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郑红琳
(江苏省新沂市阿湖镇中沟小学 江苏 新沂 221400)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是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学科,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学科,对于儿童而言,学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应从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需要和学习需求出发,融入趣味元素,减少数学知识的枯燥性、乏味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和熟练运用,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运用趣味教学,提升教学效率的论题,结合具体案例加以阐述,以飨共享。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生活即教育”是行知思想的核心,其主要思想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倡导生活和教育不分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和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景化和知识系统化的关系。”熟悉、有趣的元素,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运用生活教育,是增强数学知识趣味性的有效手段。为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教育观入手,植入生活元素,以满足儿童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奠定有效课堂的基础。
融入生活教育,运用游戏法是增加课堂有效性的首选。游戏,满足儿童爱玩的天性,游戏是趣味性较强的活动,有效运用,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促其主动参与其中。以“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运用扑克牌,开展“24点游戏”。
数学游戏的主要作用是寓教于乐,让学生边学边玩,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提升专注力。如低年级的“数数”的教学,为了提升数数的趣味性、有效性,可以开展“挑战数数字”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在酒桌、破冰等的场合运用很多,运用于数学教学中,不容置疑,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率。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组长开始说1,顺时针接着说2、3、4、5、6,说到7的同学不说7,而是拍手,接下去,再逆时针继续数数8、9…….13,同样,遇到7的倍数时,不说出具体数字,而是拍手,再改变数数的方向……这样的游戏,活跃学习氛围,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也有助于灵活思维力的培养。
生活化教学,除了生活中趣味游戏的融入,点亮课堂教学之外,铜鼓生活中实际例子进行教学,也是有效的方法。如“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教学时,笔者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置身于生动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了解小数的意义,领会小数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问题教学源远流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推进,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更加凸显,成为摒除新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主要手段。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为提升问题教学的趣味性,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情境增加问题的生动性、探究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主动性。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时,笔者课前准备相机架,实物的呈现,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时,笔者提出问题:观察这个相机架,看看这个相机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设计为这个形状?如此的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知识的探究欲,进而进一步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绪回归生活,联想身边的物品的形状,从而想出挂钩、衣架等,问题将学生渐渐引领到课堂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情境问题的创设,为课堂教学也增趣提效。
情境问题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应突出情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趣的情境,才能真正发挥情境问题的作用。如二年级的“时分秒”的教学时,笔者呈现出一个钟面,并且时针拨向9,然后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点几分,继续呈现出七点小朋友穿衣起床、八点时上课的情境图,再提出问题:情境图中各是几点?小朋友们在做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从七点到八点中间整整是一小时,小朋友还会做些什么事?这样的情境问题,巧妙引出“时分秒”,引发学生对“时分秒”学习的自主性,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和灵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他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陶行知先生也倡导“教学做合一”,新课标也倡导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的活动,为数学教学增趣加味,降低数学知识学习的乏味性,让枯燥的知识在学生的指尖上灵动起来,也满足学生好动、会玩的身心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愉悦性。
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鼓励学生制作小时钟,通过时钟的制作:在纸上画个圆,通过圆心,画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径,分别与圆周相交的四个点,依次是12、3、6和9,也就是平均将圆分成了四等分,再将12和3之间的圆弧分为三等分……通过小制作,学生认识了时、分、秒。再如,“长方体”的教学时,首先带领学生认识长方体,把课前的小制作作为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亲自模仿操作,制作长方体。通过剪切、拼接等,详细、清晰地认识长方体的棱长、面的特点,较之于传统的满堂灌,动手操作更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感知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动手操作活动的融入,让课堂由“静”变“动”,让死气沉沉、静默不语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愉悦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课堂妙趣横生。以“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为例,对于14-8的教学,多数教师教学时,都会采用现将14分解为10和4,再用10减去8,剩下2,再将2和4相加,就得到14-8的结果。不容置疑,这样的教学,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落后模式,也渗透了算理,但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为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摒弃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14根塑胶小棒,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能想出几种方法求出14-8=?这样,学生会想出好多种方法:(1)直接从14根小棒中拿掉8根,再数一数剩下的是多少根?(2)把14分成10和4,从10中先拿掉8个,再和剩下的加一起;(3)先从14根中拿走4根,再从10个中再拿走4个……这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思想,也提升了数学能力,数学课堂也因动手操作“活”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运用以多媒体为主要形式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集中学生注意力,让枯燥的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例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功能讲解公式的计算,让动画增添知识的生动性、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现数学和多媒体的整合,也实现“向生活回归”,为数学课堂引入生活“活”水,让数学的学习生动、有趣。如“多少的比较”时,笔者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片绿色的草地的画面,绿油油的草地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此时,笔者以问题“你们猜,在这样美丽的草地上,谁回来?”孩子们自主畅想后,笔者以神秘的语气引领学生“鸭妈妈带着小鸭子来了”,紧接着,借助于多媒体的视频功能,播放鸭妈妈和鸭宝宝来到草地上的情境,继续播放视频,呈现出鸡妈妈带领小鸡在草地上玩耍的情境,这样,绿油油的草地,鸭妈妈和鸭宝宝,鸡妈妈和鸡宝宝快乐玩耍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营建了生动的氛围。在学生身心愉悦的前提下,提出问题:鸭子多还是鸡多?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这样的问题,直接把学生带进“比较”的课题主题中。笔者将鸡鸭玩耍的情境定格,学生通过数数进行比较而产生困难时,再运用多媒体的动画特点,让鸡鸭排队,两两对齐,根据队列的长短进行判断……多媒体的运用,教师的灵活操作,智慧引导,呈现诗意的美,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自主性。
趣味课堂的构建,让数学知识不再枯燥。融入趣味元素,营建愉悦氛围,除了文章中论述的四个主要策略,教师还应注意趣味课堂的几个注意点:第一,备课环节,确定趣味教学思路,构思趣味课堂构建的方法,预设趣味课堂的效果,注重趣味性和内容的结合;第二,课堂教学中,趣味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从导入的趣味导入,到重难点的突破时的趣味方法、趣味引领,到练习的趣味设计,都突出一个“趣”字,让课堂趣味盎然;第三,作业设计,也应注重趣味性,以趣味性的作业、课外作业,延伸趣味课堂。
小学数学难度不大,但数学知识抽象、逻辑性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趣”上下大力气,让“趣”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体验学生的乐趣,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思想,提升数学能力,趣味教学,让小学数学有趣有味,为数学课堂增效加味、增值提效,促进小学数学更高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