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语文课堂学生倾听能力研究的思考:理论基础及提升策略

时间:2024-05-09

杨金兰

摘要:倾听是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必不可少的途径和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在理论基础的视角下,通过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出以下提升策略:注重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追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倾听;传授技巧,指导学生倾听。

关键词: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理论基础;提升策略

社会学家兰金早就指出,在人们日常的一系列交往活动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这样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倾听世界各物对我们所说的话”。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学生课堂倾听能力的培养受到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的总目标包括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语文课标将听与说结合在一起,统称为口语交际,并在小学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倾听培养目标。

通过阅读前人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后发现,多数学者对语文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是从培养高效的课堂、更好的实现对话教学以及课程标准等角度进行论述的,而从理论基础角度出发,培养语文课堂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较少,在少数的包含理论基础的论文中,大多只对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够紧密。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教学改革而生,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培养这种能力的理论基础,有了科学教育理论的支撑,才能判断新生事物产生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

一、倾听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张天宝在《主体性教育》一书中认为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丁建志认为主体教育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与教师等各种教育因素和谐结合,以高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鲜明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的主体创业人才的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中重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学生只有在语文课堂上认真倾听,才是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与同学、老师产生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学生只有在语文课堂上用心倾听,才能有效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体现学生的主体人格;学生只有在语文课堂上具备较强的倾听能力,才能在辩论和交流中建立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的主体精神更加鲜明;学生只有重视和其他学习主体间的倾听,才能让学生主体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体现主体之间的交流。

(二)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必须经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即学生对于教师所教学的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和消化的过程。理解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消化是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联系,从而获得意义。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对学习的理解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也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专注用心的倾听,将老师或同学所传达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进而主动的建构新知识。倾听能力的发展也体现人们倾听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理解建构后根据自己对信息改造重组判断做出反应的过程。可见倾听是听者对所获得的信息用心分析用脑思维记忆建构并做出反应的过程。

(三)有意注意理论

注意理论的创始人Schmidt指出有意注意就是有意识的注意,有意注意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某种感官渠道输入最基本的知识,即首先在一个主要的学习通道(如听觉、视觉、动觉、触觉或听觉)形成某种感觉印象,这种印象称之为孤立的感觉经验,有意注意是以某种方式把孤立的感觉经验与共时发生的感觉经验以及前知识相联系的过程,这种过程有利于形成螺旋式循环上升的知识结构。同时有意注意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的集中和保持,不仅在没有干扰、没有任何无关的事物妨碍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时候是可能的,而且即使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也是可能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通过听觉形成某种孤立的感觉经验,并建立起与前知识的联系,形成螺旋式循环上升的知识结构。因为有意注意受人的自觉意识的调配,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因此老師在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自身的意志力,延长有意注意的倾听时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单纯的依靠无意识学习已经不能够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学科内容学习,这时就需要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排除外界干扰,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提高学生自身的听课效率。

(四)口语交际理论

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教学首次改为“口语交际教学”这个新概念。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2011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更为明确和具体,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综上,口语交际是指人们在特定的创设情境中,为完成某种任务,借助有生的语言,辅以态势语言,交流信息表达感情,进行双向互动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

口语交际的实现建立在听和说两个过程之上,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为了让学生在开口说话之前充分的进行了倾听,通过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才能进行更有效思维及更清晰的交流,提高自身口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是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前提。

二、理论指导下的提升策略

(一)注重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倾听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在90年代初期,我国的课堂教学开始引入。合作学习是指“一种互助性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一项总的学习任务的某些方面负责,他自己学好之后,再帮助其他成员,使大家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正是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实践和应用,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合作才能顺利开展。

因此在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进行合理分组,教师可将班内学生的情况合理搭配分组。其次指导合作方法,具体来说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将他人观点进行分析对比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发言。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心倾听他人观点后,敢于质疑、反驳,从对方的观点中找出疏漏之处进行有理有据的辩驳。最后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环节进行合作学习,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选择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位成员认真记录小组内每名成员的观点,老师随机选取小组成员发表本小组成员的观点。组与组之间可就对方观点的漏洞进行辩驳或补充。通过上述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主体性同时又使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语文课堂可以通过教学情境化来激发学生的倾听。教学情境化需要创设情境,具体方式有通过实物展示创设情境,如学生在学习认识植物类的文章时,老师可将植物的一部分枝干拿进课堂,激发学生认真倾听的兴趣;通过图画使情境再现,这种方式更适合低年级学生,例如在学习古诗时教师可通过简笔画将古诗内容呈现出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以此来增加学生认真倾听的意识;通过音乐播放进行情境渲染,在语文课上教授优美的散文或者现代诗歌时,适当的配乐,能使学生享受课堂,全神贯注倾听,陶醉其中;通过表情范读带人情境,如在一次教授武松打虎的阅读课上,老师通过带领学生揣测人物心理,模仿人物语气,一遍一遍带领学生模仿朗读,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每位同学都在认真倾听其他伙伴的朗读;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融入情境,老师在进行新课的讲授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以及网络资源等展现出文章背后的真实情境,例如在教授描写历史人物的文章时,可以将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居住环境和生活故事等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最大程度的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达到认真倾听的状态。

(三)追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倾听

为了增强学生有意注意的倾听时间,首先老师可以在课堂导人方面做出努力,可以通过歌曲、绕口令、讲故事等方法导人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在课堂的前10到20分钟是学生有意注意较为集中的时间,老师可以选择在这个时间段讲授新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在有意注意倾听的状态下,学习的热情和效率较为高涨;最后在课堂的30到40分钟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减弱,倾听疲惫,容易分散注意力,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小组搶答、智力竞赛等方法,转换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增强有意注意,提高倾听能力。

(四)传授技巧,指导学生倾听

口语交际理论告诉我们,进行流利的口语交际离不开听和说这两个过程,倾听则有助于言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认真倾听后可以大胆发表自己观点。其次教师应通过教学对学生倾听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行锻炼。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读一篇文章,然后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回答,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倾听训练。听不同文体的文章,侧重点不一样:听读说明性的文章,应听清楚说明事物的特征、功能;听读议论性的文章,应听清楚论点、论据和结论;听读记叙性的文章,要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最后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赛等途径强化和锻炼学生的倾听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