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不予
从下关出发前往大理的路上,远远就能看到三塔的身影。穹苍碧水间的秀丽宝塔,静静地矗立在苍山脚下,经历时光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在无数南来北往的游客心中留下了神圣的烙印。崇圣寺三塔的盛名,在还没抵达大理之前,就已经深植于脑海之中。去大理怎能错过三塔?去三塔究竟该看什么?带着满腹的好奇,开启一段悠闲的三塔之旅。
塔寺交相辉映
常说游览三塔,似乎总会给人造成一种单调而乏味的错觉。想象中孤单的三座塔静静伫立供游人观赏,即便有再深厚的文化底蕴,似乎也不足以撑起一段行程,更何况,是在遍地都是风景的大理。
抵达三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耸立的一大、二小三座塔,环绕三塔前后,一整片金碧辉煌的庙宇建筑让人忍不住眼前一亮,随即打破了印象里单调乏味的错觉。游览三塔,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游览“崇圣寺三塔旅游文化区”。依山面水而建的三塔和崇圣寺,塔寺交相辉映,渲染出一片浓烈的佛教氛围。
三塔中的大塔名为千寻塔,千寻塔与洱海、崇圣寺及苍山主峰同处在一条轴线上,这也是大理人口中的“龙脉”。细下了解才知道, “寻”在古代是用来计量高度的单位,一寻相当于八尺,千寻即是形容主塔的高度。
站在塔下抬头仰望,整座千寻塔为16层密檐式四方形结构砖塔,塔身呈抛物线形,形态优美,具有气势雄伟古朴的民族风格。据传,千寻塔塔顶的四角原设有金鹏鸟,只因“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如今,寺前不远处的广场上能看到巨大的金鹏鸟雕塑,这仿佛也是对古传说的一种印证。
大塔千寻塔由南、北两座小塔拱卫,两座小塔均为10级,是一对八角形砖塔。小塔外观为阁楼式,每角有柱,每层出檐,翘角飞檐,透过风雨侵蚀的痕迹,依然能寻找到建塔之初的华丽精巧。相传,三塔最初修建时,采用的是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后,将土逐层挖去,塔身才显现出来,因此也有了“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的说法。金碧辉煌的皇家国寺
与三塔相辉映的,是金碧辉煌的崇圣寺。据史料记载,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 - 859年),距今已有1 100多年历史。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这样记录崇圣寺三塔: “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
咸丰年间,崇圣寺被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2005年,国家投入资金对崇圣寺进行大规模修复,修复工程涵盖了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等景區内的多处景点。崇圣寺的修复,也让塔寺交相辉映的胜景穿过历史的长河,重新出在游客的眼前。
除了浓郁的佛较文化带来的心灵震撼,历史上的崇圣寺,也是大理国“名副其实”的皇家国寺。相传,整个大理国时期,二十二代国王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其中,也包括了大家所熟知的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刻画的第十五代大理国国王段正淳(即《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及第十六代王段正严(即《天龙八部》中的段誉)。
接纳了如此之多的国王出家为僧,也让崇圣寺成为世界佛教史上独有的神奇“皇家国寺”,而崇圣寺也因此吸引了无数内地及东南亚、南亚香客前来“朝圣”,一度成为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据史料记载,南诏国时期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就曾在当时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