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雁苓+陈睿+王莹莹+邹天鸿
摘要:“国培计划”项目县承担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方式,科学、规范地实施并掌握有效的评价策略进行监管,才能保障项目县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教育部连续两年印发了《送教下乡培训指南》,足见规范送教下乡培训的重要和国家对这一培训项目的重视。笔者通过规划、设计的“送教下乡”培训评价策略和方法,进行两年的实施验证,探索切实可行的省县两级“送教下乡”评价策略体系,进一步指导培训项目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送教下乡;评价策略;国培计划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2-0001-06
一、“送教下乡”培训评价策略的现实意义
“国培计划”工作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项目县来说,国家和省级重点评价项目就是“送教下乡”培训。针对“送教下乡”培训评价的范畴很广,其中包括教育部对省级项目及项目县的评审;省对项目县的评估;县区对本区域“送教下乡”的整体评估;县区对培训团队的评估;培训团队对学员的评价。除此之外,还有教育部组织的学员对培训过程的匿名评估及过程性考核等。
作为省级评价主体部门,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在项目实施前颁布,有效指导各培训机构参照和遵循。
对于项目县组织的评估,第一,要研究好评估的类别,这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其次,要制定好各类的评价标准,按其部署和调整好工作,也为最后的评价结论打好基础。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评价部门要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
二、培训评价建立科学依据的认识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马克思在人的学说中指出“需要是人活动的目的”。通过建立与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创立一个能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空间和环境,让教师在这一空间和范围内得以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正是充分调动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与意愿。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需要层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培训评价机制,会最大限度地从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出发,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培训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培训也绝不是让培训对象记住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把培訓内容转化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智慧。在培训评价中应建构送培专家团队、参培教师、基层学校的全面而完整的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促训、以评促改的效果。
三、“送教下乡”培训评价策略体系的构建与案例分析
为提升教师培训质量,通过对承担吉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培和省培项目的院校(机构)开展专项评估检查,建立省县两级的评价策略与方法。
(一)省级评价
针对各项目县承担的送教下乡项目整体实施情况,采取组织专家组深入培训现场检查与省平台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听取汇报。包括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成效、经验、问题、意见与建议等。
2.查阅材料。查阅有关项目的培训方案、学员研修手册、日程安排表、学员登记表、相关管理制度、培训简报及平台生成性资源等档案资料。
3.组织座谈。专家组与参训学员(10人左右)进行座谈,进一步了解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效果等,收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
4.考察现场。专家组以听课方式进行课堂现场观察,实地查看培训机构为学员提供的教学场地与设备条件、学员生活安排、住宿服务等。
5.反馈结果。专家组就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省平台各项目县监管主页的数据反馈及取得的成效和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形成总结报告,报省教育厅备案。具体评价细则见表1。
(二)县区评价
县区评价是整体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县区对本区域送教下乡的整体评估;县区对培训团队的评估;培训团队对学员的评价;教育部组织的学员对培训过程的匿名评价。
在评估方式上,可分为过程评估(阶段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一般来说,各类评估应事先定出评价标准,项目县在送教下乡实施过程中,应时时对照标准去衡量和校正培训工作,有的放矢地规范操作。
(三)实例一:五段式“送教下乡”培训的评价
教师培训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是培训工作的指挥棒。五段式“送教下乡培训”的评价是在省项目办和县教育局的指导下,由培训机构进行设计并执行的。培训机构、基层学校和参培教师三方构成了一个多向性评价系统,每一方都是评价的主体。下面从五个方面阐述具体评价方法。
1.对培训团队的评价(见表2)
项目办对培训团队的评价,有8项:
1)用得上——对培训团队成员的要求是能克服个人困难,积极主动地做好团队的工作安排。即“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2)干得好——这是对团队成员工作完成质量情况的要求。即“战之能胜”;
3)能力强——团队成员除了要业务能力强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
4)自主性——团队成员能够主动思考、勇于担当,有自己的看法,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团队的目标;
5)合作性——要求培训团队具有凝聚力,有问题一起解决,协作性好;
6)创新性——培训团队能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工作中具有创新意识;
7)引领示范——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等阶段,团队成员对培训教师的示范、引领课起到的作用或示范引领的效果;
8)特殊贡献——在整个“送教下乡”培训过程中承担了很多团队之外的工作。
这方面的评价,是希望促进培训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也是希望每一个团队在整个培训项目中主动担当。endprint
如果得分率在69%以下为不合格,团队成员或负责人要调整。
2.对学科专题培训效果的评价(见表3)
参培教师对专题培训的评价,有10项。参培教师在参加五段式“送教下乡”集中培训时,对专题培训的课程和主讲教师进行评价。培训要有针对性,课程为教师的需求而设;培训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可达成、可检测;主讲人的授课方式要有可借鉴性,方法能为教师所接受。
在每个专题讲授完成后让参培教师填写评估表,及时统计。在测评统计结果中,得分率在90%以上者为优秀,给予教学质量优秀奖;得分率在80%~89%者为良好,主讲教师要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得分率在70%~79%者为合格,亮“黄牌”警告,主讲教师要重新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项目办通过后方可开讲;得分率在69%以下为不合格,本专题坚决取缔。
3.对参培教师的评价(见表4)
对参培教师的评价,是五段式“送教下乡”培训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要从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理论
考查和实践考核四个方面制订相应的考核评价办法。出勤情况,实行两个“一票否决”,一是缺勤超过1/3者考核不合格,一是缺交考核材料者不合格。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员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由主讲教师课堂及时评价。理论考查,主要是写学习心得或论文,由班主任或主讲教师评定。实践考核,主要是教学设计、公开课、课后反思、总结等,由学员任职单位组织实施。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获考核成绩优秀者可以被评为优秀学员,颁发证书。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结业。
4.参训教师对培训机构的评价
教师作为参加各项培训的个体,既有接受学校、培训机构评价的义务,也有评价培训机构工作的权利。基本的做法是由培训机构统一印制调查表,如《“送教下乡”培训参培教师对培训机构的评价表》,下发到各基层学校。由基层学校在年度专项培训工作结束时实施调查,统计调查数据,填写好《“送教下乡”培训参培教师对培训机构的评价表》,并上交给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得到测评统计结果后,认真对待,得分率在90%以上为优秀的培训机构;得分率在80%~89%为良好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负责人要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得分率在70%~79%为合格的培训机构,亮“黄牌”警告,培训机构要重整课程内容,重新调整工作程序、管理模式等;得分率在69%以下为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应重新调整培训机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
5.培训机构对基层学校培训工作的考核评价(见表5)
培训机构对基层学校的评价包括对五段式“送教下乡”培训过程中的支持程度,也包括培训结束后基层学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的跟踪观测。基层学校在接受“送教下乡”培训后,是否能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
总之,多向性评价机制,有利于培训者和参培教师开展自我反省,有利于调动培训者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参培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参培教师将培训习得的知识技能内化、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践。这种评价格局,改变了消极被动评价的机制,引导项目县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自我革新,从而整体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四)实例二:多维立体评价,提升培训质效
多维立体评价是科学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培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途径。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基本做法与经验。
1.确立培训评价理念
培训评价要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利于提升培训的质效,利于促进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建构评价体系,要尊重学校差异、学科差异、教师的年龄差异。
2.确定培训评价范畴
培训团队、培训学员、基层学校。
3.明确培训评价维度
从培训项目的管理、培训组织的实施和培训的效果三个维度来构建评价的内容。
4.明确培训评价目标
通过评价机制的功能与作用,提升乡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确定培训评价对象及路径
针对“培训团队”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重点评价对培训方案的落实,对培训课程的实施,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对培训有效性的考核。
针对“培训学员”采取分层次评价与反思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重点从反应层次即学员对培训满意度进行评价;从学习层次即学员对知识获取、技术掌握、技能提升程度方面进行评价;从行为层次即学员在工作中行为有无改善进行评价;从结果层次评价即考察参培教师的工作績效是否有提高。进而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针对“基层学校”采取“回访式跟踪评价”的方法。主要从参培学员的参培情况,学校的支持力度、学校参培学员教学行为的变化、学员辐射影响作用的发挥等层面考察基层学校。
6.明确培训评价方法
在培训评价过程中,除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如问卷、访谈、座谈、观察法、数据分析和专项测评法等,还针对培训主体的一岗多责的特点,进行多层面的考核评价。
1)建立培训团队“双向”评估体系:即“置换培训”学员的受训与“送教下乡”的施训双向评估。
2)建立领导干部“双责”评估体系:既要完成好自身的参训任务,更要组织好所在学校教师的培训。
3)建立基层学校“三级”评估体系:即校内自评、团队评估和县内评估。
4)建立培训学员“四级”评估体系:即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团队培训者评价、县内综合评价。
在实施评价中,还要注重体现“四个结合”,即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绩效与发展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
7.注重培训激励机制与考核结果运用
1)个人评价结果运用:送教团队成员、培训学员,考核优秀者,与评职晋级、评先选优挂钩;对于成绩不合格者,个人评优一票否决。
2)基层学校评价结果运用:对于学校培训学员的出勤、培训成果等情况与,年末目标责任书挂钩;对于成绩不合格者,学校评优一票否决。
四、结束语
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切实体会到省县两级以有效工具和机制开展送教下乡培训项目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培训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了以评价促建设、以评价促发展,构建省县两级逐组行之有效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评价体系。
(一)对培训评价标准的认识
送教下乡培训的评价要以提高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取向,要突出重点内容,注重导向激励,选择培训项目最基本、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构建省县两级的多维立体评价体系。
(二)对培训评价机制功能的认识
1.导向功能:在评价体系中,其“导向”不仅表现在把培训教师由传统的教育教学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导引,还表现在培训教师要把所学新理念、新方法在其他教师中进行传播和引导,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激励功能: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能有效地激发培训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与满足,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以便能向更高“需要的层次”进取。
3.监督功能:培训评价的监督功能是指有效发挥检查、督促培训教师的功效。评价其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使其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朝着评价目标前进。
4.反思功能: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地衡量教师参培质效的差距,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