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劳动教育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融合——以鲁教版八下Unit 8 Section B 阅读课为例

时间:2024-05-09

梁雁冰 庄园园 崔晓彤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初级中学 山东 东营 257000)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教育部2020)。其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中学生除了参加每周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真正接触劳动、实际劳动、感受劳动的机会较少。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等技能以及语言知识的掌握,更是语言背后所囊括的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等的培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英语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开展劳动教育,找到文本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设计与之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养成学生优秀的劳动品质,进而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劳动能力。基于此,本文就鲁教版八下Unit 8 Section B 阅读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

本篇文章选自鲁教版八年级下Unit 8 Section B阅读“Beauty in common things”此文主要介绍了三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孔明灯、剪纸和泥塑。文章从随处可见的材料变成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探讨了这三大艺术形式的起源、原材料、制作工艺以及其背后的深刻寓意——勤耕不辍的中国劳动人民赋予了这些艺术品生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者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1 教学设计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在设计本篇阅读时,教师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程度,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从导入播放中国传统艺术的视频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分享有关中国传统艺术的知识,学习传统艺术的相关英语表达,这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处理可能引起理解障碍的生词。而在第一课时的读后活动中又对导入时的视频进一步地加工,因为视频中的一些传统艺术面临流失的风险,让学生思考如何做才能拯救这些濒临失传的艺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已然对这些鲜活的艺术品产生了兴趣和感情,所以再让他们去谈论如何去保护这些民间艺术,学生参与度会很高,这也间接地激发他们保护传统文化、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1.2 文本深度挖掘,引导学生体悟劳动价值。在学生了解文本整体结构之后,对文章进行细节阅读。在第二段的设计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你对symbol前限定修饰语bright一词的看法。这个单词从字面上看就是明亮的,如同冉冉升起的孔明灯一样。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这个词也是寄托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抱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寄托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同样地,在第三段的设计中,教师提及剪纸上的图案大部分都是花鸟虫鱼或者是中国历史故事,通过给学生展现相关的视频、图片,让学生领悟艺术来源于生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

对于文章第四段的设计,教师从一系列的问题开始,最后落脚到泥塑制作的五个动词,配以相关的泥塑制作视频,让学生切实感受泥塑制作的工序繁琐,体会劳动创作的辛苦,劳动人民的智慧,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1.3 以小见大,在平凡中感悟劳动的伟大。本文的主题是“Beauty in common things”,虽然只选取了孔明灯、剪纸和泥塑三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但可以见微知著、因小见大,因为这些艺术品的原材料都很普通、简单,但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下,这些小巧的民间艺术散发着民族的魅力、承载着普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直接形象地观察剪纸艺术的魅力,一张普普通通的大红纸,经过几番折叠、裁剪,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或历史人物。因此,在学完整篇文章之后,让学生讨论何为普通,何为美以及作者选此标题的用意。通过此类问题的设置,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普通和美的含义以及它们两者之间是如何转化的,从而体会劳动的价值。

在第二节课的动手实践中,因为学生对剪纸接触不多,在实际操作中手忙脚乱,这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似简单的劳动,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不可能高效完成的,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创作的辛苦。

2.积极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初步体验传统艺术制作过程

合理开发、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各种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任何课程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本教学为两个课时,第一节为阅读课,梳理文本信息,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劳动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二节为手工劳动实践课。《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不仅限于课堂,还可延伸到课堂之外。活动应有利于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联系,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本节课,在复习上一节课有关传统艺术表达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参与、设计有关剪纸、灯笼、风筝、中国结的制作。这些传统艺术虽然平时都有接触,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因此,可以邀请会这些手艺的教师、家长或社会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可以通过上网搜寻相关制作视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试着制作这些传统艺术。总之,要动用可以动用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

3.学中做,做中学,寓教于做、寓教于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课程设计需“以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主动精神”(黄舜,85),因此在文本阅读的设计中,尤其是在第二段的细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有关细节的问题,先帮助学生提取表层信息,再逐步深入,询问学生孔明灯的象征意义,再引导学生加深对“symbol”前的修饰词bright的理解,进一步解读其背后的隐含意。问题链的设置,环环相扣,深度挖掘文本,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增加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识记、理解类的低层次的思维能力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转化。

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延伸,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但又与英语息息相关,无论是导入环节的猜物品的游戏还是手工制作完成后的成果展示部分,都需要学生用到上节课的被动语态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英语表达,突出英语的语用价值。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前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文中作者有关制作工艺的描述,是简单还是复杂,大概需要什么工序等。在劳动实践后,切实感受劳动的辛苦之后,再让他们用英语分享制作过程、制作体会,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境,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树立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信念。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能初步体验手工制作这样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能力,更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4.在评价总结中培养劳动意识,帮助学生成长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教师通过评价就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改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完成后,就应该针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上需要发挥激励的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能够有效反思。比如,在上文“孔明灯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加深对“symbol”前的修饰词bright的理解”上,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评价,针对理解不透彻、理解效果不理想的学生,教师通过鼓励的方法,耐心的为学生讲解,并且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在劳动中的快乐,充分体会到劳动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完成教学后,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比如,让学生每星期为父母做一次家务,并将家务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写成日记,这样不仅仅锻炼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也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劳动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依据英语阅读课的特点,对文本中有关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信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劳动精神、珍惜劳动成果的劳动品质进行了深度挖掘、整合渗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思考、交流、体验、实践、分享、感悟,促进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帮助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