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洪 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发展点,对此***总书记也认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身为面向社会输送大批量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全面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十分关键。但目前,仍旧存在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学不够重视现象,导致教师、学生双方均对文化教育不够关注,严重影响到学生个人文化素养培育,对于其人格成长、意识成熟也产生不良影响。鉴于此,针对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这一内容进行深入探析很有必要。
中华民族经历风风雨雨发展至今,身为民族发展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总书记曾提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延续、传承的根本,一旦丢掉,即意味着精神命脉被割断,又何谈发展和振兴。由此可见,从教育系统着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极其重要。[1]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系统中的立德树人之间息息相关,所以教育系统也必须以此为核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受教育阶段始终贯穿。[2]由上可知,高职院校在教学阶段,积极、主动、正确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为学生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创造教育和学习条件,更加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养成的重要形式,最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文化、高能力的新时代“三高人才”。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教学中,通常更加注重职业技能、技巧的培养,同时实践教学工作的推进也比较突出,促使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职业人才。但是通过追踪调查发现,超出60%以上的高职学生在毕业后任职从业岗位之时,个人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之间出现不匹配现象,严重限制了其在社交、团队合作等方面工作能力提升的空间。究其根源发现,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缺乏完善的人文素质培养教育息息相关。尤其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教学系统不完善、教学内容过于碎片化,很难满足学生在校园阶段的传统文化学习需求。[3]例如,部分高职中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时,所有的工作手段、工作技能完全按照课堂教学体系所呈现的内容操作,而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中医方案探索能力提升高度受限。在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时,也仅是照搬书本知识,进而影响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此结果的出现,与高职教育阶段对于优秀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不足具有极大关联性。
传统的高职人文教学中,比较注重对新式社会文化形态的教学,造成学生在学习阶段过于追赶“社会潮流文化”,相对比之下,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随之降低。基于宏观层面来讲,高职当前所开展的教育模式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合理之处,一方面是模式制定时,过于关注时代变化,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结合度不够。[4]另一方面,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在教材、课本之上的渗透过低,导致学生在此教育模式下出现过分推崇、追逐西方“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而对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等优秀文化品质带有摒弃之意,此教学现象的产生,同样是高职目前整体教育模式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最终在狭义上影响学生个人迈入社会后的文化素养积累不足,广义上限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专业教育中的应用,目前最常见也最普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与专业需求不匹配方面,导致实际呈现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5]通过对大量高职院校调查可发现,其在教学内容上与本科相比,更加注重技术的实践操作,而对包括思政、体育、人文等学科的重视程度则远不及前者,从而造成教育内容过于严肃、枯燥现象,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及课堂效果。例如,部分对文化底蕴需求较强的专业,如设计专业、艺术专业等,此类专业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后,对于传统文化的依赖度往往超出机械、机电、计算机技术应用等专业。但部分高职院校却并未注意到该教学重点,导致教学内容的设计目标与专业就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随之下降,影响教学效果。
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高职学生所能深度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主题仅是集中在职业技能竞赛、专业创新项目开办等方面,而有关于传统文化弘扬方面的活动少之又少,即便举办也仅是以座谈会、专家会议厅演讲等形式为主,因此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的兴趣自然下降。[6]同时,还存在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宣扬“狼性文化”,导致学生被迫接受专业技能和实践的学习,对其精神世界的滋养严重不足,步入社会从事相关专业职位时,个人文化素养以及接人待物能力也与专业技能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进而限制了高职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此外,校园文化氛围的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个人职业文化水平提升空间,最终限制其再学习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提升。
与“985”“211”类院校相比较,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师资源、水平及能力均与其存在一定差异,而在此类基础因素影响下,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难度自然也随之加大。深入分析可发现,导致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尤其是机械类、电工类专业技能教学特征比较强的授课教师,其精力主要集中于专业技能拓展和培养方面,却对传统文化教学并不重视,致使此类专业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忽略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学习。其二,高职院校本身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院内校园文化氛围及环境营造不符合教学需求,影响教师群体对传统文化教学重要性认知判断的同时,也会间接限制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培育,最终造成高职整体人文教学水平不足,限制了院校综合型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高职专业设定上,主要是培养学生于校园教育阶段掌握本专业职业技能,毕业后可从事专业相关的技术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要从根源上针对现有课堂体系加以完善,就必须以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方可实现打造高效传统文化教学课堂的目标。[7]一方面,创新应从多层次、多视角出发,针对目前教育模式进行完善,注重策划新的课堂体系。另一方面,应该针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优化,更改单纯理论说教,将传统文化教学、专业授课与活动实践相结合。
其一,积极在高职开设人文课程,以此补充传统文化教材空白。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技术课程属于核心课程,所以多数传统文化教学往往游离于专业课堂以及教材之外,导致学生学习阶段的传统文化学习渠道,通常是由教师个人文化素养高低所影响。[8]因此,现代高职院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做好教材内容重设工作,添加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必要时,可单独将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为一门选修课,扭转学生从以往的传统文化学习受制于教师个人现状,转向课堂正式学习,提升其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同时,帮助其拓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例如,高职院校可为学生开设“武侠文化”、《论语》等选修课程,选修教师可面向校外专业领域聘用,学生课堂上遇到问题时也可直接面向该领域专家请教,意在提升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
其二,将传统文化引进教材,构建更加科学的教材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往往蕴含诸多华夏传统美德及道德品质,那么高职院校进行教材设计阶段,可以高度结合传统文化内容,形成高职定制教材版本,以此构建更加全面且完善的职业教材体系。例如空乘、酒店管理等带有较强服务特性的专业,在配置礼仪课程专业教材时,就可在其内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进行见面礼仪教学时,就可在教材中加入“揖让礼”,其中“揖”是指作揖,行礼之人双手呈抱拳打拱形态、身体微微前倾;而“让”是指代谦让,此礼仪文化时至今日已经传承千年,最早于古代西周时期兴起,且《论语》中也记载了“子路拱而立”的揖让礼。将其添加到教材中,不仅可教育高职学生充分展现华夏儿女人文精神面貌,同时也可为其社交能力提升、专业素养优化带来帮助。
***总书记在针对高校教育中的文化素养教育进行会议探讨时提到,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人才发展、立德树人的重要学科,必须在人才全程培养中贯穿始终。同时,高职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契机往往也体现于思政课堂教学工作中,那么在思政课堂之上将传统文化与专业之间进行更好的衔接,就可为当前育人工作水平提升起到帮助作用。
例如,面对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诸如“金钱至上”“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等不良社会风气所影响,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其刚刚从高三的高压学习环境脱离而出,往往抱有一种释放自我的意识,在步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初,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向堕落。警校类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课与专业结合教学时期,面对存在上述思想的学生群体,教师在进行思想引导时,就需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向学生输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具有政治抱负的思想理念,促使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社会安定的卫士。
高校教学时,相较于前文中所提到的思政教学而言,学生在校园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多的机会就是参加各类校园活动或是加入社团,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成为高职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关键性媒介。以往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呈现形式上,通常以文化知识座谈会、经典文学作品鉴赏或是书画艺术展览等为主,此类活动虽然对传统文化传播作用也比较显著,但在面对当前的“00 后”学生群体,其往往过于落后,且活动形式以及内容与该学生群体之间存在“壁垒”,导致学生很难真正融入活动中,自然对于活动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
面对上述状况,高职院校可以以学生会为牵头组织,在校园内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包括京剧、昆曲等,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接触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易接触的文化形式。在此过程中,也可积极借助互联网作为媒介,将传统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此外,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高职学生群体中,超出80%以上的学生乐于参加文化体验类活动,因此学校可适当在校园内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礼仪、服饰展示活动,以汉服为例,学生在参与汉服展示活动时,可以古代人物形象展示的主题,进行角色扮演,此时参与的学生想要更加贴近角色,自然会主动去了解所扮演角色所在年代、服饰方面的文化特征以及意蕴,最终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其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即便微小的一言一行也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强化师资建设工作,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详细而言,师资建设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校方层面,应该主动为教师设立传统文化教学平台和提供资源。一方面,可在教务平台之上专项添加一个传统文化教学端口,方便教师登录、搜集、整理传统文化教学材料的同时,还可在其上与学生之间围绕传统文化主题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需要分门别类为教师配置不同专业需涉猎的传统文化教学主题,提升教师备课效率的同时,也可为学生后续就业所需文化素养培育起到帮助。
其二,教师自身层面。身处教学一线的高职教师群体,提升学生群体传统文化素养,首先自身必须具备极强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面对学生的提问和疑惑时第一时间给予解答。其次,当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时,可及时帮助学生识别不良信息,实现传统文化输出的去芜存精,最终帮助学生在主观层面上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意识及观念。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对于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也不可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人才素质培养中的关键内容,提高其教学质量及水平就成为重中之重。首先,需要教师针对现有的课堂体系进行完善,并对授课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填充。随后在思政教育模式应用方面,也需做好其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此外,在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熏陶方面,也要投入必要的精力,方能最终为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品质优化、高文化素养人才输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