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吴静滨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云霄 363300)
小学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教学十分重要,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探索方向,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关系到文章共性、作者背景、理解程度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对衔接策略加以分析,以提升衔接有效性,为小学生创造更加生动的语文阅读课堂,提升其对阅读的兴趣。
课内外阅读之间相互影响,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阅读系统的完整性。在课内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保证学生具备统一性发展能力,还可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其中,课内阅读主要起到学生统一性发展作用,而课外阅读则能够对课内阅读进行补充,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其中,课内阅读主要包含教科书、辅导书、参考书等,主要以课堂为中心展开教学,教师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无论是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场所等方面均具有统一特点,可满足学生基本阅读需求。而课外阅读则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外阅读主要以课内阅读为基础,为原点,在选择上具有较宽广的方向,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对应阅读教材,也可根据教师的基本要求自由选择。在阅读方式上更具有自由性,如可以选择跳读、做批注、做笔记等多种方式,对于自己喜欢的部分还可以选择精读的方式。因此,课外阅读更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课内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需求,弥补课内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1]。
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课内阅读有所讲解,必要时应当利用课外阅读加以补充,延伸相关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眼界。然而,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应当遵循一定原则,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故要保障衔接质量,确保衔接过程的可靠性,衔接结果的有效性。故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目标性。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弥补课内阅读的缺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其对语文知识的诉求。但课外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任意而为,而是具有一定的目标,以课内阅读为基础进行引进,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将该目标贯穿在衔接整个过程中,并延伸到更为深入的阅读活动中。坚持目标性原则,才可促进课外阅读的顺利衔接,实现课外阅读的有序开展。在该原则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基本目的,理解课外阅读重点内容,清楚阅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生活性。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很多生活中的道理、生活常识均无法透彻理解,更难以与作者共情,理解文章主要思想。因此,课外阅读的选择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其所能理解的基础上展开阅读活动。其中,阅读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让学生从生活角度来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实际上,小学阶段的很多作品均来源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进阅读中,将文章中的人物与自身做比较,才能产生共情。
递进性。在课内课外阅读的衔接过程中,教师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困难,逐层递进,逐渐加深课外阅读的难度。在前期奠定扎实的阅读基础,逐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及与作者的共情能力,在日后阅读有深度的文章时便能够快速理解其中的情感与内容[2]。
3.1 强化兴趣引导。在课内外阅读衔接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物不感兴趣,因此严重影响了衔接效果,难以发挥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性。学生缺乏兴趣,无法激起其内在驱动力,即便教师设置相关阅读任务,学生往往也不能积极主动投入其中。故教师所引进的课外阅读应当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相契合。站在引导学生、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角度引入课外读物。只有当学生真正对书中所描绘的世界感兴趣时,且能够理解书中的语言,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与之对应的画面,才能发自内心对语文阅读感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不在教师的督促与监督下,也能够自己找寻相关数据来阅读。
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很多学生学习后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对伽利略的智慧表示惊叹,被折服。此时,教师便可以借此时机,引导学生理解伽利略的优秀品质与精神,并分享几则伽利略的小故事,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并为学生推进少儿传记类读物,符合小学生的说话方式,理解能力,减少阅读枯燥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吸收其中知识。再如,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教师可以采取任务引导的方式,要求学生自行预习该篇课文,并自己搜索与恐龙相关的百科知识。在任务中,可要求学生自行调查恐龙起源、种类、习性、灭绝原因、恐龙化石等相关知识,自行组织好科普文章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在学习相关知识后,很多学生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则可推荐《世界未解之谜》《恐龙的世界》等相关数据,甚至可在该类书籍基础上推荐《国家宝藏》类型的书籍,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界面,延伸课外读物类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百科知识储备量将大大提升,自然科学知识也将有所储备,更重要的是可补充课内阅读教学中资源不足的情况,满足学生的需求[3]。
3.2 挖掘课内教材。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学期不间断紧抓语文学习,才能有小小的效果,而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课外阅读物的引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可开展对比阅读,可拓展知识链接,提升阅读质量,掌握阅读方法。为保障衔接的有效性,课内教材的深入挖掘十分重要,应当先对课内教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以教材为中心,明确教学核心内容,才能逐渐引进课外阅读,开展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工作。
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收集课外阅读内容。简言之,课内阅读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是理解课外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对课内阅读有完全的掌握,才能够很好的理解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松鼠》一文时,文章中对松鼠的外形、特点、习性等绘声绘色的展现出来,并引发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小动物的保护。在教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状物文章的写作顺序有所理解,学会动作描写的方法,并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该篇文章的作者是18世纪法国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孩子,儿童时期便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永不停止,最终成长为著名博物学家、作家。在充分了解该篇文章后,教师可推荐与之类似的单篇文章,如《猫》《马》等。《松鼠》一文属于科学小品,具有简单通俗易懂的优势,学生阅读后可快速理解其中内容,与小学生认知水平与规律相契合。因此从科学小品文角度来看,还可引入此类文章,如《宇宙是怎样形成的》等。一方面帮助学生拓展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加深学生对科学小品文的理解,与说明文相区别。再如,学习《军魂》《七律·长征》等文章时,很多学生从出生便生活在优越的家庭中,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及艰辛,更无法体会红军远征时的困难与艰难。对此,教师可适当引入该类型文章,从不同角度来体会红军的艰辛。如引入《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片段,从埃德加·斯诺的口中,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而这种记叙性语言,以及纪实性文章,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创设画面,从而强化共情能力,体会红军的不易。
3.3 给出正确指导。小学生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完善的、有体系的阅读方式,更不会跳读、精度、略读、批注、做笔记等相关阅读方法。然而在推荐课外读物时,通常以书本为主,学生在面对厚厚的书本时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继而退缩。究其根本,学生由于不会阅读方法,才会出现上述情况。因此,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过程中,教师要给出正确的指导,给出合适的阅读策略与技巧。教师改变以往将阅读作为任务或作业的布置形式,充分考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当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与策略后,便能够提升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表现出鲜明的阅读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当前理解水平,最近发展区域,并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而后,再给出正确阅读策略,针对不同文章学习不同阅读方法。如在阅读《西游记》时,由于其是章回体小说,内容不仅复杂,且前后甚至会存在关系,涉及众多信息。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该书的时间战线往往被拉的很长,而时间一长,对以往阅读的内容将被遗忘,不利于对全书的内容的把握。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划线批注的形式进行阅读。如在阅读《孙悟空出世》一章时,可以将孙悟空出世的地点、其名字的由来、生活地点等相关基础信息圈点出来,对主要信息有所了解,便于后期的阅读[4]。
再如,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类型的书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划分阅读时间,按照每天一个小故事的方式进行阅读,并对每个小故事加上自己的感悟,最终形成阅读笔记。在开始时,很多学生拒绝写感受。对此,教师要加以鼓励,哪怕第一天仅写出一个词汇也是可以的,慢慢的,学生所罗列的感悟将越来越多,对写作也不会产生抗拒心理。且对童话的理解从其表面内容,如对人物命运感到悲哀,逐渐深入到童话故事中所隐晦的内涵,道理以及哲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课外阅读中有很多陌生词汇,要求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及时查阅字典,并标注拼音。对于不理解的词汇,也可通过工具进行查阅,并进行标注。长此以往,无论是阅读能力,亦或识字量,或理解能力均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教师在讲解课内阅读时也应当对阅读方法有所涉及,并引导学生将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读物中。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及时予以指导,尤其对于迟迟无法掌握阅读方法的学生应当加以鼓励,并亲自带领该类学生进行阅读。
3.4 加强沟通与交流。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与学生共同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抒发感情。而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也会有各种想法,存在各种问题,一旦无人交流将降低学生阅读兴趣。故在课内外阅读衔接过程中,无论是课外亦或课外读物,均应当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定期组织读书座谈会、分享会,学生之间相互分享自己所阅读书籍的精彩之处,向其他学生介绍文章中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最喜欢的情节等内容。并交流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悟,谈一谈自己心得体会[5]。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在翻阅读物时对文章情节会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且想象力非常丰富。而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也并非让学生埋头苦读,而是鼓励学生将课内外阅读内容相结合,实现知识层面融会贯通,学会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读物中,学会利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内外阅读衔接过程中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学校所搭建的各种平台为学生创造沟通、交流以及展示的机会。例如:在班级中,开创读书角落,学生可以将自己最喜爱的读物拿到班级读书角落中,积极与其他同学分享,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每周利用固定时间作为读书课堂,利用一半时间阅读,另一半时间则进行分享与沟通。如此才能保障所有学生均沉浸在书的世界中,而非利用读书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教师也要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每周邀请几名学生,对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分享,包括书籍作者的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关系,人物介绍,最感兴趣的章节,最精彩的部分,最有趣的人物等等。只要是自己喜爱的,均可以分享给其他同学。可根据班级具体人数,保证每学期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分享、发言的机会。也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一本书,而后组织知识竞赛。教师根据书中内容编写一套题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哪一小组答对的题最多即为获胜组。以竞赛的形式,更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还可增强学生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加深关键信息的记忆程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校角度来看,则应当定期组织演讲比赛,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或组织大型读书分享会,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与学生共同对书籍内容进行探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如何利用有内涵的语句对文章进行评价,即提升批注专业性。
无论是班级,亦或学校,所开展的活动目的均在于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将课内外阅读连接起来,围绕读书的话题开展相关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创造良好阅读氛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更是拓展学生眼界,增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在衔接过程中,教师遵循基本原则,充分了解学生当前认知水平与能力,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内容展开阅读。并积极组织各种活动,鼓励、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