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刘海燕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双河第二小学 四川 广安 638600)
减轻学生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前要务,减负增效专项行动是国家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所提出的育人政策。特别是在2020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减负增效推向了更高层次,引发基础教育界的改革风暴。在此背景之下,各学校、广大一线教师乃至学生家长都在重新定义教育本质,革新教育观念。小学数学作为具有启蒙地位的基础课程,结合学科特性与学生需求,探寻高效落实减负增效目标要求的教学实践策略势在必行。
在大力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当下,各类教育新理念、新要求层出不穷,落后的教育观念得到很大冲击,基础教育呈现开放化、多元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为小学数学落实减负增效提供了利好环境。但是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成为改革关键,其实践仍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1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单一。小学数学作为一门以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生活化、应用型学科,在社会各领域广泛涉及,教学最终落脚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受制于应试教育观念,教师往往更加倾向于知识性、技能性引导,往往忽视了数学思维、关键能力以及必备品格的培养,造成教学活动视域范围狭窄,像这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采取结论式教学模式,专注于概念的强化记忆与题海训练,对知识的推导与重塑过程缺乏必要的指导,试图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来提升解决能力。但是此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活动设计大有本末倒置的意味,学生对于数学原理、规律与定理等概念停留于懵懂的认知状态,而盲目的展开机械练习,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出现各种错误。教学引导演变成为不断灌输新知、填补漏洞的过程,其应有的引导、启发、拓展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不仅削弱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并徒增了学生学习负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陷入教师难教,学生苦学的恶性循环,小学数学教学偏离素质教育航道,减负增效的落实更是无从谈起。可见,坚持人本理念,重新审视与调整教学活动设计成为小学数学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2 作业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作业是此次“双减”政策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影响减负增效目标落实的症结所在。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与拓展,是学生检验学习成效、教师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途径。理应精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其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教师对于作业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造成一系列的低效问题。第一,作业数量过多。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题海战术是小学数学教师惯用的作业布置方式,以保证题型涵盖所有知识。看似事无巨细,实则其中不乏大量机械计算与重复类题型,教师并未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必要的删减,造成低效甚至无效训练。此外,教师以成人思维设计作业数量,而忽视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做题速度等主观因素,造成作业数量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形成沉重的课后负担。第二,作业形式单一。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理性学科,课后作业更多以练习题为主,而且题型设计缺乏变式。虽然有助于夯实基础知识,但是却将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思维及能力禁锢于狭小的范围内,无法与数学能力的持续发展形成紧密关联,收效自然缓慢。此外,单纯的“写作业”形式,不符合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探索的特性,兴趣较为低迷,形成了心理与身体的双重负担。第三,作业内容刻板。现行小学数学作业内容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作业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削弱的作业教学能效的精准性,出现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
2.1 聚焦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方式。
2.1.1 兼顾知识与思维,提升教学实效。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呈现双主线培养特点,包含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导的明线和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的暗线。在素质教育新时期,小学数学想要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需要转变知识本位的滞后思想,关注知识、能力与思维的协同发展,拓展学生的数学课堂受益面。以加减法的关系教学为例,此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与归纳能力。教师立足生活情境带领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原理的推导,深化知识理解,充分内化课堂所学知识。首先,教师以本班学生人数为载体构建递进式的问题情境。例如,情境一,已知本班有男生24人,女生22人,问班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情境二,已知本班一共有46名学生,其中男生24人,问女生多少人?情境三,已知本班一共有46名学生,其中女生22人,问男生多少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很容易给出24+22=46,46-24=22,46-22=24三个算术式。此时,教师带领学生将上述情境以画图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为学生抽象出数学概念做好铺垫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情境内容观察三个算式有何关联性,并从加数、减数、和的概念给予学生启示,引导学生尝试用文字的方式表述出来,完成知识的发现、探索与内化的完整认知。通过注重过程推导,促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实现由特殊向一般的转化,在脑海中建立深刻印象,促进知识、能力与思维的全面发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1.2 兼顾理论与实践,拓展知识边界。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受制于应试思维,课堂聚焦理论与套路成为造成低效问题难以根除的症结所在。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提升课堂教学能效的关键在于突出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结合现实问题的能力。基于此,课堂活动设计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延展性,拓展知识边界。以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此节课的教学关键点在于让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形象、直观的表示数据,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升统计分析能力。针对贴合生活的知识内容,教师采取以理论渗透方法,以实践提升能力的教学设计。首先,实施任务前置。在课前教师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最爱吃的水果,并以自己认为最直观的方式统计人数,为课堂的新知探索奠定基础。其次,组织合作探究。教师以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针对课前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换与探讨,思考谁的统计方法更为简单。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引出的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以认知冲突引发更深层次的探讨。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通过对比分析,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再次,设计开放性的课后拓展。教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哪些信息可以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整理,并选择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作为探究对象,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体现教学的亲历性,丰富课堂学习体验。
2.1.3 调整课堂安排,实施随堂训练。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的思维性学科,必要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以往快节奏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被紧密的知识点所充斥,巩固练习集中于课后时段,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后负担。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分配,采取学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算理,减少知识漏洞。让教师能够及时的获得教学反馈,便于调整教学方向与方法,充分彰显课堂的主渠道地位。以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为例,此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指向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以及每类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首先,教师以学生所熟知的直角、钝角、锐角作为切入点,引出根据角的大小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相对应各类形式的练习题。如填空题,∠1、∠2、∠3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如果∠1=32°,∠2=42°,它是什么三角形。又如趣味看图猜类别,给出几组被遮挡一部分的三角形,让学生根据特征猜测是什么三角形。其次,由按角分类拓展为按边分类。以红领巾、流动红旗载体,让学生动手对折并观察发现了什么规律,带领学生总结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探索,教师针对易错点设计随堂练习。例如,判断题抢答、看图找三角形、应用题等不同检测重点的题目。通过采取学练结合的方式,打造动静结合的互动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落实减负增效。
2.2 坚持人本理念,优化作业设计。
2.2.1 关注接受能力,控制作业数量。平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关键点。教师需要坚持人本教育理念,以学生视角完成作业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保证作业数量与难易程度的合理性,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此节课的课后作业既要注重算理的巩固,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作业数量应做到张弛有度,精准指向小数点对齐原理这一重难点,减少偏、繁、难、旧的作业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对作业设计投入更多的巧思。首先,严加题目筛选,减少无效重复。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杜绝拿来主义,对作业中的每一道题目进行筛选,删减大量雷同且能力指向单一的题目,做到少而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查漏补缺与能力拓展。例如,作业题目类型以让学生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去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等关键知识为主。其次,立足平行思维,安排作业数量。由于认知的落差,在相同时间内,学生与成人所能够完成的作业数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应立足与学生平行的思维,以刚刚接触小数加减法的儿童心态设计作业数量。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与分析,了解不同阶段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定基本学情,以此作为安排作业任务量的依据,提升作业数量的科学性。
2.2.2 立足学生兴趣,丰富作业形式。兴趣是促使学生由被动完成任务转向主动探索的内在驱动,对于极具抽象性、逻辑性与思维性的数学学科而言,应注重作业形式的推成出新,以“做作业”、“玩作业”代替“写作业”,打破学生对于数学作业的刻板印象,形成乐享其中的积极情绪,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减少心理负担。教师围绕不同章节的核心知识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为学生构建认知支点,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完成作业探索。第一,设计游戏型作业。游戏对于小学生展现难以抵挡的吸引力,不失为增强作业趣味性的有效载体。以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业为例,教师坚持由简至繁的原则设计游戏关卡,让学生完成一个关卡的任务后借助现代通讯设备回传,老师进行批阅,即可获得下一关卡的钥匙。不仅增强了数学作业的趣味性,而且提升了师生的课后互动,让教师获得及时的作业反馈,了解学生真实的认知情况。第二,设计操作型作业。正所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操作类作业实现了知识的整合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以角的度量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根据角的不同度数设计滑梯模型,通过动手制作与对比,理解角的度数对现实生活事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理解能力。以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能效。
2.2.3 增加变式题目,落实作业分层。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呈现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应该接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实施作业内容分层的方式,满足不同认知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平均数作业设计为例,作为统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深刻的理解尤为关键。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明确阶梯式的能力发展目标,坚持将夯实基础作为作业红线,将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作为拓展,将发展统计观念作为升华,提升作业内容层次性,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能够做有价值的作业。对于具体实践而言,为了维护学生数学学习自信,教师可以将作业分为基础型必做模块以及能力型选做模块,实现隐性分层,对症下效。其中必做模块主要以移多补少与先总后分两种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为主,选做模块主要以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的变式题目为主。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有效落实的前提下,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优势与劣势选择相对应的模块组合,以此提升课后训练精准性的同时,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以优带劣,实现学习方法的相互借鉴。同时,以同伴之间的平行引导,激励学生尝试更高层次的作业,形成学习能力的突破。
总之,在教育新时期,减负增效成为引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旨在让学生的学习重心回归课堂,在课堂学好学足,减轻课后负担,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两个维度着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符合新时期教育理念与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人文性与开放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