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刘 芬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坪山中心小学 广东 深圳 518118)
数学学习品质是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可以借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更积极、更主动、更用心地去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品质。
受我国传统观念和教学思维的影响,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们常常只注重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盲目进行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师注重教学管理,并没有针对学生情况合理建设科研课堂,也没有以丰富的教育经历和科研精神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由此导致的数学教育与科研课程设计不合理,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求知体验,也不利于学生优秀学习品格的形成。另外,部分老师也提出学校必须强化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教育,而教学重心也不应当放到培育学生的学习品质上来。所以,学校数学课程设计并不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而盲目追求成绩与成就,损害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
培育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也改变了学校传统灌输式课堂的状况,使老师在课堂中更重视探究、互动与沟通,并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也鼓励学生广泛地掌握数学知识与相关文化。同时,通过培育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教学改革水平,让老师在课堂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品格,通过充实内容,革新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课堂体验,探究传统文化,体会数学精神,在数学精神的影响下全面发展。另外,在课程设计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强化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训练,引领学生正视学习中的问题与挫折,并主动正视这些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调节学习状况,以更加充实的心态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1 提供优质活动——积累经验与培养习惯。教材提供的个别数学活动,有时不一定适合学生。所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并根据教材中数学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准备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优质活动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这一课中,教材在画角时设计的是“自由画、感官画,描着一个物体的角去画”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过程去体验角。然而大部分学生对角认识不够,有时出现个别学生会拿着三角板画出一个三角形,或描出数学书轮廓,将其称之为角等。此类通过乱猜或者乱画而进行猜测的“学习行为”,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所以在备课时,我精心准备了一个“画角的方法”的微课教学视频片段,让学生在看视频中了解和学会画角,再自己动手去画、去体验角。这样一个视频既能让学生明白角是怎么出来的,可以怎么去画角,为接下来画角的活动提供方向;也能避免学生胡乱的画,不知所以的去画,为学生的活动体验提供精准。而这一条优秀的微课视频,也正是为学校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活动经验所做好的前期准备,既可以帮助学校学生良好地累积数学活动经验,也可以培养学校学生兴趣爱好,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更可以有助于学校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3.2 经验转化——提高学习能力。现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大部分知识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根据教材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再把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思考数学,以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再者,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也让学生的经验从生活到数学得到升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都是从购物的生活经验去“数学化”处理的。第一课时学习“认识人民币”中,积累“学会换算、用钱购物、加减计算”等数学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第二课时在“买一只钢笔可以怎样付钱?”的环节中,学生利用人民币的道具,在小组中,实际付一付钱,感受付钱的多样性,积累元角分之间的换算经验。在“和同伴说说,一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的环节中,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经历经验,知道可以买的物品不能超过一元,从这个思维出发去积累购物的数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小小商店》这一课时中,学生通过购物的生活情景,进行数学计算,达到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过程,并让学生感受到人民币的应用价值和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这样会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并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知识,以此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3 提倡深度学习——培养学习方法。深度学习是我校课程改革中研究的课题之一,在数学课堂上是以“好问题·三状态”的模式展开,也就是围绕“好问题”展开教学,看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达成状态来研究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做到深度学习。因此深度学习活动能提升学生活动经验的层次,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课前有预习、学习有方法、心中有目标;思维活跃、答问有见解;学习主动、探究合作、能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有纪律、活动讲秩序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参与状态的量化表现。学生不同程度达成教学目标、思维活动有深度、能灵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有成就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达成状态从另一个维度强调了提倡深度学习活动,是一个培养数学学习方法的必要活动。
在三年级上册《文具店》一课中,我利用深度学习的理念设计这节课:一、初探分享,激发兴趣;二、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三、再探新知、小组合作;四、汇报点评、反馈质疑;五、分层练习、分享收获,来突出“学生能正确认读写小数”的教学重点,突破“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的教学难点。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让学生有预习、有分享、问答有见解,让学生学习有探究、有合作、有思考、有互动,在深度学习的环境下,积累了深度学习的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
3.4 创造动手“做”的活动——提高探索欲望。在数学课上的“动手操作”,有时只注重做的形式,而缺少对“做”的实质的理解,从而造成表面热闹、实质无效或低效的数学活动。在新课标中提到,“动手操作”应该落到实处,为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学中玩、玩中学,会说会表达。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多种渠道有效地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小学开展数学课程时,对使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概念,老师往往需要给学生通过演示、通知和说明加以实践。而这里的数学概念,主要分为符号、公式、表格、图像和对象。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探究情景,提供学生必需的探究资源,并提供具体探究问题,让小学生建立自己的操作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他们将会体验到实际的感受,并理解认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形成学习结论。
在二年级上册“教室有多长”这一课中,教材的设计就是完全让学生“动手操作”,去体验测量的过程,明白测量的注意点和工具。因此,在课堂上,为了不让测量时只注重做的形式,而是对测量的实质(知道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首先让学生小组思考你用什么工具去测,接着让他们小组分工合作动手去完成,最后小组交流汇报并引导学生说明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一来,就做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学中玩、玩中学,会说会表达,让测量实质全过程“细节化”体现出来,杜绝教学形式主义。当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时,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将会大大提高,相应地,数学学探索欲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3.5 观察、欣赏、归纳——提升学习品质。数学的学习过程具有累积性,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对已学知识与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可以在低年段设计一些合理的有效的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观察、归纳、探究的数学活动,为学生在高年级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经验打下基础。通过对简单的、直观的活动经验进行提升,形成新的一个活动经验,从而让学生的经验从低水平上升到更高的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在研究性教学中,观察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方法。合理的观察,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积极探究新问题。在小学的数学课程中,观察力主要涉及学生对规律、物体和图像等的观察力。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有不少照片。老师要指导学生按次序仔细地观察。在观察时,教师还应提出要求,如“按什么顺序观察,看什么?”对每张照片,老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如人的动作、服饰、性别和年龄等,而动物则必须仔细观察其活动状态和体形;在观看物品时,也要仔细观察其性状、颜色和形状,从根本上丰富其思维。
比如,在二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该课是在学生在学习完角和直角后,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两个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去观察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特点。在这个数学活动经验过程,就积累了学生的观察经验,为学生的探索欲望提供了平台和内容。在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这一课中主要是欣赏由各种形状有规律的设计的图案,在学生自己设计的活动过程中,培养欣赏的数学学习能力。在二年级下册《认识角》里“比较角的大小”环节中,通过活动角的各种比较,归纳出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在这里的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经验和数学探索的欲望。
3.6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阅读过程中,聆听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它也是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学习态度的重要基石。聆听不止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人的一份关爱。唯有懂得聆听,人们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展开高效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活动中,不少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述,但却对别人的意见不感兴趣,更喜欢表现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听。第一是倾听别人说的话,以便不断进步。第二种是倾听,这也是对说话者的尊重。最后是倾听缺点,选择正确的方法,改善你的缺点。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适当地训练听力,如“听问题出现的地方”、“听他说得好的地方”等。在听了学生的演讲后,为了检查学生的听力效果,老师可以尝试“你最同意谁的演讲?”“你有什么不同意见?”“请给他一点意见。”在听力前,教师应做好听力后的反馈,通过不断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识。
3.7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作为学生的向导,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榜样。老师应该保证语言标准的正确性。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数学专业用语,尽可能地不采用学生自己的本土语言或生活语言;描述语言要有重点,逻辑清晰,语句简洁明了;评价语言时应该突出上诉的特征,目的必须清楚。注意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保证所提出的要求得以实现。而老师们需要做好的第一个事情就是指导学习者用自己的话语,缓慢而整齐地表述自己的主题。在表述时,必须保证语句的统一。在表述前,必须明确自己的观点,按次序陈述,理解想说什么和表达什么。
在口语中,逻辑思维是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你是否清楚地表述自己的含义。如果说有不完整的表述,很多都是由于逻辑思维疏忽导致的。所以,老师需要通过表达清楚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语言能够有效地推动思想的前进。教师需要通过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方式,让学生纠正自己的思维缺陷,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8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在数学知识的探究上具有计划性、规范性和探索性,能够极大的推动他们学业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数学环境进行课程设置,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融入数学课程中,促使他们共同阅读,养成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正确理解的良好习惯,并运用相关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养成这些好习惯,以此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复习方式与技巧,让数学复习更加轻松。因此,老师们可通过比较科学的分组方式,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并采用探究与互动的方法指导学生解题,以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相互帮助与协作,逐渐养成合作的良好习惯,并运用团队的能力处理实际的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需要更多的活动经验积累,而学生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学生良好学习品质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对实际的授课过程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和创新,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达到较高的数学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学探索欲望,在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最具数学本质、最具价值的数学学习品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