哗本是发展的产物,它是难以彻底叫停的,恰如去年嘲笑演员黄晓明的“明学”潮流,通过“复读”与“玩梗”,制造群体认同,这是网络层面的犬儒主义。戏谑式的去深刻化的狂欢虽快乐,却也会由娱乐化的外衣消解对事件真相的探寻。而沉默的力量,使我们不再“泛泛若水中之凫”,而是持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叩问喧哗之下掩藏的真相,戳穿喧嚣之中虚假的“君子对话”。
⑤现代人格的养成,是一个界定价值、涵养宽容的过程。适时适当地运用沉默,是一门掌握社会生存技巧的高级哲学。
开篇联系现实,将“沉默”放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背景下讨论。作者先引用题目材料中朱自清的话肯定“沉默”的价值:“叫停芸芸众生的熙攘”,然后对“沉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出观点:“沉默的内蕴不仅是‘噤声’……应在于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是追求真实的表达”,观点鲜明而有深度。
第②段扣住题目材料中朱自清和爱德蒙·伯克的话,列举李彦宏被泼水的事例来论述一味沉默噤声的负面影响,由此提出“安静思考、理性分析,这才是复杂时代语境中真正的探讨方式”,以及“沉默之后的发声,必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具有说服力。
第③段扣住题目材料中奥古斯丁的话继续推进论述,指出“发声”与“沉默”都应该出于“爱”,实质上应是“追求内在真实的情感表达”,并且列举了台风中坚持播报的记者和高以翔事件中沉默之后发声的徐峥两个例子加以阐述。但是,徐峥的例子更贴近“为爱发声”,这使两个例子都偏重“发声”一方,“因爱沉默”没有得到论证,影响了说理的力度,建议更换一个事例。
第④段开始归结论述,结合当下社会娱乐化的现实,对“喧哗”的产生和“沉默”的力量展开深层阐述,深化论述。
结尾呼应标题,总结全文。但前文的论述与人格养成、社会生存没有关联,这里将“沉默” 的价值上升到人格与生存技巧的高度,与前文有点脱节。
文章优点
(1)漂亮的开篇。通过联系现实、解读题目材料引出观点:沉默是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是追求真实的表达。观点鲜明深刻,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2)论据的善用。从李彦宏被泼水遭到戏谑、记者在台风中坚持播报到“明学”潮流兴起,作者能够根据需要精巧地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并且不是一味铺陈,而是该细说的细说,该概述的概述,基本上能通过对论据的分析逐层推动论述。
(3)理性的语言。全文在议论中展开,语言显得理性而有深度。“由是观之”“诚然”“但”“而是”“却”等关联词的合理运用,让论述显得既理性又严密。
不足之处
(1)第③段列举的徐峥一例不妥。作者想要论证不论是发声还是沉默都应出于爱,是“追求内在真实的情感表达”,但在用台风中坚持播报的记者这一例子论证“为爱发声”后,徐峥的例子依旧贴近“为爱发声”,这使得“因爱沉默”没能得到论证,影响了说理的力度。
(2)结尾略显仓促。结尾将“沉默”的价值上升到人格与生存技巧的高度,与前文有点脱节。如果能用一些文字将前文的论述与人格养成、社会生存联系起来,由此转入收束,论述会更加精准恰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