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问题导学,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时间:2024-05-09

胡 伟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初级中学 江苏 盱眙 211700)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采取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题海战术等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不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会一股脑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就是大量的练习来增强学生做题得分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数学学科本质特点不相吻合,也无法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落实,需要教师能革新教学理念,问题导学因为与初中数学知识一脉相承,成为新时期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1.问题导学的概述

问题导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老师上课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效。所以,问题导学的基础是“问题”,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学习特点与习惯,设计出合适的问题。关键是“导学”,也就是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学会思考、高效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借助问题导学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既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许要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好问题,学生的作用是思考好问题,通过师生有效的合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力、有序、有效。之所以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与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有着必然的关系。初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推理性、思维性比较强,难以通过死记硬背和反复做题来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所以,学科教学的关键要求是思考,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勤于推理、善于梳理,而合适的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引子”与推力。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更深刻,对数学知识内涵认识的更透彻,不需要大量做题,也能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2.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学的要点

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落实与推进,需要教师把握要点、持续推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设计问题,这是问题导学的基础和先导,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结合本节知识点预先设计几个问题,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兴设计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既要立足知识点,也要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问题不能采取“拿来主义”,更多需要教师创新,能以生为本,实现问题质量的提升,这样就可以减少课后作业的布置。二是抛出问题,教师需要把握提问的时间节点,一般节点是在学生思考有困难、需要总结和梳理知识点、需要深入探究知识等。从而通过问题导学实现学生深入学习、推动教学进度。教师抛出问题的时间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处置,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学生,适时的抛出问题,实现问题导学的针对性与及时性。三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时问题导学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这一环节也是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关键,在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多拓展、多延伸,以实现多重的教学目标。四是评价问题,这是实现问题导学教学法质量提高的关键,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检验设计的问题内容是否合适,抛出问题的时间节点是否正确,问题教学的效果是否体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有没有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有没有养成、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是否已经掌握本节知识的核心。所以,通过问题评价可以实现查漏补缺、反思提升的作用。

3.问题导学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

3.1 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活化。初中数学理论性极强,知识体量也比较大,传统教师为了跟上教学进度,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课,课后布置大量的练习题,导致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成为做题机器,整个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与教师互动。但是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有了思考的机会,有了与教师交流的平台,有了与同学探究的时空,从而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更愿意去思考、去探究,从而高效掌握数学知识,课后也不需要完成大量的练习,实现了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以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3.2 有助于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在过去,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当仁不让的主角,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能随意的提问,更不能提出质疑,在这种教学关系中学生不愿意思考、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正如前文所述,问题导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这一教学活动的推动者与受益者。所以,在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彰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此学生才能更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成为推动课堂教学进度的关键力量,同时,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是实现问题导学作用的关键举措,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借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问题导学的顺利、有力进行。

3.3 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过去,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做题得分能力,不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片面的认为这一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期内出成效,无法体现自己的教学成果,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鼠目寸光”。问题导学方法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总体来说,问题导学法有助于教师教学成果的全方位提升,并且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在问题导学过程中,教师会融入很多的教学元素,包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未知知识的意识与能力、逻辑推理素质、空间想象能力等,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可以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以融入问题导学为突破口,破解数学知识难点。数学被比喻为思维体操,理论性、逻辑性都比较强,这也使得数学学科成为很多学生的短板科目。为此,需要教师以问题导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难点知识去探究其本质与内涵,把握其规律,理顺其关系,以此实现对难点知识的深入把握,不需要大量的练习,也能实现完全掌握。同时,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学氛围非常和谐、活跃,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将会增强,这种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深入探究难点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时候教师用问题进行恰当的点拨,学生就能恍然大悟,实现对难点知识的有效理解。

例如,“抛物线的性质”是很多学生的“噩梦”,这个知识点变幻万千,变式非常多,需要学生能灵活思考、举一反三,而不是被局限在某种固定结题思维中。正因为这一知识点抽象性比较高,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记住这一类题目的解题套路,一般是通过将抛物线经过左边代入抛物线中,进而根据顶点坐标,组成一个方程组,然后分别求出值得出结果。但是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这一解题步骤的内涵与本质,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绘制思维导图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将整个解题思路罗列在纸上,实现解题思维的直观化体现。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学生对“抛物性”类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思路和理解模式,很容易就能解决这一难点知识点。

教师在针对难点知识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不能“开门见山”,更多的是能循序渐进,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的深入,去感受难点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此降低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4.2 以创新问题导学为切入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的时候,不能一成不变,如果按照固定的套路、固定的模式,这对于正处于思维活跃期的初中生而言,会打击他们参与问题导学的热情。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的时候,无论是问题的设计、抛出,还是问题情景的创设都能有所创新,以满足初中生的新鲜感需求,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同时初中数学知识点变幻无穷、灵活多样,给教师创新问题导学奠定了基础。教师在创新问题导学的时候要体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新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问题的需求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通过差异化的问题导学,也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师在讲解《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对于教材中的“当两个三角形具备几对角相等或者几对边成比例的条件时,它们就是相似三角形“的结论,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能理解记忆。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结论设计一个探究问题,也就是结合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来证明这一结论。对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几个具体的方法供学生选择,如理论逻辑推理、多媒体动态展示、数学小实验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与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在能有效驾驭的问题探究模式中,实现对教材结论的深刻认知,对相似三角形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把握。

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知识的架构与组成,并且能针对其特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导学方案,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这也是现代初中数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4.3 以创设情景为补充,有效推动问题导学。初中数学教师在利用问题导学开展教学的时候,要避免单纯的问题抛出、分析、思考、解决,还需要结合问题创设合适的情景,引导学生在问题导学情景中能对问题有一个生动、立体的认知。并且有了深入思考的环境、导向,以充分发挥问题导学的价值。对于问题导学情景创设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契合教学内容,满足数学知识的要求,从而保证问题导学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问题,并且能在情景的助力下对理论化的数学知识有更多层面的认知。尤其是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可以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层次的认知,在生活化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有直观的感悟,明白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及应用,实现学以致用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

例如,教师在讲解《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在将教材知识点讲解结束之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问题主要内容是以居住小区的某一栋楼为观察对象,能画出其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学校里的某一栋教学楼为展示对象,通过软件将其三个视图全部立体呈现在大屏幕上,并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以照相机的视角去“拍摄”建筑物的三个视图。在立体动态视图的引导下,学生能展开积极的想象,能在大脑中建立三个视图的具体形态,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实现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导学情景的时候,还需要注意情景内容的辅助教学作用,也就是在情景中还需要融入一些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元素,以此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4.4 以小组合作为推手,有力深化问题导学。师生或者是同学间的互动都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对于问题导学的推进也需要以小组合作为推手,从而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实现数学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推动问题导学的深入、有力。对于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对学生的思维开放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包括解题思路的丰富、数学思维的解放、思考知识点的深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条理清晰,由此可见,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与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仅依靠学生个体的“苦思冥想”,很多时候不能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更多需要以小组合作为推进力量,推动学生能在交流中学习到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路径,从而实现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次函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问题,主要内容是利用思维导图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中所有的知识点全部梳理在一张树形图中。因为这一个问题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相比合作,采取任务分配和共同完成相结合的方法,组长要引导组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思路,其他组员要积极验证和吸收。从而通过小组合作的问题导学,不仅有利于对函数知识点的全面掌握,而且实现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与丰富。

在问题导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是问题思索和讨论的最佳时机,在求同存异确定最后答案后,大幅扩展原本有限的教学课堂资源,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力培养。

综上所述,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用问题导学来推动教学进程,深化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问题导学与初中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能坚持以生为本、因地制宜,创设问题情景,开展小组合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实现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