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李 清
(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 广西 南宁 530001)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法也变得尤为关键,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也很难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式。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工具,它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跳出固定思维,进而以新的面貌来开展学习。
素质教育旨在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思考能力等各方面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思维导图是以关键词为出发点,并逐级向外进行知识的延伸,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这对于学生的知识记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借助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学习方法是非常关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数学知识是相对抽象的,部分学生感觉数学较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较弱,对于很多知识无法理解,长期下去学生也就会逐渐失去信心,但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的数学知识中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对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因此,教师还需要充分落实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目前,初中数学教师积极借助思维导图开展了数学教学工作,特别是借助思维导图吸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数学教师也发现了许多实际的教学问题。首先,初中数学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建立用思维导图来记忆、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学生只是偶尔在课上跟随教师绘制数学思维导图,却很少在课下主动用思维导图来总结和归纳数学知识。其次,初中数学教师没有制定趣味的思维导图教学方案,进而无法吸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教师只是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却很少对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构建方面的交流,多是让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积极性不高,不愿主动思考如何让思维导图更具有完整性。
3.1 完善教学过程,简化知识难度。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知识完整、清晰的展现在课堂上,使知识的难度有效降低,让初中生可以对知识点存在的不同联系充分感知,才会使教学有效效率明显提升。同时,还可以使初中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升温,让其在头脑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往,教师通常是借助板书的方式,讲解部分知识后,记录其中的知识点,并加以详细讲解。随着教学的推进,部分板书内容会被擦除,初中生想要重新观看学习时,就会受到阻碍。
为了进一步规避教学弊端,教师可以利用先进教学技术,在备课时将课程知识点整理成清晰、完整的思维导图,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在讲解知识时,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使初中生在清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认知过程,对拓展教学深度会有极大的帮助。如,《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中的图形问题,整理成线段图式的思维导图,有例题、例图放在多媒体上,直观而全面地展示思维框架。教学时,可以先引入大框架,让学生产生一个笼统的概念,接着可以设置疑问,让学生可以根据此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接着,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具体问题的思维导图,并指引初中生依据思维导图分析例题中的数据,重新绘画思维导图和图形。初中生通过课件会对思维导图的含义形成一定认知,通过教师引导,会快速理解教师结合例题绘画的思维导图含义。同时,也会有效降低知识难度,节省画图展示时间,使初中生快速理解数据统计的相关知识,其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升。
3.2 应用思维导图,制定阶段教学任务。完整的教育活动由课前导入、课中讲解以及课后巩固三个阶段构成,但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的工作重心多放在课中讲解的环节上,对于前后两部分的重视程度略有不足,久而久之,则降低了教学阶段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来制定阶段性的教学任务。
例如,教师在“正数和负数”这一课程时,可以依托思维导图来明确教学各阶段的任务。该课程的重点是让初中生知晓“正负数”的含义,掌握这一知识点在生活中的运用。因此,思维导图可以由三条支线构成,其一为课前导入,该部分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与“正负数”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借此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为课中讲解,该部分教师可以围绕课前导入阶段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导,让初中生可以透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元素来感知数学知识;其三为课后巩固,该部分教师则可以从生活的角度进行切入,让初中生独立收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教师应用思维导图来明确各环节需要落实的任务,结合生活进行展示与讲解,不仅可以凸显数学知识当中潜在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对现阶段的数学内容形成更为透彻的理解与掌握。
3.3 开展思维导图课下预习活动。思维导图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学习工具,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课下预习效率。以《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本节课知识,并建构本节课所涉及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学生在课下可能会依次阅读课本知识,并初步认识有理数的加法原则和减法原则,同时尝试完成课后习题。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思考部分的问题引导下逐步认识有理数的加减规则,并尝试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可能会把思维导图划分为有理数的加法和有理数的减法两个重要的分支,并在对应分支中逐步写上对应的规则、注意的问题等。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并邀请学生讲解一下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思路,从而吸引初中生的学习注意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将有理数的加法规则进行分析,并以“同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等的方式讲解思维导图,并对其对应的实例问题进行分析。此时,多数同学能够集中注意力与该同学达到思想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该规则。接着,教师可以继续邀请一位同学谈一谈有理数的减法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从而促使所有的学生以知识框架为中心来理解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借助思维导图建构了数学知识框架。
3.4 利用思维导图记录课堂笔记,加深记忆。学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学习方式就是课堂记录笔迹,民间很早就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作为一种正确且效果显着的学习方法,课堂笔记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而且还为课后的复习提供便利条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做笔记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将黑板上的提纲要点抄于书上或笔记本上,虽然学生们都摘抄得特别认真,但是很难做到将知识融合,更无法拓展知识面。由于思维导图呈树枝状散开,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理有据。也许其他人无法清楚地理解,但是作图之人自己明白各个线条及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从而能全面解析所有内容。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笔记的记录中,将教师讲述的内容和与之相符的知识面衔接起来,并记录思维的过程,也可用线条符号标识出知识之间的关联,减少了不必要的文字标注。对于在课堂听讲过程中,出现的新思路或想法、疑问等,要在课后及时补充并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自身的记忆。
3.5 联动思维导图,优化课后巩固。课后巩固是教学体系的最后一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有效的课后巩固不仅可以强化初中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对其内容产生全新的见解与感悟。为了优化课后巩固的方式方法,教师则可以联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针对性的布置课后巩固作业,从而夯实所有学生的课业知识基础。
例如,教师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课后作业主题的思维导图。首先,知识掌握优异的支线,教师可以立足生活视角,设计生活应用练习题目,让该部分学生以解答生活问题的方式,巩固课堂习得的知识;其次,知识掌握一般的支线,教师可以立足教材,结合课后练习题目,引导该部分学生进行课后巩固;最后,知识掌握有待提高的支线,教师可以录制一则微课视频,并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二次讲解,让该部分的学生通过反复观看的形式进行巩固。教师联动思维导图来优化作业设计,既提高了课后作业的针对性,又夯实了所有学生对当前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如,教师完成“旋转”这一单元课程的教学后,可以设计单元回顾的思维导图框架。本单元的所有课程皆围绕于“旋转”这一知识点,因此,在设计单元课后巩固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设置相应的支线数目。如,双线式,其一为习题演练,即,教师安排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目或其他与“旋转”相关的例题进行解析,以习题演练的形式巩固现阶段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其二为生活关联,即,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整合,让初中学生独立观察生活,探寻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旋转”现象。又如,三线式,可以双线式的基础上增设课外探索这一支线,让初中生通过观看纪录影片、教学视频等资料,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用思维导图来设计教学巩固体系,不仅创新了传统作业布置的方案,还优化了初中学生课后复习的感知、强化了学生对复习乐趣的体会。
3.6 开展思维导图整体复习活动。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开展思维导图整体复习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学习互动,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以《不等式》复习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本章所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合理分组,大致将学生分为6组,并让每组的同学绘制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学生在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时,可能会进行热烈的讨论与沟通,从而逐步明确思维导图的绘制细节。此时,教师可以对个别小组的同学进行学习引导,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绘制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章节的知识。然后,教师可以让小组同学分别上台展示本小组的思维导图,并对思维导图的绘制依据进行讲解。学生往往会按照本章各小节的安排来绘制思维导图,并将每个小节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同时,部分小组的同学可从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应用等方面来绘制思维导图,来提升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鼓励学生继续完善思维导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与之前的教育观念相比,教师及家长对于学生分数的重视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成绩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在学习生涯中的位置还是不容置疑的,每单元的测试、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仍然是教师及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避免考出的分数不尽人意,多数学生尤为看重对知识的复习,然而,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由于所学科目众多,普遍存在耗时费力的现象,从而对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产生阻碍。因此,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将一单元或相关的几页纸内容压缩在一两个图上,将需要掌握的重难点直观地画出来,将复习的繁杂简而化之,同时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避免遗漏知识点,使复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例如:在准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测试时,首先提取关键词——“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扩展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或应用题,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基本要素等,以此再扩展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方法、应用策略,再由此拓展到图形与数据的关系,最后拓展到解决典型例题的问题方面。只有将所有的一系列知识点联系起来,才能解决相关的题型。不管是复习哪一部分的内容,方式方法大体相同,但前提条件必须是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全面地融合在一起,拓展到一定程度的知识面,才能达到复习的效果。因此,在构建思维导图时的关键是要突出其直观性、全面性,要想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只有参考这些关键问题,深刻挖掘自身不足,才能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是很有必要的,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而且还能强化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思想和方法的掌握。为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应用思维导图,并将思维导图融入到每一种课型教学中,一方面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真正掌握数学的学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