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许绮
摘要:15岁少女艾芙的继父乔伊参战回来后变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带着妻女外出旅游,碰见了彼得,两人微妙的关系引起了艾芙的怀疑,同时艾芙对他一见钟情。一天,乔伊夫妇和彼得三人出海,奇怪的是彼得再也没有回来,他的死有不少疑点。真相一层层剥开,艾芙发现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谎言中,在亲情与爱情,法律与伦理之间,她选择了亲情和伦理。
关键词:谎言;亲情;爱情;伦理;法律
朱迪·布伦德尔(JudvBlundell),美国畅销书作家,曾以裘德·沃森等为笔名出版了100多本书,包括根据电影《星球大战》改编的系列作品和备受青少年喜爱的《预感》。《纽约时报》连载了她多本畅销小说。《那一年,我不得不说的谎言》第一次署上了她的真名。这本小说获得200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青少年文学奖。
小说讲述的是“二战”结束后,15岁少女艾芙的继父乔伊参战回来后开了三个家电商店,有一天他回到家突然提出一家三口去棕榈海滩度假,在那里,艾芙迷恋上了父亲的战友彼得。飓风来临之日,乔伊、妈妈贝芙莉和彼得三人出海,但奇怪的是彼得再也没有回来。那天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继父和妈妈被警察问话,一向和妈妈作对的格拉德奶奶从纽约带来一笔来历不明的财产,说用来给乔伊打官司疏通用的,彼得的死有不少疑点,是意外死亡还是被人蓄意谋杀?当真相一层层剥开,艾芙才知道她温馨的家处处是假象,她深爱的人都各自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骤然而亡的情人和遽然结束的爱情令艾芙陷入了两难境地,在谎言与揭露事实真相之间,在法律与伦理亲情之间,艾芙该如何抉择呢?这是一部探讨爱情、亲情的成长小说,也是一部探究罪恶与谎言的小说。本文拟从法律与伦理学的角度对此小说进行分析研究。
正如前面故事梗概所说的,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都怀揣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心事。首先谈谈艾芙的继父乔伊,他是战争结束后一年才从前线回到家,他胸怀抱负,一下子就开了三个家电商店成为一名成功人士。钱从哪里来的呢?他说钱是军队退役安置贷款,同时因为生意红火大家都愿意借钱给他。但有一天晚上他回到家,在连续接听了几个电话之后突然决定第二天带着妻子和女儿自驾旅行,没有任何理由,也没多加解释。
彼得是棕榈滩的游客之一,他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年轻小伙,举止优雅,似乎是富裕人家的子弟,他开着一辆敞篷车,还说有朋友住在棕榈滩的别墅,外出后房子借给他暂住。他认识了艾芙,后者对他一见钟情,接下来他通过艾芙见到了她的父母亲,彼得宣称他是乔伊以前在部队时的手下,但乔伊却表示不记得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俩都表现得非常不自在,尤其是乔伊,总是一副生气的样子,连艾芙都能看得出他们之间的熟络关系。但是艾芙最终发现彼得并不惧怕乔伊,而是乔伊惧怕彼得。
艾芙的妈妈贝芙是大家公认的美女,她美若天仙,举手投足间都有明星一般的气质,所有这一切都令人倾倒。她17岁结婚,6个月后丈夫抛弃她离家出走,艾芙的妈妈不得不寄人篱下,靠打工独自养大艾芙。和乔伊结婚后,因为乔伊上前线打仗,艾芙和妈妈只能搬去和乔伊的妈妈即格拉德奶奶一起住,当然房租得照付。贝芙在百货公司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带领的销售部门业绩是最好的。乔伊从前线回来后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过上舒服稳定的生活了。来到棕榈海滩后,贝芙的行迹开始变得可疑,说是去打高尔夫球结果艾芙和乔伊去接她,却发现她根本没去。从此贝芙和乔伊就会为了一点小事争吵。
格雷森夫妇是艾芙一家来到棕榈滩结识的新朋友,他们在纽约开了一家酒店,算是富裕之人,但他们也是一对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特别是格雷森太太经常独来独往,还带着个大袋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艾芙看见格雷森太太掉在地上的明信片,上面写着:“我们不仅自取其辱,还会把事情搞砸。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尽可能晚点儿电汇。”接下来,她给艾芙买了好多衣服,心存疑虑的艾芙认为这是收买自己,想让她保密。格雷森太太的可疑行为让艾芙觉得他们可能是间谍。
艾芙自己的秘密就是她喜欢上了彼得,她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她担心假期一结束她就再也见不到彼得了,因此总是愁云密布。乔伊一直反对艾芙和彼得见面,他甚至和彼得打起了架,结果不欢而散。在乔伊驾船旅游的那天,艾芙和在酒店打工的沃利发生了关系,这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
这一群人各怀鬼胎地聚在一起,生活在谎言和秘密之中,谁也不敢泄露自己心底的秘密。但弗洛伊德曾说过“凡人皆无法保守秘密!就算口风严实,也会在举手投足间流露。”“每个毛孔都散发着背叛的气息”。尽管他们很想保守秘密,但越是想掩盖越是欲盖弥彰。终于,一个秘密被揭穿了,其他的秘密也随之被揭开。
格雷森夫妇因为是犹太人被酒店经理赶走了,乔伊本想和格雷森先生一起买下酒店的计划泡汤了。明信片上的话就是指他们是犹太人这件事。在棕榈滩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从日常生活到住房,禁止黑人参与,也禁止犹太人参与,更别提以犹太人的身份收购酒店。格雷森先生本来打算做一个隐形的合伙人。
彼得也终于向艾芙说出了他和乔伊之间发生的所有事情的真相,这是乔伊会酗酒成性,憎恨彼得的真正原因,他之所以选择突然外出旅游实际上是想逃避彼得。战争结束后,彼得和乔伊找到了一家仓库,那里堆满了纳粹军队掠夺来的金钱细软,以及各种贵重物品。这些财富是属于犹太人的,但他们大多数都已死了,活着的也可能成为了流民,亦即是说这些财富不属于任何人。两人商量决定由乔伊弄几箱黄金去美国,找一个认识的人把黄金出手换成现钞之后分点给那个家伙,之后再由彼得找到乔伊,他再把剩下的钱分给彼得。问题是,乔伊把钱独吞了,还用它做起了生意。他太渴望成功了,所以他窃取财富,还瞒天过海拒绝接听彼得的电话,所以彼得不得不尾随着他们来到棕榈滩。
在飓风来临之前,乔伊说服贝芙和彼得一起驾船出海钓鱼。几天过去了,乔伊和贝芙死里逃生回来了,但彼得死了。用乔伊和贝芙的话来说他是在修引擎时被放在头上甲板处的扳手砸中,跌进海里被卷走的。几天后彼得的尸体被发现了,他的谎言也被揭穿。他的父亲是渔民,家中并不富有,他也根本没上过耶鲁大学。作为家中的独生子,他在读完高中后去乡村俱乐部工作并学会了举止谈吐。蓝色敞篷车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借后一直没归还。而在棕榈滩的房子也不是朋友的,是彼得私自闯了进去的。光鲜的外表下竟然隐藏着龌蹉肮脏的秘密。
因为彼得身上的伤有疑点,乔伊一家被警察留下来进行调查。父母的言谈举止让艾芙对彼得的死产生了怀疑,彼得从小在船上长大,是游泳高手,不可能出事故的。格拉德奶奶突然从纽约来到棕榈滩,随身带着一笔钱,从他们的对话艾芙得知这笔钱就是乔伊在战争中获得的那笔不义之财,乔伊说没有现金还给彼得是假的,他想独吞这笔钱,用它买一栋房子,而这些只有乔伊和格拉德奶奶知道。格拉德奶奶带这笔钱的目的是来打点一切的,比如请律师,找关系之类的。
在审理案情过程中一些隐情被揭露出来,此时艾芙才明白一直以来彼得是在和妈妈约会,他们不过是利用她在打掩护罢了。乔伊也知道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约会,而这个男人还想从自己这里分走一笔钱,他们有杀死彼得的动机。自己深爱的父母竟然成为嫌疑犯,而他们的行为举止确实可疑。贝芙死里逃生回到旅馆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要先洗个澡,而乔伊急着赶回纽约,全然不顾彼得的尸体还没找到。
在法律与伦理面前艾芙该何去何从呢?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从父母的角度看,他们有责任抚养、教育、关爱儿女;从儿女的角度讲,他们有尊敬、关心、孝顺、赡养父母的义务。乔伊把艾芙当作亲身女儿看待,他对她的爱体现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他和贝芙约会期间他经常会带着她们母女出去玩,和贝芙结婚后,他对艾芙更是关心备至,他会帮她系上晚礼服上的蝴蝶结,带她喝蛋奶。正如罗素所说:“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的价值在于它比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乔伊对艾芙的爱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他的爱是无私的,特别是当他得知艾芙和彼得在交往时出于保护她的心理,他极力反对,虽说他阻止他们交往是为了确保自己的秘密不被揭穿,但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彼得不是一个可靠的人。这一切都体现了父亲的慈祥和爱。
对于从小失去父爱的女孩子来说,她们的童年生活是不完整的,父爱的缺失对她们的人格的整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很有可能在她们身上滋生一种危险的人格因素。而遭到抛弃的母亲往往会对日常生活抱有消极态度,她们虽会对女儿呵护有加,但随着女儿到了青春期,又开始和女儿发生冲突。艾芙无疑是幸福、幸运的,因为从小缺少父爱,她渴望有个爸爸,“我一直想要个爸爸,什么样的都行。严厉的爸爸,幽默的爸爸,能给我买粉色裙子的爸爸,期望我是个男孩的爸爸”……“什么职业都行。”作为女儿,艾芙对乔伊充满了爱。“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孩子无疑欠父母很多。因此,孩子具有爱慕、尊敬和感谢的义务。”“如果要让我来选爸爸的话,我也会选择乔伊这样的人当爸爸。我和妈妈一样为他倾倒。我很容易被征服。”她对乔伊的感激和爱是发自内心的,“我一直把乔伊看做亲生父亲。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家里一直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隔阂和矛盾,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甚至冲突。在艾芙和彼得的感情问题上,乔伊和艾芙有了分歧,“这是我第一次不听他的话,而且我意志坚定,毫不犹豫。”
还有贝芙,她的妈妈,一个独自养大她,命运坎坷的女人。妈妈14岁那年,父母带她去看电影,结果地铁脱轨,父母双双罹难,妈妈被叔叔,她惟一的亲戚收养了。17岁时,她嫁给了爸爸,艾芙未出世,爸爸就抛弃她们离家出走了。贝芙靠打工养大女儿,贝芙的婶婶因不孕想收养艾芙,贝芙发疯似地反抗,冒着丢掉饭碗的风险反抗。“大多数母亲,不论属于什么种类,都具有某种近乎神圣的母性本能。这种母性本能促使她们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都会无条件地去爱她们的子女,精心照料她们的子女。”贝芙也一样,她作为母亲的忍耐、克制和牺牲精神受到了肯定。同时,她没有因为遭前夫的抛弃而对生活和婚姻失望,也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
如果我们从未感觉过痛苦或者愤怒,那么我们也不会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如果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害怕和恐惧,那么我们也无法欣赏自身的勇气。所以也许想要更充分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我们必须学会从承认和接受伤痛开始。面对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父母,艾芙能因为他们是杀人嫌疑犯就告发他们吗?“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打死不分开。”所以在法与情面前,艾芙选择了情。她事先编好了一通话,话到嘴边,张口就来,完全没有破绽。艾芙的内心在痛苦和恐瞑的折磨下变得更加强大。
“婚姻实质是伦理关系。在家庭伦理中,最基本的伦理关系是夫妻伦理。夫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都指向家庭的幸福、美满、和谐。如果彼此坚守夫妻伦理,则夫妻生活甜蜜而幸福;如果其中一方出现违背伦理的事情,那么家庭生活必将蒙上阴影。”人都会贪图一时新鲜的经历,貌美如花的贝芙也未能抵制住诱惑,加上彼得的居心叵测,两人有了不正当的关系,乔伊也知道了这件事,这必定会导致家庭生活的不美满。所以艾芙的推测是这样的:乔伊嫉妒害怕,怀恨在心,所以铤而走险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既能保住财产又能让妻女摆脱彼得的纠缠,那就是除掉他。面对格拉德奶奶的挑拨离间及谋杀的指控,乔伊夫妇选择了同仇敌忾。两人串通一气,信口雌黄,颠倒黑白,说出了令人震惊的谎言,而这些谎言只有艾芙知道。“妈妈什么时候成了这么冷酷的骗子?她什么时候学会装出这么无辜的表情?”贝芙成功地把自己的形象从红颜祸水变成了傻里傻气的金发美人。人们知道她是不会杀人的,她已经完胜。但是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在酒店打工的沃利主动作证,揭穿了贝芙的谎言,她和彼得在幽会成为事实,而乔伊选择在飓风来临之日出海一事也是有预谋的,他计划好如何开船出行,如何躲避飓风,甚至有可能在引擎上动手脚,可以说整件事情都是计划好的。“一个人犯有谋杀罪,如果其造成他人死亡(1)故意造成他人死亡,或者(2)故意造成他人严重伤害,并且明知会引起他人死亡。”传统上谋杀罪的犯罪心理被称为恶意预谋。但实际上,恶意本身也并非要求真正是恶意的,预谋也不必要求是真正的预谋。因此,恶意或者预谋只是表示谋杀罪犯罪心理的法律术语。但这一术语的含义十分重要,因为是否具备预谋将决定非法杀人的行为是谋杀还是一般杀人。所说的谋杀是指具有恶意预谋的非法杀人行为;一般杀人是指没有恶意预谋的非法杀人行为。显而易见,彼得是被谋杀的。种种推测让艾芙动摇了,“真相和正义?要是法官秉公判决,律师不再耍阴谋诡计……”“忠诚意味着什么?对家庭忠诚,对宗教忠诚……可为什么忠诚的种子在这里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伦理会出现迷失,但理性的人会选择回归。出轨的贝芙会怎么选择,我们无从知晓了,彼得已经死了,故事也完结了。
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会遇到许多问题:经济上希望独立,找到心中的白马王子,家庭和睦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重大的决定。尤其像艾芙,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抉择,该往哪里去对她的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个人都想成为有责任心的成年人,而在人的一生中责任不会总是那么简单明了的,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会不堪重负。但我们会尽力而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所爱的人,为他们学会放弃。于是艾芙又一次作了伪证,她为了保全妈妈而撒了谎,把沃利看见的彼得和妈妈幽会的事说成是自己穿着妈妈的衣服在和彼得幽会,最后法院判定彼得为意外溺水身亡,因证据不足乔伊和贝芙被判无罪。一桩谋杀案就这样草草判决了。人是有道德感的,人的道德感来自于个人的内省。家庭和社会价值观会对我们的道德产生影响,但也许有些人比别人具有更强的道德感。回到纽约,艾芙去见格雷森太太,她是惟一能被信任的人,这时艾芙才明白以前格雷森太太总是带着个大袋子独来独往是在写生,艾芙把从格拉德奶奶那里偷来的钱交给了格雷森太太,让她把钱捐出去,这是她为父母为自己努力赎罪的表现。在法律与家庭伦理面前,艾芙选择了保全家庭,她能一一列举乔伊可能犯罪的动机,但她宁愿相信他是无辜的,她只能牺牲彼得,她欠他一个真相,还有正义。她不想因为他失去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以后的路还长。乔伊是不会因为钱没了而报警,这是不义之财,所以他们一家四口不管感情亲密与否都必须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她为父母所做的一切在那一刻画上了句号,她发誓从今以后要做一个实话实说的人,不再生活在谎言里。
人是复杂的动物。一方面乐善好施,另一方面,却很擅长干一些最卑劣的背叛亲人和朋友的勾当。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善恶交织的激战。摆脱罪恶和黑暗的惟一办法就是自省。自省的目的不是沉溺于过去的错误,去揭开每一个结痂的伤口,而是重新开始。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称心如意,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美好结局。这就是生活,这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