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探究

时间:2024-05-09

林小青

(福建省福鼎市山前中心小学 福建 福鼎 355200)

引言

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说理”是老师教学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及学生都需要构建“说理”意识,提升“说理”品质,实现深度学习,进行深度思考[1]。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同样也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的意义

1.1 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当中以理论传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学生的学习灵活性较差。基于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构建说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说理,在说理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将事件的流程、内容等阐述清楚,并利用所学知识佐证自己的理论,在说理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相互辩论、相互分析,不仅可以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解题思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明确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2]。

1.2 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小学生而言,其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在学习中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并未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理,不仅可以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做好语言组织工作,并在组织语言、表述语言的过程当中提高表达能力,使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想,以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在表达的过程当中拓展思维。在说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逐渐上升[3]。

1.3 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对教育而言,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思维以及素养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推导、思维及判断能力等,在说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利用语言将思索内容表达出来且有理有据,内容清晰。首先需要明确表达的内容、目的以及表达的结果,通过清晰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魅力,并在说理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明确说理的价值,感悟说理当中的成长。

2.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探究

2.1 活跃课堂氛围,创造说理条件。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往往易受这类事物影响。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营造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通过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并提高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说理课堂之前,应创设相应的说理条件,可以从良好的教学氛围入手,通过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说理,主动说理,从而在说理的过程当中掌握知识的本质[4]。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这节课程时,学生将学到三角形的定理,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教师讲解定理内容时,学生未必完全理解定理的含义,部分学生选择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但是遗忘速度较快,并且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讲解这节课程时,利用多媒体视频将定理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视频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此时的三角形是否成立?并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说理,大部分学生认为如若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此时难以形成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利用知识辅助自己的理论,在学生说理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积极投入说理当中,在说理的过程当中总结所学知识,从而明确三角形的定理。

2.2 精心设问,为“说理”提供。方向要打造“说理”课堂,提升学生“说理”能力,就需要谋划好“说理”的方向和范围。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让“说理”更加高效就需要使说理有重点、有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一是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要“精”。如果问题数量过多,学生就会感到自顾不暇,难以经历真正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提问也就会流于形式[5]。二是要提炼“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指的是课堂的中心问题,它直接指向知识的本质,切中知识的重难点,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核心问题往往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一问抵得上多问。

比如,“认识分数”教学节选:

师:同学们,什么是1/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就是1/2。

师:那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1/2吗?(学生画图,教师巡回指导。)

生1: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取出其中的1份(涂色)就是1/2。

师:那剩下的那1份呢?

生1:剩下的1份也是1/2。

生2: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取出其中的1份(涂色)就是1/2。

师:同学们,图形中涂色部分的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呢?(核心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生1: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取出其中的1份都可以用1/2表示,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关系。

师:现在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长方形卡纸(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你能用折叠的方法表示出1/2吗?

生1:我是沿着长方形的宽把长方形对折成完全相同的2份,其中的1份就是1/2。

生2:我是沿着长方形的长把长方形对折成完全相同的2份,其中的1份就是1/2。

师:对折的方法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呢?(核心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生1:只要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1/2,与具体分的方法没有关系。

“问题”为学生的思考与“说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围绕“1/2”的本质内涵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图形中涂色部分的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呢?”“对折的方法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呢?”这两个问题直击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思考和交流,有助于学生摆脱具体图形的束缚,使学生在讲明道理的同时把握1/2的本质。

2.3 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使用情境教学法,精心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在讲授有关面积与周长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空白的A4纸,并提出问题:如何让学生穿过一张小小的A4纸。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举手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看法,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说理”课堂。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于面积与周长的关系及数学定义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2.4 组织辩论比赛,梳理说理思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若教师单纯地讲解知识,学生的遗忘速度相对较快。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积极交流,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在学生相互辩论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节课程时,学生将了解到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并明确运算过程中小括号发挥的作用。在这节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中列出相应的习题,85-10×7+25,(85-10)×7+25,教师引导学生计算结果,在学生计算结果的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在学生得出结果之后,由组内成员相互探讨,教师给出计算题之间的区别,在组内确定好区别之后,由各个小组开始辩论,在辩论的过程当中,学生将对括号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明确在混合运算当中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若存在括号,则需先算括号里面的式子,在学生相互辩论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加深理解,梳理了说理思路,而且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并且印象深刻。

2.5 运用错题资源,引领学生辨析。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因此,对于学生的错题,教师也可利用错题资源价值,引领学生一起辨析,让他们在错题中理解“错在哪”“为什么错”,从而达到纠正错误、明白道理、习得新知的目的。

例如,在执教“卫星运行时间‘试一试’”一课时,运用了这样一个环节:算法辨析,理清思路。

2)地方省级投资主体主导建设跨地市的省级管网。浙江、江西、广东、湖北等省级投资主体投资建设省级管网,有一省一网,也有一省多网,运营模式上有统购统销、代输或二者兼而有之。

先课件出示例题408×23,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出示笑笑和淘气一对一错两个竖式,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认真观察一下,他们做对了吗?请说明理由。

生1:(播放视频)我觉得淘气做错了,因为我用估算的方法,把408估成400,把23估成25,400×25=10000,所以408×23的积约等于10000,淘气算的积是1104,相差得太多了,一定不对。

生2:(播放视频)我觉得笑笑做对了,因为我用口算的方法,把23分成20和3,先算408×20=8160,再算408×3=1/224,最后算8160+1/224=9384,和笑笑算的一样。

生3:(播放视频)我也觉得笑笑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因为我用列表的方法,把408分成400和8,把23分成20和3,400×20=8000,8×20=160,400×3=1/200,8×3=24,8000+160=8160,1/200+24=1/224,8160+1/224=9384。笑笑算的结果也是9384,所以她做对了。

师:那笑笑是怎么计算的?谁看懂了?

生4(笑笑):(播放视频)她把23分成20和3,先用3去乘408等于1/224,再用十位上的2去乘408,等于816个十,最后把两次乘积加起来,等于9384。所以408×23=9384。

生5:(播放音频)淘气错在408中间的0忘记乘了,408×3应该等于1/224,408乘2个十应该等于916个十,所以正确结果是9384。

生6:(播放音频)乘数中间的0也要参与计算,0乘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这个数。

教师能够准确地利用思维育点,以“错”明“真”,欲“正”先“反”,以“反”求“正”,对聚焦核心道理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冲击力。如此方能扫除知识盲点,使道理越辩越清,越辩越明,从而让学生不断深化知识感悟。

2.6 创建观察过程,引导有序说理。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记忆以及理解。数学包括诸多图像,在学生学习当中需要观察图像,通过观察找出规律,从而总结相应的解题技巧。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三)》这节课程当中,学生需要理解旋转的意义,明确旋转的特征以及性质,在这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观察,并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推理,从而利用语言将旋转这一过程描述出来,通过学生的描述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在生活当中图像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图像,不仅会给带给学生新鲜感,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针对本节课程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出示风筝、国旗、秋千的运动轨迹,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教师出示的课件中三类事物的运动情况,并利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运动的方向以及运动的类型等。在学生说理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身边与之运动轨迹类似的事物,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有效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旋转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旋转的过程中,将旋转与生活中的事物有效结合,从而明确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学习的价值。

2.7 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数学本来就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学习了数学课本知识后,学生就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学生肯定会有满满的成就感。成就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美妙的数学。当学生与父母一同逛街,在买菜时,需要算钱,学生快速地算出花的钱,父母一定十分惊喜,学生也获得成就感。

2.8 课后作业的设计。课后,教师一定要布置家庭作业,用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在设计家庭作业时,教师要多加入让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索、思考为主的作业。比如,当学生在学习有关小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收集家里百货超市购物小票、新衣服上的标签等,然后让学生带到课堂上,进行物品展示,让学生说明小票或者标签上的整数部分代表何意,小数部分代表何意。通过来自生活的实践,学生了解数学,爱上数学,让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在学生的“说理”中变得生动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总之,“说理”课堂的建构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课堂的重点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学会终身学习。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积极向上的朝阳。作为园丁,教师要精心“浇灌”,培育其健康成长,要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以达到学生热爱数学的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