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张乐吉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蒋峪镇泛海希望小学 山东 临朐 26261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模式下由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更加“寓教于乐”、兼顾感性化和专业性的现代教育方法所取代。反映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生活情境与小学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显著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原理的信心。但还是应当注意到,在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时,个别教师依然存在认知理念、技巧运用等方面的不足,故此,有必要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优化展开,进行细致探讨。
1.1 故事描述法。以趣味故事导入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是生活情境教学的代表性技巧。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鲜明的跳跃性、发散性特点,其思维轨迹,连续性相对欠缺,但对现实物象的再现能力极强,因而对知识与故事的有机组合,有着更好的接受程度和吸收效率。数学教学中的故事,既可以是对公式、定理、基本运算法则的形象化演绎,同时也可以是数学知识点背后的种种趣闻。
在运用故事描述法时,教师需要注意故事情境与学生认知层次的匹配。应当认识到,“趣味性”是故事描述法得以发挥教学作用的关键因素,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趣味性”的判定也是迥然不同的。拿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方向与位置》一节来说,个别教师自主发挥“躲猫猫”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方向与位置的关系,往往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对比,教材中创设的“走进军营”,就非常贴合该年龄段学生观念逐步成熟、渴求认识现实世界的思维特点,学生在相关知识点的接受方面,也更顺畅自然。
1.2 游戏体验法。爱玩的天性,贯穿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生命始终,而小学生在“玩”这件事上,表现出远超中学生和成年人的热忱。故此,游戏与数学知识的有效融合,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将各种游戏引入、化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强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体验教学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当然,游戏体验法也存在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方面,教师需要精准把握“游戏”的内涵: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既可以是各种儿童游戏的改编版本,同时也可以是对某种现实生活情境的再现模拟,在创设游戏方面,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无论采用何种游戏情境,都应当注意凸显学生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沉浸于游戏中,是“寓教于乐”的关键精髓。最后,还应注意对游戏娱乐性与教学专业性的均衡把握,通过将数学知识点合理穿插于各种游戏任务中,让学生在游玩过程中,切实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1.3 实物演示法。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视觉信息的注意力表现,比成年人更加优秀。借助实物,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演示出来,也是生活情境教学法的重要技巧之一。该方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产生“亲身经历”的生动印象,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该方法的运用,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
首先,在实物选择方面,应确保和具体的数学知识相对应。和课堂知识的同步程度,是确保学生思维始终与教学活动同步的前提,也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比如青岛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多边形》一节,个别教师运用橡皮泥展开教学,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究其原因,虽然橡皮泥的可塑性,方便学生对多种形状的直观认识,但教材多边形的数学本质,是二维平面的,而非三维立体的,以橡皮泥教学,反而影响了学生对多边形的精准认知;此外,橡皮泥的玩具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认识多边形”的过程中,多数学生各捏其形,导致多边形认识的课堂学习,最终变成了橡皮泥造型的比拼游戏。
其次,在演示方法上,教师还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进一步顺应学生的视觉化思维习惯。以青岛小学数学三年级《年、月、日》一节来说,以实物的现实变化来彰显年月日的不同时间长度,显然很难实现。但借助多媒体影像,通过为学生展示“时间加速”状态下,植物和动物在一年、一月、一日当中的成长情况,就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年的时间尺度,和月、日的差别。
2.1 与素质教育理念深度契合。与应试教育有所不同,素质教育理念下,既注重纸面考试成绩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2]。如前所说,数学科目,是理科体系的核心型科目,其兼具逻辑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共同决定了: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全面强化思维能力的过程;而数学的教学活动,应当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数学科目的现实价值,为学生的目标性学习提供了动力;同时,情境化学习的形象感性特点,也有效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最后,生活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强化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攻克数学知识难点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以上三方面效果,正是“素质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理想教育状态。
2.2 和小学数学教材特色匹配良好。随着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最新出版的小学教材,更多地考虑了小学生的认知习性,而与之配套的生活情境教学法,则进一步放大了新版数学教材的这些优点。以青岛六三制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该套教材最鲜明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在每一章节的数学知识讲解中,都恰到好处地穿插了与之相关联的现实情境。这种形象化的数学编撰思路,成功树立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正确理念,让原本玄妙深奥的数学知识,从书本走入现实,升级为不可不学的生活技巧。生活情境的引入,实现了对数学实用性的深度发掘,让学生在故事中、游戏中、实物观摩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轻松掌握。
2.3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性。小学生的认知习性,在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多个方面,均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区别。记忆力方面,小学生对事物的记忆,欠缺系统性和整体性,事物的核心特征,以及在视觉、听觉层面的“突出部”,往往会成为小学生优先识记的对象,此外,小学生的记忆方式,也天然倾向于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想象力方面,小学生的想象通常缺乏基本的逻辑性,同时又带有极强的画面感,两方面特点,使小学生的想象画面,总是天马行空。最后在注意力方面,首先,小学生的注意力持久程度较低,持续关注单一事物的时间,明显少于正常成人;其次,小学生的注意力欠缺目的指引,具有明显的随机化特点,但相对而言,小学生对具体、生动、操作性强的事务,有着更良好的注意力表现。综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性可以得知,将生活情境引入小学数学教学,是当前技术条件下,提升小学生数学信息接受效率的最佳思路之一。
3.1 教学模式有待创新。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多数小学生无法对抽象的数学问题产生具象理解。因此,数学学科对于部分小学生而言,是一门学习难度较高的科目。情境化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模式固化、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导致该方法难以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普及[3]。例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讲授中,一些教师没有运用贴近生活、贴合小学生心理的情景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而是习惯性地采用固有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过程单一、乏味,无法引起学生对“分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2 对小学生个体差异认识不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小学生都会经历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以及应用的完整阶段。但是,在理解、接受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小学生群体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例如,在讲解《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一些教师虽然能够在课堂上采用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最终导致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讲解思路,无法形成“字母数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维,进而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际成效。
3.3 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对于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的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决定其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应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认识数学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做出调整,采用能被学生接受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生活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重视教学形式,从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以《认识方向》一课为例,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有意识的采用生活情景进行教学,然而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不足,所采用的生活情景虽然涉及到“方向和方位”这一知识点,却与学生的认知层次相去甚远,使得教材内容和授课活动无法进行深度融合。
4.1 开展教师培训,强化教师技能。“创设怎样的情境”,是开展情境教学的首要步骤,也是生活情境教学法运用过程中的主要难点。情境化教学难以发挥预期作用的原因,大多可以追溯到情境创设不恰当、不适合的问题上。由此可知,教学机构在应用情景教学之前,首先应当确保教学行为的主导者教师本人,对情境教学已经具备了正确的情境创设理念和扎实的情境创设技巧。即:小学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开展小学教师的情境教学培训。具体而言,培训重点应指向三个方向:
首先,使教师具备良好的班级掌控能力,实现对各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状况、思维特点的深入了解。其次,在情境创设方面,确保教师能够更好地平衡情境趣味性、时代性、数学性的关系,保证情境内容,能够确实吸引学生的注意;情境背景,与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适当穿插数学问题,力求让学生在感受情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数学知识。最后,提升教师把控教学节奏的能力,确保生活情境的推进,始终处于课堂规划的约束范围内,对有可能偏离教学节奏的班级现象,能够灵活采取制止、引导、化用等措施。
4.2 情境创设注意贴近生活。无论采取何种情境创设方式,都要紧紧围绕“生活化”这一主题。情境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是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得以简化数学逻辑、降低数学学习难度的关键。例如在讲授《对称》一节时,个别教师利用某科幻电影中的“宇宙对称”场景,画面不可谓不炫酷,展现内容也颇富哲理,但和现实生活完全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视觉刺激外一无所获。而如果承接教材思维,从民俗节面具引向日常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可以更容易地引发学生共鸣,在列举现实对称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联想能力能得到充分锻炼,对相关数学概念的认识程度也能更深一些[4]。
4.3 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生活情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生活情景,应与现代小学生的生活、心理紧密贴合,充分发挥生活情景带给学生的亲切感、熟悉感,减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排斥心理。生活情景的选择和创设,应基础对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掌握。为此,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动态,选择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活动,确保生活场景的创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5]。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的《计算器》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计算器产生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往往因为对计算器的不了解,容易产生望而生畏的排斥心理。为此,教师应在创设生活情景时进行精心的导入,以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计算器的场合、职业以及相关活动,作为情景的组成部分,确保生活情景贴近学生的认知范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4.4 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有赖于课堂上生活场景的创设。为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活跃度,教师应将日常生活中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数学元素进入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关注度等方式,发挥生活情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之前,教师应事先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对人民币产生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表演的形式,开展生活情景教学: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并安排其进行购物、付款、找零等活动,其余学生负责验算、核对工作。上述生活场景教学,能够通过亲身经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民币和它的价值,同时可以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确保数学教学工作的最终成效。
综上,在小学数学中适当引入生活情境,是实践“寓教于乐”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该方法的实施,充分契合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实现数学学科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深刻认识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同时还应明晰情境化教学的种种技巧要点。如此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创设最符合课堂需要的生活情境,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