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胡春平 刘一心 刘英杰
摘要:创设积极、愉悦的良性情感生态环境,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智力与情感三元理论,构建研究生情感教育生态环境模型,从情感教育生态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入手,阐述研究生情感教育对师生学习、生活和人生目标达成中的意义、应用方法和应用策略,推进研究生情感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智力与情感三元理论;研究生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生态理论;情感教育要素;情感教育策略
情感是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催化剂,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给人带来过早和过度的疲劳。情感作为师生互动的良性基础,其健康发展是教育的必修课。创设积极、愉悦的情感互动环境,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理论界也从20世纪末开始对情感教育进行探索,明确提出了“情感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是对于运用情感教育生态理论在进行研究生教育中应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情感教育在我国还停留在“以情育人”的工具化阶段。
研究生是一个适应能力较强、理性与感性兼备的高知识群体,若能掌握他们情感发展的规律,构建良性情感教育生态环境,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工作、学习、生活的热情及效率,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性和创造力。
本研究尝试从情感教育生态理论出发,阐释研究生情感教育生态的内涵与特征,探讨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情感生态理论如何有效运用于教育实践,做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普适性与独特性的统一、人文科学性与自然科学性的思辨,进而深入探索构建研究生隋感教育生态环境的现实意义。
一、情感教育理论分析
继西方学术界“情感革命”以来,涌现出较多情感教育思想和学术理论。布卢姆(B.Bloom)等学者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教育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将教育活动定义为建立起师生之间“诚实、理解和接受”的人际关系的情感过程。他强调从学生的情感维度出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摄取,而主动学习是学生喜爱并乐于参与其中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及价值取向
国际相关学者普遍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包括关注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研究生情感教育重在培养师生的情感关系,使学生学会独处、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具体而言,在研究生阶段,情感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情感教育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具有导向价值;第二,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具有熏陶价值,诸如智力、体能、审美、性情、学术敏锐度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第三,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提升幸福感和认同感具有引领价值。
(二)研究生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业成就情感理论认为,情感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既有“增力的(up-)”提升作用,也有“减力的(down-)”抑制影响。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与学术认知、研究动机与行为策略等要素密切相关,对学生的学习成就产生深远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学生学习内因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在教育中情感与智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支架型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利用情感可以使师生在完成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有力支撑,达到师生情感的平衡,从而在多个能力发展领域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身心健康和自主性。
师生情感修养理论关注教师和学生认识、理解、管理、调控与表达情感能力的发展,认为情感修养实际上是对教育中情感与理性的整合,強调情感技能的专业性,尝试进一步突破情感与智力、情感与理性之间的隔阂,核心是保持情感与教育情境的协调性和适宜性。
3.情感教育生态理论的构建
人类一切的智力活动都与情感活动紧密相关且对应产生,而且有效的智力和情感活动必须要在一个系统、综合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本研究基于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的阐释,将多元情感理论也进行了分类拓展,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智力与情感三元理论”。
人类智力与情感均具有多元结构,成分亚理论属于知识获取层次,经验亚理论是基于知识加工层次进行的理论构架,情境亚理论更多关注人的情绪、心理、情感对以上知识获取和加工过程中达到的情境目标,其中适应、选择和塑造是情感教育介入和环境构建的三个基本要素,对情感教育生态环境构建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情感教育生态环境是师生情绪饱满、智力振奋的情感交互状态,这种状态形成后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持久性等可持续维系的特性。如图2所示,情感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需要反复-情感-适应、等待-情感-选择-挖掘-情感-塑造等子环境的相互作用,期间交叉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包括循环性、稳定性、跨越性、抑制性、沟通性、更新性等情感教育生态环境的多元特性。
在情感教育活动中,研究生情感教育生态环境的维系主要依靠适应性和反复性互动,由此产生自循环和自更新的动态情感生态;在师生情感的作用下挖掘学生内在个性和特长,通过情感环境的外力作用更易塑造和形成学生稳定、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在师生共同磨合提高的过程中,持续沟通和学习引导建立在多元情感生态构建的基础上,其中当突破一定反复和抑制的瓶颈过程之后,便进入到多元情感生态教育环境维系和跨越的最佳阶段。
良性情感生态一旦形成,便具有自我更新、自我生长、高稳定性、强持久性、抗压力性等特征,这是维系这种良性教育生态的动力和源泉,具体形成过程表现为在教育过程中导师的情感熏陶、积极态度会深远地、长久地影响学生,使其不知不觉地融人环境,并通过各项科研或者其他活动传递给后进入环境的各届学生,形成良性、愉悦、积极、持久、动态更新的情感教育生态环境。
二、研究生情感教育生态构成要素及发展模式
研究生情感教育生态实际上是通过情感互动、情感管理等训练性质的活动与学术交流协同进行的,亦具有与情感发展和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构成要素和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生情感教育生态的构成要素及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学术活动获得,是师生间不断做出修正的动态互动过程,在整个情感生态的生成和维持阶段,学术或社会活动是有效的情境媒介,导师通过逐步提升的情感培育策略将学生引导进入情感生态活动圈,借助往届优秀学生的情感资源和情感示范作用,对新进入的学生及时提出阶段任务促进其形成主动、乐于参与的情感修养,这是调节和培育师生情感修养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有关研究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学习行为起主导作用的通常不是与学习目标或教师要求相联系的终极性动机,而是与情感构成相关的情境性动机。导师组结合每期设定的学术认知目标,针对学生情境性动机、终极性动机和预期情感行为做出评估,然后选择合适的情感培育策略。由于情感在发生上总是处于师生心理活动与学术活动的前沿,师生在互动中的各种形式的“交锋”实际上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时刻,学生对学术内容与先前的自我认知的融合,会在其言行举止上得到相应情感体验的“折射”,进而形成对学习和情感的管理意愿,自主地选择和调控相应的学习行为、方法和态度。
导师在发布学术任务的同时,将情感目标涵盖其中,导师组初步评估研究生情感动机的基础、纯度、强度等情况,并初步预测研究生情感行为的变化、趋向以及能达到的行为水平,以此来设定每次学术与情感训练目标。对待新人学的研究生导师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情感资源帮助他们培育新的生态情感,为此,必须遵循一定的情感规则,即师生在学术和社会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情感适当显露的标准。在学术和情感互动活动过程中,适度表达尤为重要,情感流露不能过于强烈,也不能过于低落和内敛,这会减慢完成情感目标的效率和质量。
三、研究生情感教育生态理論的应用策略
研究生在科研和社会活动中,高级脑力劳动占主要成分,对其智力与情感素养协同能力要求相对较高。有关研究表明,师徒功能与学生学习投入度、专业认同感、研究目标和计划的完成度呈显著正相关,要借助情感教育生态理论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和增强师生互动效率和效果。
(一)在提高专业研究投入度中运用“等待.情感.选择”的情感生态策略
导师的工具性功能、社会心理功能和人际网络功能对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具有预测作用,而在研究生情感生态环境中的情感预测既包括导师组对学生专业认同和专业权威的敬畏、尊重程度的评估,也包括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如何选择有效的知识吸收、萃取的方式和方法,更要包括出现负面消极的情绪情感之前或之后,以及阶段性反复失效的情感教育过程中如何做出适度的等待、缓冲和选择等情感教育策略。
为了让研究生感知到导师的社会心理功能、人际网络功能和角色模范功能,需要运用“等待.情感一选择”策略进行有效引导,让研究生在专业研究和社会活动中逐步模仿导师的各项社会功能,选择自身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重点突破,主动提高研究生专业学习投入度,进入良性情感教育生态环境。
(二)在增强专业认同感等方面运用“反复.情感.适应”的情感生态策略
专业认同感是研究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活动主题之一,往往刚入学的研究生或跨专业学生对这一方面普遍较弱,需要通过领域专家的研究展示、往届优秀学生范例等实体活动形式反复引导他们进入并快速适应专业领域的研究环境,在正常的情感教育生态圈内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体验不等同于基本情绪,其表达也不是喜怒哀乐等简单的形式,它带有更多的目的性和认知成分,属于教育活动的目标之一。情感教育体验的生成需要借助专业及情感训练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过程跟踪、结果反馈、反复引导等环节,直到最终适应并融入预设的情感教育生态环境。
显然,积极愉悦的学习研究氛围是师生迫切的情感需求,但情感教育生态中存在适度的消极情感和具有一定矛盾性的主题,将更有助于情感教育的开展和跟踪实效。例如“师生关系”事件中,如果设定学生只有完全顺从师门教导、主动探索专业领域等积极情感,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表达需要,可能造成情感评估的偏差和情感教育的失败,因此对于学生的动机和行为评估更多地要依靠大数据、日常交往等细节信息综合评判,在活动过程中反复测试学生的适应水平,逐步引导学生适度、适当地表达专业看法和情绪情感,达到提升专业认同和共识的教育目的和效果。
(三)研究生专业目标与计划等方面运用“挖掘—情感一塑造”的情感生态策略
持久稳定、不断更新的情感教育生态环境具有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减低学习散漫性、引导专业方向、增强学习目标和计划性、减缓和祛除消极情绪以及优秀榜样示范等积极作用。
研究生的专业目标和计划的制定需要深度挖掘各个学生的前期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水平、动机和行为起始点,导师组以师生感觉舒适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制定专业目标与计划、培养学业成就感,在此过程中塑造师生情感修养,使其水平稳定提高,师生情感修养水平越高,抑制的情感就越少,情感生态环境的活力就越强,当情感修养训练得心应手之后,师生能够稳定地、合理地、真切地实现情感表达,将极大地提高研究生预设目标和计划的执行效率,促进学术和情感活动的高效开展。
四、结语
人的情感发展与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情感生态教育环境中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和源动力,有利于弥补现今研究生情感教育的缺失,有利于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同,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研究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素养,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中认知与情感的双重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