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式

时间:2024-05-09

李 明

(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 江西 上饶 334000)

近些年,我国高考正在不断改革和优化中,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教师需带领学生探究生命本质,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生物概念、重难点、科学史等构建问题情境,锻炼思维能力;开展多样化的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态度;联系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1.1 核心素养定义。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品质,理解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本质、拥有基础研究方法,能做到理性分析和思考,重视社会和科学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最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养成终身学习意识、发展理念。核心素养不仅是一门学科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所在,还是国家教育目标最具体的体现,可全面反映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即批判性、动态性、关键性和情境性。

1.2 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第一,生命观念。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非常多的内容,其中生命观念具体指的是,学生能通过学习生物知识,能积极探究和分析生物学的基础概念,能逐渐形成最基本、重要的生命观念,如结构观、功能观、适应观、进化观、能量物质观、平衡与稳态观等。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学生能利用生命观念去了解、感知世界,能解释和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1]。

第二,理性思维。理性思维要求学生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能灵活运用归纳、概括、推理、演绎等多种方法,始终秉承批判性、理性的思维探究现象原理和生命规律。在生物学社会议题中,科学论证、正确审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养成理性思维可让学生在main对未知情况后,可以清晰判断、合理分析。

第三,科学探究态度。如果学生能具备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那么就能鼓励分析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学问题,可在生物学范围内进行深入交流、观察和讨论,而这也可实现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需格外重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使其能获取更多深层次的知识。在参与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能逐渐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实现个人探究能力的提高,还能逐渐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第四,社会责任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带领学生合理判断生命现象、社会问题,摆脱传统迷信、封建思想的影响,这对于科学发展、社会健康等可产生积极影响。此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激活学生关爱生命、主动保护环境,还能使其保持健康生活,主动分析并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2]。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资源,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实践活动,将责任感成为学生能力发展、健全人格形成的催化剂。因此,社会责任感可成为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2.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2.1 理解生命本质,渗透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指的是将观察到的生命现象,以及生命现象背后的相互关系、特征等,进行详细解释后等抽象,是人们经过多方验证后得到的观念,能够解释、理解与生物学现象、事件相关的观念、意识和思想方法。在生物学科中,生命观念是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同时也是最有价值、最精华的内容。在生物学核心概念中,生命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呈现方式,是贯穿生物学科中的主线。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生物学的概念入手,逐步渗透生命观念。从当前生物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大多都是直接讲解生物学的事实性知识,不够重视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而这会对学生日后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需格外重视生物概念的讲解。

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基本结构》时,教师就需利用这些知识渗透生命观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物概念,教师就可运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细胞属于微观层面,无法用肉眼看到其功能、作用等[3]。此时,教师就可与学生一起观看与细胞相关的纪录片,带领学生从微观层面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展示不同细胞的结构图,并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抽象、复杂的概念。在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了解实际上那些顽强的生命,让学生能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2.2 构建问题情境,锻炼理性思维。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学生必须要始终保持理性思维,能了解并尊重事实,秉承务实、严谨的求知态度,利用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分析、认知并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想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就可结合教学内容构建问题情境,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论证、审视生物学问题。因此,教师需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问题,逐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

2.2.1 结合概念构建问题情境。思维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概念,同时也是思维的重要产物。通常情况下,学生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生物学的具体事实,但难以准确理解抽象的概念[4]。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和研究生物学事实,利用概括、抽象的方式构建概念。

例如,在教学有关基因表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结合教学内容构建问题情境:通过检测鸡不同类型细胞中的m RNA和DNA时,可发现红细胞、输卵管细胞、胰岛细胞中的DNA可知,三者都含有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但是在三者中分别检测到带有珠蛋白基因的mRNA、卵清蛋白基因的mRNA以及胰岛素基因的mRNA,你觉得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在问题的驱使和影响下,学生纷纷进行思考和分析,在比较、交流过程中得到结论:虽然三种细胞中拥有相同的基因,但转录后形成不同的mRNA。此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基因知道但报纸的知识,并得到相应的结论。通过一连贯的思考和分析,学生能顺利理解概念知识,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2.2 利用重难点构建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从当前生物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较低,未能采用层次化的问题,而这会影响到学生兴趣的激活、思维的发展。要想实现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就需设置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保证表述的简洁清晰,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构建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5]。

例如,在教学有关ATP的知识时,教师需结合重难点知识构建问题情境: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否能直接被细胞利用?为什么ATP更适合成为直接能量物质呢?既然ATP有这么便捷的作用,但为何细胞中的含量较少呢?机体需要消耗较多的ATP,但未能储存较多的ATP,如何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你觉得细胞中ATP是否是一种能量货币?利用问题层层剥离、循序渐进地教学,可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还能使其逐渐养成理性思维习惯和能力,准确把握生命本质,逐渐形成良好的生命观念。

2.2.3 运用生物科学史开展教学。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科学史的内容,每个知识点背后都隐藏着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思维。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认真筛选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科学史,逐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6]。

例如,在教学DNA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DNA的过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你认为,蛋白质和DNA谁才是遗传物质呢?这两者是否都是遗传物质呢?早期人们都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推测呢?科学家为何会对这一推测产生怀疑呢?”在观看视频、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科学家不断试错、探索的过程,了解到知识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勇于创新、敢于质疑。在联系科学史所构建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获取证据、发现问题、逻辑推理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高,能学会基于证据和事实进行论证,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3 开展生物实验,培养科学探究态度。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能分析和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学问题,通过提问、观察等方式分析生物知识,精心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和交流实验结果、结论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能产生探究生命现象的欲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路,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进行操作的方式,未能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而这严重影响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要及时调整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生物实验,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例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教师就可联系日常生活,利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当你们发烧、感冒时,是否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胃酸时是否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你觉得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酶的活性呢?你觉得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呢?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之间能进行激烈的讨论和交流,最后确定出此次试验需要探究并解决的问题:是否温度会影响到酶的活性?pH值是否会影响到酶的活性?学生可将酶看做出蛋白质进行假设: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那么要发挥酶的作用就需要适宜的温度;无论是过碱还是过酸都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因而需要适宜的pH值才能发挥酶的作用。之后,教师就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如何确定好温度梯度?如何才能保证实验自变量的合理控制?在这种与生活存在紧密关联的情境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问题,自行设计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案,还能体验设置对照试验、控制变量、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等探究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同时还能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步提高,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

2.4 联系日常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2.4.1 日常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利用生物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观念和思想,为其未来生活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有关蛋白质的内容时,教师就需认真讲解生命活动中蛋白质的重要作用,使其能懂得保持营养均衡、健康生活。在教学生物适应和进化的内容时,教师需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重要的、来之不易的,都是经过亿万年的发展而来的重要产物,应当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学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人类应当懂得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在讲解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带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艰辛,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能为人类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2.4.2 利用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生活中蕴藏着非常多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资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拓展教学的途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无法只采用说教的教学方式,而是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亲身去体验和了解。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锻炼其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去调查学校附近的水资源状况、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态养殖情况等;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印象,探究人工生态系统带来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影响,制定一些人与环境能和谐相处才措施;调查和了解本校学生的近视率情况,让更多人能了解近视的危害,掌握科学用眼的方法,认识到防控近视的重要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逐渐形成。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需格外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生命本质、创设问题情境、联系日常生活、开展生物实验,让学生能在正确引导下顺利消化和理解生物知识。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求,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提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