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背景下做反思型语文教师的思考

时间:2024-05-09

蔡琛玭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初级中学 浙江 杭州 311200)

1.反思型语文教师的现实必要性

双减背景下,我国新一轮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果能将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的教师纳入改革之中,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更新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那么双减背景下这次课程改革就能顺利开展,并能取得预想的成效。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角色能实现由课堂主导者向学习引导者、学习合作者、学习促进者的三大转换。反思性教学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角色转换,它能够将学生“学会学习”和教师“学会教学”完美地统一起来。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不断地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让自己成为反思型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越走越顺。

2.语文教师反思的内容

2.1 课堂教学目标的反思。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到底应该怎么制定,这要根据文本内容、所在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实际情况等来进行综合思考。比如,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这篇课文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符不符合教材编写者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定位?是否与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相符合,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不能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在综合衡量中制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只不过这些课前的教学目标是预设的,它源自于学生的需求,又要随具体的教学情况变化做灵活变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适,也可以随时调整;如果在教学结束后发现失误,也可以引以为戒。

有一次去外校借班上课,上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原定教学目标为:

(1)疏通文句,感知内容。

(2)感悟苏轼对自然对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

课堂教学:①让学生回忆有关写“月”的诗作或词句,导入新课。②回忆学过的苏轼诗词及其生平介绍。③根据自己对词作的初步体会朗读并交流自己的感情体验。④找出词作中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⑤播放了风格迥异的该词作的两个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作评点。⑥有感情地朗读词作。

课后我对本次教学目标做了反思:教学目标——是预设但绝非霸权。

因为这次借班上课,由于排课的失误,临上课时我才得知这个班已上过该篇课文了,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我就把原来教学目标中的“疏通文句感知内容”删去,在引导学生结合词作讨论苏轼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感知中国的儒道文化是如何完美地统一在苏东坡的身上。这样,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均有了调整:①指导学生品读鉴赏词作,感悟苏轼对自然对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初步感受中国词文化的魅力;②学习“知人论世”和以感情为基点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2.2 课堂教学主体的反思。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往往会走极端,无限拔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抹杀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确实是我们在贯彻实施新课改中必须反思的问题。

有不少教育专家提出“双主体说”,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有它的合理之处。不过,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两个主体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正如有些人提出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能将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基于以上的差异而提出的“双主体”说,它就不是简单的调和了,而是科学的反思,体现了对教学双方的共同尊重,体现了力求真正做到教学的“以人为本”,而不是狭隘的“以生为本”。

2.3 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反思。现代课堂教学倡导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其间,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不是说它们就是万能的,不可或缺的。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双减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的作用,也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反思的问题。多媒体虽好,但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也有一个适当、适时和适度的问题。语文老师不能是靠娴熟的多媒体运用技能而取胜,而应是凭借其丰富的知识积淀、高新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良好的情感品位等来获取课堂教学成功的。确实,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若只凭形象的直观再现来进行教学,我们的语文课怕是就要变味改质了。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教学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只用了三次录音:第一次是在课前,播放了《春江花月夜》,希望为课堂营造一点古风古韵来;再就是播放了词作两个不同版本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并评说听读不同版本的感受,增加对话的维度;最后就是结束时师生齐诵,我再次播放了《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我没有给学生做动画课件,让他们看明月,看苏轼“举杯邀明月”“起舞弄清影”等画面,但在课堂中,我分明感受到,学生们与我一同走进了词作,跨越时空与苏东坡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

2.4 课堂教学策略的反思。

2.4.1 对任务型学习的反思。任务型学习,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由传统的讲授知识变为学生自己探究获取,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但这种教学模式开放性太强,不容易操作和掌控。

进行几次任务型学习后,我反思此教学模式有两个地方比较容易出现问题。

(1)消耗时间。任务型学习是自主探究式学习,跟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因而在实施任务型学习时,应注意这三点: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能为了控制时间而将任务匆匆结束;其次,任务型学习次数不宜过多,要避免每个知识点、每节课都安排任务型学习的误区,只有探究性强的内容才适合任务型学习。第三,课内与课后相结合,既节省课堂时间,而且有些探究任务在课内也不好操作。比如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课上就无法推进,只有课后进行。

我在教学演讲词时,课堂上引导学生探讨演讲稿的知识要点,而将演讲稿撰写、演讲排练等活动都安排在课下进行。如此课上课下结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学习效率也高了。

(2)任务太难。教师设置的任务难度要适中:任务过于简单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兴趣,而任务太难,则让学生产生恐惧、放弃心理。比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去了解古今中外还有哪些典型的著名的桥梁,拓展其文化、知识视野即可,如果让学生去探究几种桥梁的设计原理,就不适合。

因此,在实施任务型学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控制任务难易度,并且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足够空间和时间,使之能够充分参与,这样才能确保任务学习的落实。

2.4.2 对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反思。《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当在理解对话理论的要义基础上,摒弃似是而非的形似,求得教师、学生与文本内在的融合。

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让学生边找边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学生的体验很具有个性特征,如从“欲”字品出了作者的洒脱及对现实的不满,从“恐”中想到了作者的矛盾犹豫,从“恨”中体会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月亮的幽怨,从“愿”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豁达与务实等。课堂除以感情为依托,成功地开展了教师、学生和文本(即作者)的对话以外,我还播放了两个风格不同的朗读录音,听后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谈得非常精彩,我也不失时机地谈了自己对两种不同理解的看法。所以,课堂中我力求实现学生、教师、作者等的心灵碰撞和感情共鸣,追求的是精神融合的多维对话。

2.4.3 对个性化阅读的反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由于个体思维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会对同一文本作出不同的理解。基于这一认知,关注文本的多元化解读,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成为了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然而,教师若片面理解多元化,盲目地鼓励、支持学生对文本的各种解读,则会导致阅读教学陷入危险的境地之中。例如名著阅读《西游记》教学片段:

师: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对唐僧忠心耿耿……

生:我喜欢唐僧,他……

生:我觉得白骨精也挺不错。她屡败屡战,却始终没有气馁,在她身上我看到了顽强的品质。

师:你的想法很特别!你看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白骨精,这一点值得肯定。

在上述对话中,有一学生将“白骨精”理解为顽强的人物形象,让“白骨精”具有了正面色彩。学生仅从行为本身出发对“白骨精”作出了判断,却忽略了其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显然,这一观点属于一种轻率的、片面的、错误的认知,违背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教师却从多元化解读这一角度出发对其表示了肯定,直接忽视了文本自身的内部逻辑。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若一味地追求发散性思维、个性化理解,而忽视对理解的正确导向,置文本与道德价值取向于不顾,只会导致对话偏离阅读教学的轨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固然值得提倡,但并不代表可以任由错误的价值观在课堂中横行霸道。

3.反思型语文教师的形成与培养

3.1 自我评价。教师自身的反思,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教学日志、理论阅读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教学情况进行考察,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合理性进行回顾、诊断和调适,自我诘难,存良去莠,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学中的不良表现也会随之更正。

3.2 学生参与。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你的教学的想法和意见是至为关键的一步。我在上学期试图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来,学期初布置他们写学习日志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希望学生在日志里能尽量回答如下问题:本周作为学习者的我对自己的情感反应有哪些了解,最感兴趣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最大的学习困难是什么,最大的进步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学习是什么,哪些教学方法应该发扬,哪些该当摒弃,对自己和老师下一步的学和教有哪些想法等。要求学生以周记的形式,每周提交一份书面材料给我。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我们师生都从中获益匪浅,现列举两个突出案例。

案例1:“让我们多读一读课文吧!”

40分钟一节课,我总有时间不大够用的感觉,在开始的几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读课文的时间比较少,于是,就有学生在周记中提议说:“老师,您应该让我们多读读课文。有时我们对课文还不够熟悉呢,您的教学就已经结束了。这样,我们对课文的印象还很模糊。如果能让我们多读读,可能对课文的了解会深入一些。”

多好的建议啊。正是在学生日志的提醒下,我才发现了自己这方面的错误,让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的真正民主与科学。

案例2:“合作学习我们很喜欢,但仍需要改进。”

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方式相当感兴趣,认为这种学习能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合作意识,培养了集体观念,但其中的问题还是有的,比如,有些同学在讨论中并不进行真正的思考,而是将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拿来作为自己的东西,让记录员写下来,有些同学在讨论中不能遵守纪律,在听报告时也不认真,因此合作学习中,有一部分同学并没有真正地学习,效果并不比老师讲的好。

看了很多有关合作学习理论方面的文章,自己所惶惑的问题,大都被我的学生们一语破的,深感:学生才是我最好的老师!

3.3 编写教学案例。新时期语文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案例写作,教师可以通过编写案例,促进自我评价,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逐渐形成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形成“教学--反思--教学”的良性循环。案例写作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能够渗透在日常教学的始终,就说明教师的反思行为已经日常化,反思意识已经形成,向“反思型教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对反思型语文教师成长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但真正施行还有很多困难。首先,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既有心理素质、品德修养的要求,又有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的要求。特别是,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又比较繁忙,这就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其次,外界环境的影响。升学的压力和诱因,促使大部分教师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偏重于考试技能的指导,强调知识教学,注意考试技能的训练提高,对无法立即收效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自身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热情不高。有些学校也是片面强调升学考试,单以学生考试成绩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再加上社会家长的压力,不少语文教师便沉入了唯考试是求的误区,不愿进行教学反思,更不会进入研究性的反思型语文教师的队伍。

反思型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谦逊的态度以及强烈的责任心、主动的学习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一定的专业化知识和反思探究技能等基本素质要求,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常规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综上所述,反思型语文教师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探索反思的路还很长,我们将积极探索,且思且行,我们在路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