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有声表达语境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

时间:2024-05-09

赵文娟

(甘肃省临夏市第一中学 甘肃 临夏 731100)

引言

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而其中对于语言的功能理解和有效展现必然无法单纯依靠静态、二维的书面材料来实现,必须要借助有声表达的渠道方能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务必要在课程教学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完善对课堂有声表达语境的构建,并主要围绕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对口语表达教学活动的组织着两大主题来设计相应的策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形成和优化。在笔者看来,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英以下列几点为主要抓手:

1.依托多媒体技术构建有声表达语境

1.1 对课文内容的有声场景展示。对于课文的解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则是初中语文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虽然现代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几乎都有一定数量的插图,但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它们更多地都是以平面化、静态化的方式来呈现信息的,而且在信息的表达张力上非常欠缺,不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强的主观代入感。针对这个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动态、高维信息的输出,用影音结合的方式来根据课文内容打造出一片有声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走”进课文世界,和文章中的角色一起感受逼真的事件过程、环境场景和情感体会。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自然感知的作用下对课文形成自觉化、深入化、通感化的认知,而教师则可以学生的这种认知成果为基础开展课文情感方面的解读,既节省了抽象场景营建的时间和精力,又大大优化了教学的情感渲染效果,可谓是“一箭双雕”[1]。

例如在讲解《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大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包含徐徐风声、幽幽鸟啼、吟吟笑声等声音的音频,并让学生在这段音频的“伴奏”下开始朗读课文;而后,教师可以再安排学生观看一段视频,领略文中所提到的“偷偷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卖弄清脆的喉咙”的“鸟儿”以及“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等元素的影音交融的魅力;最后则可和学生一起观赏一段以第一视角拍摄的“初春野游”视频,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随着镜头的推进而沿着山路去欣赏沿途别致的景色、聆听周围自然的声响,从而让“对春天和生命的无限热爱”这一情怀在学生们的心中自然盛开。

1.2 丰富课文内容的有声表达形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课文的讲解大多是以“看”和“读”为主要形式进行的;然而即便一篇文章写得再优美、一段朗诵读得再动听,学生们对这两种“老掉牙”的认知方式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进而丧失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对有声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初中语文教师不妨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依托更多形式的有声表达手段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输出,使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能够拥有更新的视角和更奇的效果,在充分激发学生信息接收积极性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彰显出了语文学习的多元性和趣味性,从而令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程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

比如在进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学生们喜欢听且符合这首诗内容风格的歌曲的曲子,再利用合成软件将这首诗作为歌词填入曲中生成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最后再用电子白板配上与内容相对应的视频制作成一部“MV”播放给学生看,将语文课上出音乐课的气质来,以“唱”的方式来代替“读”去引导学生吟诵、记忆、理解这首诗,既还原了诗歌的本质,又扩展了学生对诗歌和语文学习的主观理解[2]。

1.3 完成对生活有声场景的融入。初中生对于一门课程学习价值的判断标准非常简单:越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的知识就越重要,其所对应的课程也就越值得自己用心学习。基于学生的这一普遍心理,初中语文教师不妨依托多媒体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认知能力、思维习惯,以及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主题,选择一些具有现实表现力的影音资源来表现课文中相类似的情节或场景,同时辅以语言引导,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课文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效力和体现价值,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对两部分内容间的主观衔接,从而推动学生形成自我情感和作者情怀的强效共鸣。

比如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围绕“父亲的爱”这一主题,从诸多影视资源中选择一些表现父亲对子女关心之情的日常影音资料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些镜头联想到自己父亲给予过自己的关怀,再结合之前的课文解读深化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如:生日当天,自己以为父亲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没想到当自己回到家中,却看到父亲早已将生日蛋糕摆在了桌子上;父亲教自己学骑自行车时总是嫌弃自己“笨”,但每次自己不小心跌倒,父亲都会马上从上来扶起自己;等等[3]。

2.依托口语表达教学活动构建有声表达语境

2.1 利用生活化元素组织学生做口语表达练习。一如笔者前文所言,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为基本教学内容的课程,而语言和文字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表达、摄入和沟通的运用,因此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效掌握有关的技能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对于这一点,初中语文教师同样可以从生活元素角度切入,根据技能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们的生活经历、认知能力和兴趣,选择一些生活中的人、事、物作为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技能的对象、场景和载体,使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具体感受相应口语表达技能的使用方法、效果,并根据这种感受个性化的思考、提出更为灵活的技能使用方向和策略,从而推进学生活性思维的生成和优化进度,也让有声情景的构建得到更多来自生本口语表达的“加持”。

比如在完成有关“商量”这一主题口语交际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述的方式学生构建出一些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商量”的场景,如和父母商量下周日家庭旅游的目的地、和同桌商量活动课要一起开展的体育活动、和老师商量下次班会的主题,并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去完成这些场景中的主题任务。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经历细致化地感受口语表述的具体应用要素,并对这些要素在现实中的应用效果形成自己的经验式判断。

2.2 组织生本讨论活动。

2.2.1 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留白意识”。出于对初中生学习能力、意识的过度低估,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习惯于在教学中以“保姆”的身份自居,将所有的知识点拆解到“原子”级别而后再直接“喂”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消化速率,但从长远来看却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使学生养成对教师的依赖、盲从心理,非常不利于其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对生本讨论这一有声表达语境塑造的方法应用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形成“留白意识”,懂得对一些难度较低或者具有很大思维空间的问题做到“网开一面”,将这些问题交给学生去自主思考、合作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为这些观点提供依据,让学生能够更深层面地参与到对有声表达语境的构造和运用当中,并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思维运作层级。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我’在看戏时明明被‘老旦’等角色搞得哈欠连天,可为什么在文末又称那是一场自己再也没看过的‘好戏’呢?”而后就可以组织学生结组讨论,并可在学生们陷入思维瓶颈时从“童年滤镜”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提示,最后在选择一些小组的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汇报出来。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给了学生参与到思维和语言表述活动中的主动权,并且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来达成提高口语场景构建维度的目标。

2.2.2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辩论活动。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中生本有声表达语境的构建也要更多地彰显出“条理性”的色彩,这样才能更好地唤醒学生们的表达、参与意识。据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或有机创造若干个具有讨论空间和价值的话题,首先让学生就这些话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根据学生们的看法将他们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方面,而后组织各个方面的学生开展一次“面对面”的辩论式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头脑的快速运转,找到对方观点的漏洞、提出自己主张的合理依据并在你来我往之间实现其辩证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多元强化,并让生本有声语境的创建具有更强的质感[4]。

比如在完成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文章中的情节提炼出一个问题:“亲情和个人利益之间应该怎样权衡?”并鼓励大家围绕这个话题畅所欲言;当学生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后,教师则可组织大家按次序发表自己的依据并指出对方依据中的不足之处,直到最后一方明显占据辩证优势为止;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口语交流中的语气、措辞和语言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表现作出指导。

2.3 利用角色扮演组织教学活动。众所周知,课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学习的主要素材,而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包含了丰富的角色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这些就是天然的“剧本”创作材料,也是构建有声表达语境的绝佳“蓝本”。据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次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根据他们的意愿和能力选择适合的角色将课文的“剧情”演绎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代入式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并完成对语言表达技能的应用,同时根据这种切身经历来对一些学习结论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本质上完成一次“表达——体验——思考——认知”的语言素养体系发展过程。

例如在完成《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讲解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按照角色和情节以舞台剧的形式将这篇课文还原出来,鼓励学生通过对语气的把握、语调的控制以及对话时一些附加动作、神态的选择来将皇帝的愚蠢自大、大臣的阿谀媚态、骗子的狡猾奸诈等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鼓励大家在原来的课文基础上加上一些对话性情节,让剧情和角色变得更加跌宕、丰满。

2.4 利用角色互换组织教学活动。有声表达语境的创设并不是单纯的“趣味性”教学工具,还应当对学生的生本意识和知识性表达素养产生强大的促进效力。据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对有声表达语境的构建工作提高到师生知识互动的层级,在进行一些难度较低或者具有复习性质的教学时,大胆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来和自己做“角色互换”,让他们以“小老师”的身份开展课堂“教学”,为自己的同学们“上课”,同时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和“小老师”做互动交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之间没有了面对“师生关系”的心理负担,更容易也更乐于就一些知识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双方的对话交流也能在平等的氛围下迸射出更耀眼的火花。

比如在进行“修辞”这一专题的复习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选择一位学优生作为“小老师”,帮助他准备必要的资料,让他代替自己为同学“授课”,并鼓励其他学生根据修辞的用法、效果和某些例句的修辞判断向“小老师”发问。在这样的活动中,“小老师”急于在教师面前证明自己,而其他同学又在好胜心的作用下迫切地希望“难住”面前的“小老师”,双方都会施展出自己的浑身解数,对知识、思维素材的组织能力和对语言素材、技能的调动、使用效率都会得到明显的优化。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当中加入一些保留性的有声表述环节,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诗句诵读”等等,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对学生语言综合认知、表达素养的动态提升;此外,初中语文教师也要将课堂上通过有声表达语境构建而取得的教学效果融入到对学生对应习惯的培养当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课下的口语交际活动或高质量影音资源的学习活动,使有声表达语境教学的作用发挥实现全程化、生本化的发展。

结束语

语文的魅力不只在“读”,更在于“听”和“说”,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感官作用路径,语文教学才能够取得最为可观的成果。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当中大力践行有声表达语境创建的教学方法,围绕对多媒体技术和口语表达教学活动的应用等主题来设计策略,为学生创建“有声有色”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更直接、深刻地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从而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高阶语言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