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黄碧玲
(泉州市工商旅游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 泉州 362000)
信息技术课程并非单纯的计算机技术,相对于计算机技术而言,信息技术的含义更加广泛,同时该课程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处理与应用能力,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但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大学院校学生来说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且多数学生在既往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故而在面对信息技术课程时很容易出现兴趣度低、学习积极性差等现象,不利于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中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也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依托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实践参与中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
1.1 教学方法单一乏味。息技术课程存在时间较短,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学校、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对于信息技术学科重要性的认知不足。目前,虽然很多中职院校设立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深入地去研究课程内容、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案,而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机械化地进行知识灌输,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还可能会磨灭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科教学质量。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优势,但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存在有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于课件产生依赖性,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尤其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是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条件。然而,就实际状况来看,中职学生的就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在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较为陈旧落后、内容更新缓慢,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中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计算机的起源、发展、意义、作用等理论知识方面,如在教学编程语言时,很多教师都是过于注重为学生讲解编程语言的构造特点、相关函数知识等等,对于学生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关注度则相对较低;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还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应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1.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素质教育理念更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这也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多元化、多角度地对学生情况展开评价。然而,就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来看,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评价参考指标,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考试成绩无法全面、综合的反应学生自身的素养,既不利于教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情况,也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甚至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影响其今后的学习成长。
1.4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不足。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但是当前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是缺乏对该学科的明确认知,甚至片面的认为计算机的娱乐功能更为重要。加上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多数学生缺乏学习方面的自我约束能力,缺乏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面对信息技术课程时并不是考虑自己能从课堂学习中获得什么知识和技能,而是首先想到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上网、娱乐,这自然会在很大程度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2.1 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要求。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信息技术教学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教学质量自然也受到了多方关注。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新课改还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是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此背景下,作为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对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视,以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切实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2.1.1 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引进新理念、学习新方法,改变既往形成的教学习惯以及根深蒂固的灌输式教学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1.2 教师需要不断精神自身的专业能力,主动学习先进的信息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深厚的计算机信息知识与教育理论素养、敏感的教育科研能力、广阔的教育视野为教学质量的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
2.1.3 教师应具备活用教材教学资源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并且能够灵活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扩充与整合,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和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教师还应自觉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从而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教学手段优化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落实教学活动,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2.2 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即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技术时代对于学生信息意识的要求相对较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自然成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学科素养。然而,受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中职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但是信息意识仍然相对较为薄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进行强化,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求主动通过合适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分析熟悉,从而做出正确判断。但信息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灌输讲解,学生们往往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难真正、彻底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为了突破这一教学局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挖掘信息技术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关联,并实现其融合,通过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来降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抵触感、畏惧感,拉近信息技术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更直观、深入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能力,达到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生活场景,以此为切入点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获取网络资源》的知识时,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下载网页、图片、文字的方法、学会收藏有用的网址、学会常用软件的下载,提升学生网上迅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场景:“学校临时通知要停网,但是网页上的内容还需要继续学习,我们怎样才能在没有网的情况下打开一个网页呢?”停网断网是学生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对于这种熟悉的场景学生更容易形成同理心,便于学生自觉主动的进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思考相关问题。这样在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可以自然而言的引出“提前将网上的资源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上”这一内容,也就是“下载”。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如何保存网页,并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WORD文件的保存方法,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在完成了方法讲解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加深对网页下载方法的掌握,让原本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变成可操作的、与生活实际有密切关联的具体行为,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迁移模糊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2.3 注重过程方法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开展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有意识地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中,教师需要充分关注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状态。在教学初始阶段,应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科学理念为主,带领学生认识网络及相关资源,促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为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完成相关任务与设计创造奠定良好基础。接下来,可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探究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并通过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对于新进知识进行衔接融合,加深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从而逐渐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学科综合素养得以发展。
例如,在学习《演示文稿》的相关知识时,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促使学生掌握PPT软件编辑的方法、并且可以在PPT中加入图片、图表、声音等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探索能力。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图片、图表、声音等插入练习,并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图片与文字的混合编辑来锻炼学生对于信息的整合、分析能力。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为学生展示两份不同的海报,一份以纯文字形式展示,一份以图文、图表混合编排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对两份海报进行对比观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进行海报点评,总结两份海报的差异性。这样通过对比方式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带给学生更强烈的冲击力,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图文、图表混合编排的意义和优势。这样虽然教师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其优势作用,但是所达到的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口头讲解。在学生对于图文、图表混合编排的优势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又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来,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有积极意义。最后,在完成课堂知识讲解后,教师还应预留一部分时间为学生布置实践练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编辑任务,完成图文并茂的海报设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与掌握程度。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完成任务后还可以对各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选出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中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2.4 注重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既往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多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信心和热情。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评价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评级,不仅要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关注,丰富评价内容。同时在课堂考核方面,也需要改变单纯的笔试考试方法,而是以笔试+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并且可以在实践考核环节设置多元化的情境,以评估学生的应变能力,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此外,在评价主体方面也应转变单纯的以教师评价为主导的方式,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化的方式来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构建起综合性评价方式,通过综合评价来帮助学生更全面、客观的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并学会扬长避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更多积极体验,增强学习信息,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进行自我能力提升,改进创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此外,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也应注重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真正将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