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周贤月
(新疆喀什市浩罕乡中心小学 新疆 喀什 844000)
作为最具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不仅肩负着教授知识的重任,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念。情感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成为拥有良好人格的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全力塑造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观,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积极推动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资源,重视课程内容的价值观念,积极提升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确立了小学生必须具有适当的审美观和社会道德价值观,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渗透,这也是文化教育和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应适当地将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与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以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1 促进了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必要的场景和主题活动来体验和感悟,构建自己的价值理想化。当今的道德教育存在很多的缺点,具体表现为:从德育价值观念的角度看,它主要体现在社会政治职能的发展,从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从德育对象的角度看,学生被视为被动体,是“美德包”,不是生命个体和社会道德建构的主体。从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角度出发,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服从预先设定的标准,并且有一些标准远远超出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想道德要求;从德育途径的角度来看,理性说教,传播现象司空见惯。从德育评价方面来看,对学生进行衡量的准绳是社会发展规范和统一。
1.2 丰富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渠道。作为中华民族人际交流的特殊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给予所有学生以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作为一门充满丰富人文底蕴的课程,它有责任这样做。以“立德树人”为重点,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律性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学科的总体建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这些课程不仅负责培育学生的智育,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德育和美育。
1.3 改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实施。当今,在教育信息产业中,当代教育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已成为一个基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具有积极探究,合作互动,全面发展等基本特征。换句话说,在语言教学中,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有效课堂”是学生“有效发展”的根本,而“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有效课堂”。要真正做到小学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并协助学生学习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2.1 片面性与单层性。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与现实脱节、片面分离的现象,语文知识系统缺少连贯性和系统性。老师们在课堂上只做一段简单的解释,以求达到讲故事的目标。在本课程中,由于不同文本的孤立,学生的学习也是相互隔离、孤立的。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不能有系统和一致性,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清楚,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是死记硬背,导致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低下。
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们没有对学生的真实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考察,从而丧失了教学的个性化,具有单一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会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使许多学生不能顺应发展,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些的发展不利。
2.2 抽象化与非生活化。目前,我国小学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抽象的特征,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如果老师给学生讲解得越深,学生就越累,越辛苦,越烦,学生就越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就会变得麻木不仁,难以消化,难以接纳,还可能形成隔阂,让学生看不到未来,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更别说在实践中摸索了。所以,真正的知识是在于实践之中产生的。
语文课程应该扎根于实际,除了技能和知识之外,还有大量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自然物质,这些都是课程的材料,它们可以融入生活、课程、学校和社会之中,使学生感到,读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必须把小学语文的生活特征作为其语文教学的特征。但是,目前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课堂教学设计还不够生动,语文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内容、教学方法都没有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变化,只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的参与。
2.3 德育内容选择问题。文学就是人文,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其进行“人学”的认识。尽管一些语文老师也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在新课改中,教师常常会走向与之背道而驰的一面。其具体表现在:教师引导学生用既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课文中的问题,例如,用何种写作方法来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及怎样的书写形式所传达的情感等等。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考能力受到制约,阅读理解能力下降。
2.4 语文教师定位问题。杜威认为,“每一个老师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尊严,并为社会的正确发展而奋斗。”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老师是语言的传授和心灵的感染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往往忽视了自己的位置,只把自己当成了语文的传承者,而文本的精神意蕴又是怎样的呢?语文教师既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又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渗透,从而使其不能形成健全的个性,使其道德价值难以实现。
2.5 社会现实影响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因素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师教学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当前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空虚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小学生对人生观念的正确抉择和树立,严重的还会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判断产生影响。有些老师善于运用说教的方式,使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产生质疑,甚至出现顶撞现象。当社会因素对教师进行教育的阻碍时,教师的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压制,道德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削弱。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包括课堂教学,教材内容的编写和课余活动,其中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教材要依据科学原则进行适当的筛选,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例如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课外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德育素材的积累可以从多方面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将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并结合其他几种方法合理地提高德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3.1 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根据教材内容,在课程内容中预先设置一定的德育内容渗透,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德育意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完善,优秀教学素材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不乏包含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的教学素材。因此,不仅要科学合理地挑选适合小学学生学习的德育素材,还要注意探究德育素材对小学学生的渗透作用,确保德育素材发挥最大限度的教育引导功能。
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还可以促进自身德育素质的提升。例如,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的《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两篇课文中描述的事迹它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历史回忆、民族灵魂,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个主要源泉和构成要素,是对学生进行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刚毅的爱国情操教育的优秀范本;另一个例子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文章主要描述了我国杰出的历史文化遗产,并渗透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教材内容包含了德育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小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3.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小学的语文阅读内容通常包含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内涵,对真、善、美等人文情感的赞美。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于真挚向上情感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德育要素积极地整合到学生的阅读中,由此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与阅读水平。例如,在进行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学习时,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春节这一节日进行细致全面的把握,继而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真实内涵,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与民族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3.3 在课后活动中渗透德育因素。“知行合一”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既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德育内容,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自己的良好道德价值观念,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学生除了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外,还应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良好思想道德给自身带来的发展优势。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保护地球小卫士”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通过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环保行动”、和“环保小妙招”等通过文字,照片或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作文展示。将实践活动与思想道德观念有效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要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的环保理念,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4 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记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是要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实践中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这以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加深对德育的记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和课外德育实践相结合。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然而,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安排,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实践美德的快乐。
比如,每个学期,我都会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把自己在教室里学到的东西,用来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安排同学们有计划的坚持去做一件事情,以回馈父母、师长、朋友的支持;如在了解到助人为乐的素质后,我会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好笔记,等等。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体会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所能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3.5 德育在语文作文中的渗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仍然具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而在作文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渗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5.1 在作文指导中进行渗透。在写作中,我们总是主张让学生“我的手写我的心”,即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要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导向,就必须对其进行正面的指导。在写作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文材料,如课文中描写爱国、抒发爱国情怀的课文,描写母爱的伟大、父爱的伟大;反应人生正能量、积极的、生动的生活句子、语段等。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心灵得到了激励,在写作时也能随心所欲地写出充满激情的作文。同时,我也提倡学生亲近自然,感知自然,了解自然。这种“走出教室,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学生愿意闭目养神,也乐于享受美好的未来,并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憧憬。因此,在自然的影响下,学生们也能创作出充满感情与活力的作文。
3.5.2 在作文评价中渗透德育。学生本人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支持,并希望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得更好。当然,在对其进行评估时,也要尽可能地使用口语评估,使其真正体会到老师关心与重视。比如,当学生用充满爱意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情时,老师要适时地夸奖:“从你的话语中,我可以看见一个很好的人,我想你真的是一个好人,而且我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们会更加积极地写出自己的作文,并且在自己的作文中做更出色的自己。在有些学生写得好的时候,我也善于让优秀学生在同学们面前朗读自己的文章,在优生的引导下,其他同学也会有正面的心态,努力做一个善于写作积极向上内容的人,引导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
总体而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还可以促进小学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积极探索德育元素,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