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夏梦涵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在文件《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级心理委员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由此可见,四级预警网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心理委员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心理委员专业素养的高低对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影响重大。由于大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因素,心理委员往往出身非心理学专业,为解决这一问题,很多高校都为新上任的心理委员举办了专题培训,其中就涉及到共情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倾诉的过程中,心理委员共情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了求助学生是否感到被真正理解。与共情能力紧密相关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心理委员来说,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对工作的顺利开展颇有益处。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整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高其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增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2]
选取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250名心理委员作为试验对象,以基本共情量表(BES)、人际交往能力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GWB)为工具进行测试,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7、0.853、0.841。
在本研究中,被试对象基本共情量表得分情况为:认知共情因子为33.888±4.717分,情感共情因子为39.079±5.681 分,总分为73.116±9.070 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共情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生情感共情因子得分、共情总分均显著高于男生(t=-2.755,p<0.01、t=-2.108,p<0.05);共情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一学生认知共情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F=3.792,p<0.05);共情在专业上也有显著差异,艺术类学生认知共情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F=14.007,p<0.001),理工类学生情感共情因子、总分均显著低于其他专业学生(F=10.105,p<0.001、F=14.121,p<0.001)。
在本研究中,被试对象人际交往能力量表得分情况为: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因子为17.122±3.038分,适度拒绝能力因子为16.612±2.852 分,自我表露能力因子为15.224±3.192 分,冲突控制能力因子为17.086±2.894分,情感支持能力因子为18.105±3.310分,总分为84.149±11.336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交往能力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生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因子、人际关系能力总分均显著高于男生(t=-2.467,p<0.05、t=-1.975,p<0.05);人际交往能力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也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适度拒绝能力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81,p<0.01);人际交往能力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一学生自我表露能力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学生(F=5.002,p<0.01);人际交往能力在专业上也有显著差异,艺术类学生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因子、冲突控制能力因子、情感支持能力因子、总分均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学生(F=7.176,p<0.001、F=3.252,p<0.05、F=7.104,p<0.001、F=3.172,p<0.05)。
在本研究中,被试对象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情况为: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为6.872±1.492 分,对健康的担心因子为10.061±2.908 分,精力因子为19.072±3.092 分,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为16.427±2.504 分,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为12.794±2.087分,松弛或紧张因子为17.541±3.256 分,总分为83.178±10.587 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3.054,p<0.01);主观幸福感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也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028,p<0.05);主观幸福感在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学生精力因子、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松弛或紧张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t=2.109,p<0.05、t=2.047,p<0.05、t=2.612,p<0.05);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三学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F=4.800,p<0.01);主观幸福感在专业上也有显著差异,艺术类学生精力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学生(F=3.399,p<0.05)。
表1显示,认知共情因子、共情总分与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因子、冲突控制能力因子、情感支持能力因子、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表1 共情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
表2显示,认知共情与对生活满足和兴趣因子、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共情总分与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表2 共情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表3 显示,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因子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精力因子、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松弛或紧张因子、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适度拒绝能力因子、冲突控制能力因子、人际交往能力总分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情感支持能力因子与对健康的担心因子、精力因子、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表3 人际交往能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表4 显示,冲突控制能力对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多元相关系数是40.3%,决定系数为16.3%,因此,冲突控制能力可以预测16.3%的变异量,β 值为正数,即为正向影响。非标准化回归方程如下:主观幸福感=58.653+1.439×冲突控制能力。
表4 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摘要
从研究结果来看,女生在共情方面的表现优于男生。有学者解释:随着年龄增长,两性逐渐趋向生理成熟,荷尔蒙分泌增加并出现差异,其中催产素有助于情绪共情,睾丸酮则与认知共情有负相关,两性的共情水平也因此有了显著差异。[3]大一学生在认知共情方面,明显优于大二大三学生,原因可能在于被试对象所在学校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对新任心理委员进行专业培训,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大一心理委员更加能理解他人情绪状态产生的原因。艺术类学生在共情上有突出表现,可能是经过多年艺术熏陶,情感丰富,对情绪感知能力更加细致。
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女生的表现略优于男生。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张荣伟等人认为男生的交往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女生。[4]独生子女明显比非独生子女擅长适度拒绝,前者从小备受家长关注,充分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爱,确定长辈对自己毫无保留,因此敢于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也更有勇气拒接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大一学生在自我表露方面明显不足,这和他们尚未完全适应新环境有关。艺术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其他专业学生要高,他们的课业负担是最轻的,很多课程考试以随堂考核或者上交作品的形式进行,学业上没有太大压力,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人际交往活动,相应地,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女生略高于男生,体现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方面,这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更加细心,更能注意到生活中美好事物并因此感到满足。独生子女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得分较高,这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对各个孩子的关爱程度不同,影响了子女的心境。大三学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他们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升学、就业等选择,因此他们会花更多的心思规划未来,忽视了当下,更没有多余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而艺术生因为学业压力不大,心情愉悦,因此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
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心理委员认知共情能力越高,其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冲突控制能力、情感支持能力也就越高,因为具有较强认知共情能力的心理委员,通常能够及时准确识别出他人的情绪,有利于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当面对人际冲突的时候,他们能更有效地化解矛盾;当同学有倾诉需要时,他们也能给予有力的情感支持。众所周知,心理委员从事着助人自助的工作,他们为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了同学的心理困惑,自身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就促进了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主观幸福感联系紧密,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处在集体生活中,他们经常需要和他人打交道,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熟练掌握了人际交往技巧的学生,既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人际冲突时也能游刃有余;他们既能给人充分的情感支持,又能以合适的方式拒绝他人,不太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5]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充满信心,精力充沛,心情放松而又舒畅,增进了主观幸福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