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刀言笔意 印述人生

时间:2024-04-24

印章,又称“印信”,自古至今就是信用的证物和权力的象征。金石篆刻源远流长,是书法、章法、刀法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艺术是由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的。从形式上看,印章艺术与篆刻艺术没什么不同,都是刻印,但本质却不同,前者是实用艺术,后者则是欣赏艺术。从中国战国时期的古玺出土,到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的走向世界,中国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印章的产生源于制陶,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看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千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汉族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成为金石纂刻的鼻祖。

杭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西子湖是这座城市的一颗明珠,历代有不少文入学士、英雄豪杰,白居易、苏东坡、岳飞……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同时随着文化的滋养,也产生了不少的著名印人,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人,形成了印学史上有名的“西泠八家”,并绵衍数百年。他们都为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丁敬和钱松,都在刀法上、章法上开创了新的流派,把篆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天下名城、人杰地灵、数百年来,涌现的印人之多,可说是国内金石纂刻界最具唯一性的城市。

“西泠八家”虽称“浙派”,但其辐射远不限于浙江一隅,他们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对篆刻史的影响极为深远。其治印宗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这与身在昆明的刘承玮对纂刻治印的理解不谋而合。身为官房集团总裁,刘承玮喜爱篆刻时久,多年来忙于事业无瑕专心治篆。六十岁之后,因病退出擎旗之列,复得拾刀人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近几年,刘承玮的作品章法精整,刀法简挺,布白在平均中求自然,刀法更突出笔意。

“篆刻乃刀锋下的艺术表达,能赋予冰冷的石头鲜活的生命,借此而言志、言趣、言美、言情,自励、互勉.”二刘承玮认为,金石篆刻艺术脱胎于实用,发展于文人欣赏,既是文字的思考,又是艺术的构想。方寸之间呈现大干世界,这也是金石纂刻独特的魅力。目前,金石篆刻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特有的,又在中华民族文化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书简识繁”之余,学会吟咏、认识篆隶、懂得鉴赏等基本常识,已成为人文修养中高尚的精神享受。

金石、诗、书、画均属传统艺术,源远流长。虽其形式、材质各有差异,但却无不一脉相通。所以,文者绘画、画家镌石、印人吟咏、诗客挥毫,往往互相错综而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天地。刘承玮在创作当中,博览众家之长,从创作技法而言,冲刀、切刀、单刀、双刀法均有体现;入印文字涵盖大篆、小篆、金文、象形文;方形、圆形、随形、肖形印均有创作;白文、朱文、朱,白相间的艺术形式皆有呈现。可见刘承玮涉猎广泛,技法纯熟,风格多样。

把玩金石纂刻,也是一种生活意趣的体现,闲來无事,翻检书橱中印谱,恣意赏读、摹刻,并把几方石章刻了磨,磨了再刻,又反复揣摩家里仅有的藏印,沉浸其间,乐此不疲,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诗”“书”“印”三者,均为华文之精华、国学中一脉相承的三大实学体系,并且从不同角度驾驭汉文字的艺术。金石篆刻与书法相比,多了金声玉振;与绘画相比,多了气格高古,这种结合书法、刀法等多种技艺于一身的小众收藏门类现已跻身主流,在方寸间迎来了更妙不可言的意境。相信刘承玮先生在晚年,也会通过纂刻金石收获更多的人生感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