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

时间:2024-05-09

司镇通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独特灵活的思政教育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涵,使得学生能够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教育和提升。而针对目前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如何挖掘志愿服务的新内涵、开创志愿服务新形势是需要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志愿服务多元创新;志愿服务团体管理模式;多平台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网络化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5.0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5-0047-04

一、志愿服务创新研究目的

共青团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有效公益”的建设,将过往繁琐的活动简单化,将活动中形式化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将公益活动办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参与的“正能量”活动。要防范避免众多流于形式、枯燥无味、毫无意义的“表层”志愿服务成为阻挡学生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挡路石。志愿服务进高校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传统课堂和学生业余生活之间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的内涵,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双重统一,并在奉献中发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学生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媒介,可以使学生提早适应社会,并发现问题。这对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然而,现阶段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却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存在着很多弊端,如志愿活动类型单一、内容单调。针对各种弊端,笔者将会从志愿服务工作为何会出现参与人数少、服务热情低、参与者目的不纯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与剖析。考虑到“大学生对志愿行为的态度,可间接反映他们的精神风貌”,作者对“如何正确把握与调控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活动的心态,进一步促进和激励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这一问题颇有兴趣,把这些问题研究透彻并加以解决,将有助于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也是志愿服务创新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

二、志愿服务创新研究调研

(一)志愿服务问卷调查

调研前期,完成调研表制作,并面向全校学生发放填写,调研表广泛涉及包括志愿服务类型饱和度、志愿服务时长优劣性、志愿服务初衷、志愿服务事业限制性、志愿服务团体、组织体系与管理机制弊端等诸多方面问题,并同时进行了线上调研工作,与青年学生就志愿服务形式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征集了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创新的新思路、新想法,内容涉及到大学生志愿社团亟待解决的问题、志愿服务满意度和创新性、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度及对应的解决措施等多项内容。调研工作完成后,利用图表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成果表明:

1.敬老爱老、贫困服务帮扶以及环保宣传方面的志愿服务存在过饱和问题。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现阶段志愿服务存在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一提到志愿服务就会想到孝亲敬老、环境保护,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像残疾人救助、关爱流浪动物、爱心文明倡导等志愿服务却很少有人组织开展。并且,在调查问卷中还反映出志愿服务活动过于表面化的问题,现阶段很多志愿服务都停留在表面,过于形式化和程序化,活动没有得到持续且深入的推进,大多数活动都是“一次性”,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所需者的困难。

2.在调研中,学生们关于“能否用志愿时长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中”这一问题的观点也莫衷一是。有84.62%的人认为“用志愿服务时长吸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一行为可以理解,他们觉得只要让大家参与到活动中就好。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用志愿服务时长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这本身就与志愿活动的宗旨和内涵相违背,这样显得有些功利化,可能会让部分学生失去对志愿服务的公益心,而只剩利益心。

3.针对大学生志愿组织存在的问题,有48.72%的人认为志愿服务组织存在结构松散、管理效率低的问题;有25.64%的人认为志愿服务组织不能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所在的志愿服务团体能够很好地组织活动、管理人员,整体机构层次比较严谨,部门执行力较高。

通过对回收来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整理分析,不难从中发现现阶段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还是存在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志愿活动结构不完备、活动形式不够丰富、青年学生的服务意识不够成熟、志愿服务团体架构不够科学、内部管理不够严格以及志愿活动的现实意义不突出等。

(二)志愿服务活动创新试点

调研中期,通过活动招募、头脑风暴等手段,向广大学生征集了对新型志愿服务项目的期待和思考,多数学生提出可以通过“志愿+”的模式开展志愿活动,例如“志愿+比赛”。以往的环保类志愿活动就是到特定的地点收拾卫生,进行环保讲座等,这样的活动过于枯燥无味,学生们参与活动后并不会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更没有起到什么“保护”的作用,但经过相应创新后,以环保比赛的形式创办活动,通过设置环保知识问答、限时捡拾垃圾等比赛环节,最后进行评比,获胜者可以得到相应纪念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参加活动的热情,通过比赛激发他们的斗志。在比赛中进行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活动更加有效地完成,也有利于以更为灵活的方式为学生们注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质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前提”等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类似的创新型志愿服务活动,既为志愿活动注入了新活力,也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志愿团体中,享受志愿服务带给他们的乐趣,感受奉献社会的巨大价值与魅力。作者以某志愿者协会作为调研试点单位,进行了创新型活动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青年学生表示,他们很愿意也很希望參加到这样的志愿活动中来,这样的志愿活动带给了他们一次全新的身心体验,使他们对志愿活动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并喜欢上了这样的志愿活动。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志愿活动宣传方式,通过小范围试验,进而开展高质量、有收获、有意义的创新型志愿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只有学生们感兴趣、想参加、会参加,志愿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

(三)多平台志愿服务试验及志愿服务“网络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推广,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工作驶入网络轨道。把志愿活动与网络连接起来,就会大大加强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向更多人传递正能量。作者在2016年就开始创建志愿者协会微官网,目前网站基本建成,将协会内部成员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将来还会陆续邀请更多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将其社团信息、活动开展情况以及近期活动安排发布在网站上进行宣传。同时,网站还允许志愿者们创建自己的志愿服务账号,登陆之后可以查询自己参与过的志愿服务的活动名称、时间、地点以及自己获得的志愿服务时长,还可以查询近期将要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也将多校联动志愿服务的新方式变为可能。

(四)志愿服务“专业化”

志愿服务协会或相关组织是志愿服务的引导者、筹备者和组织者。一个健康良性的组织将会很好地提升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热情与主动性,增强凝聚力和活动品牌影响力,反之,则会影响志愿服务的开展和新内涵的拓展。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以某协会为例,该协会对其管理人员、协会会员、协会活动以及日常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内部改革,使协会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进一步解决协会人员工作和活动松散以及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这场成功的改革背后是团队负责人摒弃了固化思维与懒惰心理,与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努力一同进步的良性结果,是这个协会能够愈加完善与壮大的根本所在。同时,协会组办多期公益拓展营,通过开展相关素质拓展活动,培训拓展营成员的团队协助精神与能力。公益拓展营将对一系列专业志愿服务进行专项培训,从文案编辑、活动策划、社交公关、服务开展等方面跟进,但全程都是由参与拓展营的各个小组独立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活动内容与各项事宜的,使参与人员得到了极强的、极为有效的锻炼。最终成果表明,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总体组织能力,而且促进了志愿活动更加有序地开展。可以预见,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化志愿者”将会成为未来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三、志愿服务创新研究思考

(一)志愿服务双向思考

现代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这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帮助,不仅可以在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追求的同时提升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而且也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走出狭小的生活圈,了解更为真实的社会和更加多彩的人生,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获得的益处之一。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学生们也获得了新知识和新技能,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能力,使学生更易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由此可见,志愿活动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志愿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就是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使被帮助者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使志愿者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帮助与奉献,同时提升服务者与受助者双方的获得感、幸福感。志愿与公益是不同的,志愿更加平淡,但它也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观念,体现人性的善良。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能充分地体现出学生们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自愿性及自主性的特点。同时,道德人格是社会要求大学生应当追求的道德目标,学生们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道德人格的现实化身。如今,大学生广泛地、自发地开展志愿者活动,这显示了大学生志愿者对完善自我和社会的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是以道德价值为对象,是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来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促进个体道德的完善、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等行为加以实现的。

在此次调研中,不难发现现阶段许多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普通学生群体以及参与过志愿服务的青年学生的深入交流,作者从中可以清晰地获取到这些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想法,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位学生说,她重阳节去参加一次孝亲敬老的活动,活动结束当天了解到,老人们在一天的时间内被洗了13次脚。听到这样的事情,我感到十分震惊。老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被洗了13次脚,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当代志愿服务遭人诟病之处。当代青年志愿者愿意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来是好事,可是有很多团体或组织的志愿服务只在特定的日子开展,能称之为志愿服务吗?当然不能,志愿服务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它不是一次性的,它需要志愿者们长期的坚持与付出,没有哪些弱势群体是可以用一天的时间摆脱困苦的,平淡的日子才是他们更需要帮助的时候。而且,志愿活动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宣传,博取名声吗?当然不是,在做志愿活动前,是否需要考虑一下,受助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个指令,也并不仅仅是服从指令,完成命令,它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智慧。

志愿服务不能仅仅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应该站在受助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要充分地考虑到受助者需要哪些帮助、怎样进行帮助和如何改善他们的现状等问题,因为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由这二者共同组成的,所以不能仅仅考虑一个方面。志愿服务不仅要给受助者带来帮助,同时也应该给志愿者带来精神上的提升和今后生活行动上的指引。如果一项志愿服务仅仅是给受助人带去了帮助,却没有给志愿者留下什么,那么这样的志愿服务的意义是不完整的,它会影响到志愿服务团体的壮大,从而影响到整个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所以,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是会使所有参与者都受益匪浅的。

(二)志愿服务团队管理及创新

志愿服务团体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事业未来发展的成败。所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与鼓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机制必须是严格的,否则志愿服务就容易走向偏颇之路。团体内部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的志愿者,都可以尝试着将志愿服务“专业化”,适当地做一些培训,促进与加快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无偿的、无私的奉献行为,但是这并不代表志愿者不应该得到回报,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即使志愿者树立了牢固的为人民服務的思想,不求回报,但是如果能给予他们一些奖励,会更加让志愿者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从而形成一种志愿活动的良性循环。志愿服务的反馈并不过分地强调局限在其带来的物质性回报上,而在于多层次、综合性的收获,这种收获将是全面的、长期的、持续性的。此外,高校给予的精神鼓励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对志愿行为的肯定,更是对志愿者付出的肯定与赞扬。而这种肯定给志愿者带来的自豪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热情。

志愿活动如何创新?创新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创新不能仅仅是表面发生变化,其实质更应发生变化,也不能“急功近利”,生搬硬套一些创新方式而忽视了志愿活动的实际情况及其本身的意义和内涵,该创新的地方一定要创新,该传承的地方坚决不能乱改。现在许多志愿团体都面临着很难招募到志愿者的传统问题,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推广,如果将志愿服务与网络相结合,也许会碰撞出美丽的火花。现在,虽然还需要进一步调研探索,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志愿服务一定会成为“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

通过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上,培育和提升服务与奉献社会的精神境界,共筑美丽、和谐、温馨、公平的美好社会。志愿服务始终是锻炼和促进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对于高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难题就是,如何突破思维的枷锁,进行新一轮的志愿服务模式创新;如何有效地进行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与运营,将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又如何在现今的社会形势下,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这些都是高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只有把志愿服务前期工作做好,才能营造一个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才能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形式创新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