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 晶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21)
为了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辅导负担,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在三年内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应当有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作业布置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学校课后服务应当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使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整改。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对学校教育和课后服务质量以及课外培训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这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说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也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正处于稳步前进的基础教育,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了教育体制的飞跃,凸显了教育本质,使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通过大力推进双减政策,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当前教育的弊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学业负担过重是中小学生开展基础教育的重要难题。因此,“减负”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在不同的时期,我国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以及所期望达到的目标都有所不同,1949年~1977年我国基础教育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教育事业正处于极为艰难的阶段。在此时期全国人民全面学习苏联教育模式,但由于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方法不恰当,考试形式过多。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过大,而且当时学校的政治活动和社团活动较多,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振兴教育事业,1955年7月教育局提出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方法是改善教材、提高教师水平、调整学校的领导方式,这一文件的提出要求学校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平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还应当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1960年5月国家发布的相关规定,要求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通过对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从而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为学生的日常休息和身体锻炼留足了时间,在此时期教育“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1978年~1992年基础教育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在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整体的教育模式向应试教育转变,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而随着改革开放制度的实施,教育领域也对教学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教育事业也逐步走向了正规途径,但这也使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重新出现,1983年12月国家出台了《十项规定》,《十项规定》要求学校不应采取频繁的考试,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应当加强身体素质和操作能力培养。该理论也引导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时期,为了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减轻学校负担。评估学校的评判标准去除了唯一性,改变了升学率是唯一的评价指标,不再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确保学生每天能够保持一小时的体育训练。这些措施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减负”政策的落实,也为后续的素质政策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993年~2000年基础教育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为了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在90年代推出了素质教育改革制度。但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素质教育的推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人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进程,相关部门应当将“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强化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管理,通过各种措施的有效应用,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2001年到2022年基础教育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拉动基础教育系统化改革,为了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寻找素质教育有新发展新途径,教育部在2000年提出了一年级学生不留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控制家庭作业时间的要求。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促进基础教育“减负”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新课堂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文化素养等要求。随后的几年也针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规定不仅包含了学校和政府,还包含了社会和家庭。而到了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正式为基础教育管理改革和教育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
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发展历史,可以了解到,减负政策的提出既要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调整教育体系。而从减负的主要目标可以了解到减负的主要目标集中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规范考试要求和各项内容作业要求等等。因此,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减轻课业压力,在缩短学习时间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积极构建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基础教育评价方法。第一,推动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改善教育的重要机制,是教育发展方向的指标。应特别注意教师教育评价的结果,并将评价的结果与学校教师的教师管理和治学管理联系起来,优化学校的教学、教育和管理方法。第二,加快教育评价方法改革。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探索创新的评价方法,形成各种评价体系。例如,学校的试题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适当减少试题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行为发生。第三,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多年来,传统观念提出学而优则仕的理论,该观点直接影响学生的择就业和企业的用人观。事实上,在大多数父母的价值观中,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只有经历过中考和高考,他们的人生才算完整,并且在学生选择学习环境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普通高中和大学,而非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继续读书。教育引导使更多的人打破传统理念,意识到职业教育也能培养精英人才,职业教育也能够成就人才。只有这种法才能够减少家长的焦虑降低对孩子的压迫。最后,提高课堂评价标准。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评价标准在教师课堂指导中起着指导作用。事实上,课堂教育评价分为价值取向和技术取向两个层面。前者倾向于关注学生的成长,而课堂活动是为了培养真正存在的人。后者更强调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应用。通过深入整合技术价值观和方向,重建课堂教育评价标准,推动教育与教师课堂教育的统一。
2.2 教育部门做好基础教育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强硬有力的外部监督是推动双减政策在各个中小学中确实落实的外部支持,结合相关政策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校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拥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通过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和规范,从而使学校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为了更好的提升校内教学质量,改善校外培训泛滥的现状,首先,应当增强对校外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的监管力度。杜绝校外培训教师无证上岗的教学行为。其次,应当加强对校外培训市场的监管力度,避免资本渗入教育培训行业,影响整体的教学氛围。第三,应当严格把控校外私教行为,杜绝校外培训机构的违法行为,从而保障学生和家长的确实利益。避免教师在外开展补课班,影响校内教学活动的开展。第四,应当正确看待校外学科培训与兴趣类培训的区别,积极引导家长为学生选择正确的兴趣培训项目。通过采取正确的支持和引导,从而使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学生的学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而对于学校来说,为了使双减制度深入落实,首先。应当对中小学的教学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改善学校教学评价机制。其次,应当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加强指导工作,促进中小学教师与专家学者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探讨出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再次,在中小学基础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劳动教育融创其中。除此之外,中小学还应当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供课后服务。通过开展多样的课程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2.3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虽然我国在基础教育当中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很多年。但由于过分注重智育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致使应试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仍然存在,而结合相关政策可以了解到,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应当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中小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学校应当结合国家针对不同阶段所设置的课程,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做到教书育人而不拔苗助长。通过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应当提高任课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该学科特有的知识形态和能力水平,教师可通过邀请各级名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当中。通过开展交流沟通会议的方式,分享教学经验使学校的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也可送教师参与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整体的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国家的教学目标。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效融合,从而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再次,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校本教研是学校的造血器官,也是基层智慧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如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教学目标是每一所学校需要大力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既需要理论支持,又需要教师的亲身实践。通过不断的探索,才能够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最优方法。最后,应当对中小学生的作业进行改进,作业布置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已经学会的知识,形成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力现状和个性需求,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具有结构性,层次性的作业。教师应当对学校的教育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综合考量,从而设计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课堂作业,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
2.3 家校联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温暖的避风港,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既是坚实后盾,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父母的思想意识,态度,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指引方向,但由于绝大多数的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并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因此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作用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方法以及儿童发展的身心规律,通过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建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家长应当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学校教育,充分信任学校,支持老师一切正确的决定,其次,学校在家校联合的过程中应当占据主导位置,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校需要建立多种渠道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成才观念,通过理性看待课外辅导行为,避免盲目跟风,意识到参与课外辅导不仅会对孩子造成更多的学习压力,也会加大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教育焦虑。通过细心,耐心的解释和沟通,使家长了解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的改革,通过提升课堂教学方法,建立正确的评价标准,从而消除家长对子女学习上的顾虑。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减负工作来说,减轻现有负担固然重要,但找到负担产生的根源,避免负担不在生产出来更为重要,双减政策就是用长远的眼光,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确保学生能够在校内学足学好治本之策,而要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专家学者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探索,更需要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推陈出新,通过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