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洪志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 江苏 南京 215128)
近来年,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较多,也取得大量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将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促使教师在不断成长中实现角色的定位与转变,在变化中实现自身成长。
对区域内三百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教师呈现阅读方式以浏览为主,精读较少的现象。大部分教师把阅读的动机归于能帮助自己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大多教师认为,没有时间不是影响读书的最重要因素,缺乏自觉阅读的意识才是最主要的因素。缺少阅读量的教师往往只会按部就班一节一节跟着课程进度上,课堂上没有太多灵动的生成或是意外的惊喜,对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十分有限,造成教学与科研两张皮,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功利化的倾向。论文该写什么,怎么写,如何搭建文章构建,每次提笔时老师们写得犯难,语言苍白无力,组织不到位,需要写很长时间。论文写作衍变成一种典型的功利性行为。为了解决教师在专业成长路上遇到的实际问题,笔者进行了积极探索,“读教研写”螺旋契合教师特点和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路径。
“读教研写”螺旋是教师通过阅读、教学、研究和写作,实现螺旋的、动态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教研写不是孤立静止而是相互促进,有融合和交叉。读是为了更好的教、研和写。反过来,教研写也促进教师的进一步阅读。“读教研写”螺旋重点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有能力创新教育生活。经历一次“读教研写”螺旋后,又开启下一个版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螺旋。阅读是涵育思想最有效的路径。大量阅读帮助教师提升素养。教师从更高远的视角发现问题、审视问题,深化对教育的理解。课堂是教师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体现的场所。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应从课堂开始。脱离课堂,教师就少了课题研究的语境,缺少论文写作的基础资料。
阅读是前提,教学是基础,研究是纽带,写是作载体。“读教研写”螺旋力求打通教师成长的藩篱。教师从阅读开始,立足课堂进行教研写作,钻研教学、研究学生,从个体经验走向共研共写,从而促进专业成长。
3.1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读书学习应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3.1.1 更新理念,激发教师成长意识。阅读能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持续提升知识内涵和专业素质。一是读专业书,提升知识内涵。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丰富学科专业知识和提升教育专业技能,包括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持续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二是博览群书,丰厚文化底蕴。读优秀书籍潜移默化地帮助教师学会准确、精炼的表达;阅读经典教育著作和教育理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品。阅读是教师的一种内在需求、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常态。
3.1.2 团队共读,碰撞教师教育思想。“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甚至走的很高。”在教师中组建阅读团体,开展实实在在共读活动,在团队共读中读书分享,在分享中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的积淀,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团队每月共读一本专著,如钟启泉教授的《深度学习》、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等,更新了教师的专业结构,提升了教师科研与写作的能力,践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使得教师专业成长有适宜的生长环境,不断形成独特与卓越教学风格和品质。
3.1.3 在线学习,丰富教师阅读方式。教育不是为了生活,而是影响生活的方式。教师的阅读可以呈现多种样态,云端学习也是一次专业的引领。线上学习是教师阅读学习方式一种补充,教师不仅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做笔记,还积极参与线上互动,每次学完撰写体会和感悟,都能掌握丰富的教学实用方法和技巧,并学以致用。在线学习,教师对教育的认知有了更丰富认识,更好地把专业知识深化到教育工作中,形成了教育教学行为上的自觉。
3.2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课堂是教师最为核心成长的阵地。大量的阅读让教师不断思考,积极投入到课堂改革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学习。
3.2.1 呈现多元的教学设计。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渠道。为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师需阅读教学实录方面的书,搜集优秀课例,坚持批注学习;根据新课标理念和现实需要,了解生情和学情,对教材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整合和优化,构建适应学生成长的知识体系。在执教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时,笔者通过重组Culture time 和 cartoon time的教学内容,构建Who’s ill的问题链,从 Our old friends are ill到Liu Tao is ill,再到Our animal friends are ill的情境,学习本课内容。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变得多元化,课堂教学才会有较大转变和提高。
3.2.2 实现动态的课堂教学。阅读让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有新认识和理解。教师开始关注课堂中师生精彩的教学对话、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融合等内容;有意识地带着这些理念提出有思维深度的问题、科学设计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深度学习。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不同声音,都可以积极表达。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不同观点,最终形成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学完二年级下册《Unit 4 I have big eyes》一单元时,学生运用已学的五官、食物和学科类语言知识描述自己朋友的外貌特征,谈论喜爱的食物和学科,呈现一个完整的语篇。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课堂的生成越来越丰富,提升了课堂的延展度。
3.2.3 指向成长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时刻关注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持续监控,并基于学生的现场表现调整教学计划和学习策略。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使用“Good. Well done.Good idea.”等有声语言来表扬学生在哪方面做得好,还通过肢体语言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能及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预定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评价信息管理学习,实现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因此,以教学评价为抓手,能够帮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梳理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不断促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的提升,实现可持续的专业成长。
3.3 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就应当引领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科研中,通过自己思考,和同伴交流获取知识并改进实践,不断提升科研能力。
3.3.1 教师在专题研讨中发展。
(1)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来自教师的课堂、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和反思中发现教学存在的困惑,把具有典型意义、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再上升为主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在执教五上英语第八单元时,教师出现对介词at和in的使用讲解不一致的情况,及时在教研组内进行研讨,第一时间解决遇到的困惑,形成共识。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典型问题为突破口,确定每周要研究的主题,正所谓“小切口、真研究”,做到了基于教学实际,贴合教学实际,应用于教学实际。
(2)丰富常规教研形式。在各项教研活动中,将活动基于教师的发展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将常规教研活动主题落到实处极为重要。例如同课异备时,首先,教师从教学的困惑和疑难处入手,精心选择教研内容。其次,每次的主讲教师精心准备,分管教导或教研组长在活动之前进行指导;每位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从不同维度评课,提出质疑,大家探索,寻求最优的教学方法,同时也重视名师和专家引领。常态教研有效促进了家常课的教学质量。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呈现了不同的教学思路,教师共同研究,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员教研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
3.3.2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课题研究是教师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学校主课题为教师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教师要努力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在研究中激发反思。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的自我发展有效途径。教师可选择研究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比较短、容易操作且有能力完成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笔者在区级微型课题研究基础上,还从教育教学实践或教育热点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积极申报更高级别的课题。教师要把“实践、学习、反思、研究、总结”作为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在课题研究中反思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研究,掌握其中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内容,从而改进教育工作方法,提升专业素养。课题研究已成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2)教师在研究中“研以致用”。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他的研究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并有效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成就学生,成就自我。笔者参加了学校主课题的全过程研究,从文献综述到现状调查报告;从开题到中期汇报,再到结题,这让研究教师对课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为了做一份调查问卷,前后修改多稿。每一份呈现的文字都凝聚了参与者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坚持做科研、做课题,“做”和“写”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以课题为载体,全身心地投入真研究,取得真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更好的成长。
3.4 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航。
3.4.1 撰写教育随笔,从被动走向主动。教育随笔是教师教学生活的累积。阅读让教师不断补给“教育养分”,提升了教师理论素养、升级教育认知,确定教研写的可持续性,为写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从被动写到主动思考,细究深挖,交流互鉴,关注自己的内心,更自信地站在讲台面对学生,体会到自我的价值。教师要安排共读共享计划,习惯性地回顾一周的阅读内容,撰写阅读随笔,将阅读内容中认同的观点、和生活教学中相关的案例一一记下来,也写下困惑和想深入学习的内容。笔者带领的教师团队已由当初的刚性要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教育随笔越来越丰厚。在撰写教育随笔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增强了,也能够更清晰、更有逻辑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教育随笔已成为老师们基于教学事实的自我诠释,成为理解与重构之间的方向调整。这就是一种拔节,一种蜕变,一种成长。
3.4.2 深入教学反思,从量变走向质变。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并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实现专业发展。大部分教师起初把精力放在专业知识上,忽视了教学反思。教师听课时应记录听课感受、公开课后记录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不断反思解决策略,由“要我写”逐渐变成“我要写”。这样的反思虽然没有高深的理论支撑,但是基于教学思考、教学经验、教育情感的反思性写作帮助教师慢慢改进教育行为,形成教育实践智慧。例如笔者借三年级的班试上《Unit 8 Happy New Year》一课,试上结束写了教学反思《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从借班上课说起》。立足课堂教学,写好每一篇教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是发自内心、实现精神富足的一种需要。因此,教学反思有着重要的意义,既推动教师自我唤醒,又显现教师的个人实践。
3.4.3 坚持论文写作,从单一走向高效。作为教师,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教师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通过搜索文献进行大量阅读,整理信息、梳理、分析等,静下心学习思考,不断磨炼自己。笔者从一次征文竞赛获奖品尝到论文带来的甜头,把教学经验的文章努力转化成为了成果。随着不断深入学习,笔者按照基本的论文写作方法,认真确定选题、做文献研究、列提纲,一文多改。从第一篇论文获奖到完成系列教学论文,笔者逐渐习惯用文字记录思考,每一年都有近十万字左右的输出。这种转变让教师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论文写作的价值。论文写作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研究方式、更是一种发展方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伴随教育始终,只有重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每位教师都在努力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倡导“读教研写”螺旋,就是把阅读、教学、研究和写作融为一体。教师需要持续进行阅读,立足课堂开展教研写作,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读教研写”螺旋,以成就教师自身更好的专业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