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石永才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甘肃 高台 734300)
“做中学”教育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在此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现阶段“做中学”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主要是因为“做中学”模式正是以为学生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行动中进行学习。而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做中学”这一教育理论的应用非常的合适,所以应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合理实施,以此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1.1 对科学课程重视程度不足。科学是2017年才开始实施的一门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学习。虽然随着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科学课程的实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科学课程教育还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部分学校开展的科学课程课时比例较少,部分科学老师不重视科学课程教学方式的优化,采用方式仍然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方式不能突出科学课程的特点,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1.2 不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情感的培养。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科学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以传授学生科学知识为主,主要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虽然也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情感为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开展的实践探究活动较少,这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也不能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科学体验,因此无法达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情感的目标。
1.3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本身来说,涵盖的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对学生能够起到启蒙的作用。但是教师在授课当中,不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激发,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就会导致听课效果较差,无法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学习态度的转变是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不应当是教师下发的任务,应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完成的事情,将学习目标变成自身的学习需要,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否开展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是完成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的关键,在“做中学”课堂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式引导有助于学生构建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智慧,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如何做到让小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那就需要小学教师创设情境教学方式,在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创造思考条件,启发学生大脑思维活跃,让“做中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动力。
相比书面理论知识,小学生对于动手实践操作的兴趣更大,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做中学”课堂,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并且加强学生的科学学习安全观念,让学生了解到规范操作、安全实验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科学学习趣味和科学理解。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大脑科学思维,为今后的物理、化学等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树立正确科学价值观念。用兴趣作为主导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气你给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自发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考习惯,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做中学”课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全面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新型综合人才。因此“做中学”课堂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模式的一次改革,应当做到贴近当代小学生心理,运用新时代教学手段做到课堂多元化,教学安排要具有灵活创新优点,注重加强小学生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良好交流和互动沟通,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小组完成“做中学”学习可以增进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借由他人角度引发学生自身大脑灵活思考,互帮互助,完成优质学习。在“做中学”课堂内的教学环节设计要有动态思维,对小学生而言,有挑战性、趣味性的科学实验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状况创设不同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生生之间的友好合作、集体的探讨交流,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做中学”课堂,小学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错误时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学生思想误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基于目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来解决,本文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对“做中学”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讨。
3.1 发现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的问题应满足以下两点要求:一是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中,首先教师提出问题,“食物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学生回答“植物能够给我们提供热量,使我们成长”,教师又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绿色植物也在不断生长,它的能量从哪来的?”通过这一疑问的设置,学生陷入了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生回答说:“阳光”;有的学生回答“土壤”,这时教师引入今天的主题“植物的光合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3.2 猜想假设。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科学知识无法深入了解,小学科学为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创建科学学习基础,可以通过猜想假设的方式抓住学生心理,小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用小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猜想假设是指学生以原有认知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知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通过猜想假设,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在学习“植物与光合的作用”时,教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能量从哪来的?”教师就让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植物生长离不开哪些要素?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有的学生回答说:“阳光”,还有的学生回到说“水”,还有的学生回答说是“土壤”。学生在猜想过程中规,教师应鼓励学生学生,使其能够大胆的进行猜想,同时无论猜想正确与否,教师都应鼓励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应利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引导,使学生猜想更加的科学合理,避免学生严重偏离科学事实,使学生猜想假设更加有效。
3.3 动手探究。动手探究是“做中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动手探究过程中,首先应制定目标和计划,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阳光和有机物的关系”,这是学生实验的目的,之后教师让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整个过程,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整理,一共分为五个步骤,一进行暗处理;二遮去叶片部分阳光,持续3-4h小时光照;三进行酒精脱色;四用清水进行清洗,并滴加碘;五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分析。完成之后,学生动手实验,确定了实验目的和过程,学生动手实验非常的迅速,学生一边做实验,教师一边根据实验情况,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同时,还能够积极的思考,这样就大大提高实验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实验,同时还应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实验物品轻拿轻放,以此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4 合作交流。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科学学习,小学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担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作用,小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科学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在“做中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科学产生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不同,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小组学习可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的学习质量。通过合作在“做中学”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认同感,有助于在今后的道路上高质高效完成科学学习。在完成试验后,教师还应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讨每组的实验结果,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通过这一试验,说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为光照。之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什么是光合作用”,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并向教师以及其他教师展示自己的结论,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播放课件,进行总结,让学生准确掌握“光合作用的含义”。
3.5 拓展延伸。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小学科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做中学”教学模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延伸到课下,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课前和课后,都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生可以到户外去观察植物,同时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科学实验,这样还达到了预习的目的。在学完“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生可以上网查一些有关其他“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并认真分析思考,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进而深化“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
4.1 避免“做中学”变成“学中做”。在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实际实施当中,部分教师很容易就将“做中学”变成“学中做”,而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具体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干涉的过多,仍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具体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不能完全的围绕科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仍然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害怕耽误课程教学进度。对此教师应避免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积极的转变自身的角色,应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以及引导者,要将问题完全交予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达到“做中学”教学效果。
4.2 避免“做中学”模式教条化、形式化。“做中学”教学模式教条化、形式化是指在具体的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做中学”模式固定的操作模式来开展,例如在记录实验结果,一般都是先实验,后记录结果,但是实际上,应该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又或者是在记录结果是主要以文字表述为主。虽然“做中学”模式通常都是按照问题提出、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几个步骤进行,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可以根据科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各个“学”和“做”分开或者融合,要灵活运用,而不是强迫学生去学或者去做。
4.3 避免当实践“做中学”变成教“做中学”。将实践“做中学”变成教“做中学”的重要原因就是部分教师不会开发具体的教学案例,而是利用现成的案例来开展,即使部分教师开发出了教学案例,但是开发案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趣味性不强、任务目标不清楚、形式更加像“上课”等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开发教学案例,要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发出具有趣味性、实践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才能够发挥出“做中学”模式的教学意义。由此可见,想要使得小学科学教学“做中学”模式取得成果,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要加强对“做中学”教学模式的认识,充分了解“做中学”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价值,做好“做中学”模式实施的相关环节,进而促进“做中学”教学模式的落实效果。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做中学”作为一项有效的教学理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提升学习的思维素养。本文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对“做中学”模式的实施进行探讨,具体主要从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拓展延伸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与此同时还需要提醒教师在实施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模式时避免走入误区,进而更加科学、合理的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