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建云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教研室 宁夏 银川 750011)
随着目前“双减”政策的推进,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把过多的作业量减下去,并且提升作业的质量,已经成为了教师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尊重学生,要不断地创新作业形式。其次,教师要尽量回归现实。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同时,教师还需要将作业的层次感体现出来,帮助学生培养思辨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作业的设计优化,更符合“双减”的要求,也更加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双减”政策下进行数学教学,不能只是一味地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而是要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教师需要适当的让作业形式有所创新,将教学从静态变得更具有动态化的特点,让学生的动态思维得到激发,把传统的计算题进行定的改变。使其变得更新颖,也更具有动态化的模式。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灵感,学会思考[1]。
比如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一公顷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这样给学生说,同学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除了平方米以及平方分米等单位之外,还会遇到一个非常大的单位面积,而这个单位面积的使用也更加频繁,在未来生活当中,你很有可能会经常接触这个单位,那就是公顷。因此,我需要你们回家查阅资料,可以上网查资料,也可以请教家里人,一公顷究竟有多大。我们学校几个操场的面积合起来是一公顷,在生活当中哪一些地方会频繁地使用公顷这个面积。同学们需要将查阅资料的过程通过画图或者是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作业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将作业内容和生活相联系,并且使作业形式更加创新,让学生从静态做作业变成了动态的查阅资料,使作业更具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学习的时候更具有积极性,利用这种作业可以防止作业过于重复而导致学生疲惫,但是却可以让作业质量有所提升,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并且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获得更多成就感。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和生活之间相结合,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并且把实际问题能够尽量转换成数学模型,并进行一定的解释,之后再将其应用于解释现实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尽量设计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内容密切关联的作业,让作业形式通过更加丰富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但要关注课内作业,同时还需要重视课外作业,不但要对课本知识学习有所重视,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得到一定拓展。教师还需要使作业的价值有所延伸,从而达到给学生减负的要求,并且可以因此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让学生能够主动将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去[2]。
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克与千克》这一节课的时候,想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就需要进行深入体验,让学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进入一家卖菜的市场或者是大型超市,然后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同学们通过用手掂量的方式,感受克和千克之间质量的区别以及重量的区别,然后再对比上称之后物品的重量,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二者之间产生的差别,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总结,使其将这一次经历以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比较清晰的度量单位的印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到超市去看一看,哪一些商品大多是用克来做单位的,而哪一个品类的商品大多是用千克来做单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教师也可以问学生,如果要买1kg的水果,通过自己的手来进行测量,是否可以准确地拿到1kg的水果?一个苹果大概多少克?而两瓶矿泉水大概重多少克?也可以问一问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你思考出了什么更好的测量物品重量的方式和想法?学知识大多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服务与生活,要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难题,也可以利用生活场景来记忆数学知识。教师需要充分地将生活当中可用的知识挖掘出来,成为培养学生的素材,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并且找准二者之间的结合点,把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生活当中所需要使用的知识,并且感受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二者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以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索数学知识,并且学会如何利用数学知识。
一直以来有很多教师都认为作业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并且记忆和强化,这也导致布置作业的时候过于机械性也比较重复。整个作业的形式非常单调,也比较封闭,这种作业很难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应用知识,而只是让学生在记忆层面记住了某些理论,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还受到了限制,这样的作业形式往往会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尽量设计一些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的作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激发。学生在这样的作业当中也更加乐于参与,同时在参与的时候,对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也将会进行更有效的培养[3]。
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梳理作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给学生说,同学们,这些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一节课。这节课对你们未来的生活帮助很大,对其他人的帮助也是很大的,所以你是否可以利用画图或是算式以及文字说明等相关的方法给家里人讲一讲乘法分配率的意义以及使用的方法。在运算定律教学的过程当中,乘法分配率是一项比较难的单元,而在教学结束以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给家人进行讲述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变相进行巩固和提升,而学生在接触到了乘法分配率当中存在的不同的变形之后,也将会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如果想要让学生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那么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讲述的方式了解课堂上的内容,并且进行二次消化,让学生能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和说明,一直到讲清楚这个知识为止。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学生对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二次理解,这也是一种规律内化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创造的过程,教师需要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主题挖掘出来,然后再设计实践工作,将问题解决,设计探索性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真实情境当中进行体验,并且深入地思考通过画图总结以及讲述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深入地思考经历,从而突出作业的实践性,让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并且提升核心素养,让减负提质的要求能够落到实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不同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体特点有所重视,设计不同的作业,尽量让作业能够做到具有层次性,并且要足够精炼,使不同的人都可以在数学作业上获得更多的提升,并且可以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4]。
比如教师教育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在教学完毕以后设计如下作业。教师需要给学生说同学们再给长方体标上长宽高这几部分的数据之后,你是否可以算出它的表面积?教师可以在内心将这个作业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可以包括推导,也可以包括利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完成一些现实问题的选题,当然也有深入探索的一些提示,有一些学生基础能力相对较弱,可以选择第二题来进行学习,而有一些学生基础能力相对较好,可以选择第一题来进行计算,从而使自身都可以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更多提升。在第一题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或使文字说明等相关的方式来问学生,你认为究竟什么才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而在制作长方体的时候,你可以利用表面积的公式或是利用表面积的数据。获取什么帮助?在完成表面积计算之后,你认为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充分的验证你的做法是正确的?可以通过画图也可以使用身边类似的长方体来进行说明。最后一部分问题就是你现在是否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算?请你将公式写出来。而第二个问题是画一画,请你用长方体的表面积为核心进行展开图的绘画,说一说,按照长方体表面展开图来进行思考,你是否可以想到它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并且说出每一步能够算出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然后再思考长方体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你是否可以将计算公式尝试的写出来?教师也可以布置第三部分的问题,让学生拓展。首先让学生将身边的长方体剪开,然后问学生你是否可以画出它的表面展开图。然后再问学生在做长方体的时候,你究竟需要多少纸张,而这些纸张的总和就是长方体的什么?按照表面的展开图,你是否可以知道长方体表面积含哪几个面以及这些面的面积?现在你是否知道长方体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这三个问题都是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之上,可以不断的进行深化的问题,而且很多已经先完成的学生可以对仍然没有完成的学生进行帮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各自的想法进行交流,之后在全体给教师进行汇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归纳,通过这样的方式分层次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但可以充分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更加具有积极性,从而达到提质减负的基础要求。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开放性的作业其中都有着不确定性,同时探索性也比较明显,其发展性也值得人们思考,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尽量激活学生的大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拓展,并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获得思辨能力的提升,让课堂的实效性能够得到激化,同时使作业更加准确,也更加精巧,当然作业量也要更少一些[5]。
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涉及到比较具有开放式特点的作业。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有一个长方形的纸长是10cm,而宽只有5cm,在延边剪下来一个边长总共有2cm的正方形之后,剩下的图形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而它的周长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在布置完这一道题目之后,学生之间的讨论将会变得更加热烈,学生相互会组成小组,并且共同思考剩下图形的周长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然后有一些学生会通过动手画的方式,还有一些学生会通过折纸或是剪纸的方式,相互之间弥补对方思维上的缺陷,并且共同竞争,看一看谁能第一个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设计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或者是开口说想法等相关的方式不断地想象和思考,对长方形以及正方形周长的公式使用也将会变得更加熟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可以充分的感受更加深入的数学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让作业更具有探索性以及发展性。这种作业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过程,让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重复,并且愿意主动重复,从而达到一种减负增效的要求。
在人类社会生活的过程当中,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也是人类吸取知识不可或缺的主要途径,在教材当中往往也编排了很多和学知识有关的阅读栏目,给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知识,或者是目前一些最新的数学发现,以及历史上的学名人和数学难题等,以此为基础来进行一定的拓展,可以达到非常有效的教学效果[6]。
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十进制计数法》以后,就可以安排学生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这个主题进行查找,并且阅读资料了解。除了十进制之外,二进制以及十六进制等相关的内容。并且对古代人民技术的方法以及计算的方法也要能够有所了解,充分的感受数字所带来的美妙之处,让数学文化价值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利用数学阅读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视野得到更好的拓展。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学思维导图或是数学魔术等相关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作业,把数学学科知识转变成学生可以亲自感受以及操作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将会有更好的体验。
综上所述,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切合主题,同时还需要用心地进行修改,不但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在目前的”双减”政策背景当中,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对教材能够理解透彻,要能够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同时还需要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让作业得到优化,并且使重复性有所降低,当然作业的趣味性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需要利用实践以及开放式的思维模式,使作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减负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