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赵方萍
(山东省胶州市瑞华实验初级中学 山东 胶州 266300)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其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或人物,树立积极的历史价值观,以此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全面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理应不断探索有效的培养策略,构建完善且科学的学科素养培养体系,以确保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进而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过分强调考试成绩。传统化的历史教学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标,对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然而,在现阶段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仍有不少的教师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一方面是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教师自身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只学会了死记硬背,无法融入个人的感情与思想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很难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容乐观。
第二,教学形式极端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的教学形式,首先是部分教师为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课堂中采取了讲故事、看视频、编舞台剧等形式,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但在此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历史知识;其次,就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也是传统化教学的代表,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的积极性较差,思维发展也会受到影响[1]。
第三,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历史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历史教师都比较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很少会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使得学生难以找到历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价值,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也与历史教学具有的育人价值相悖。
2.1 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在之前的历史教学中,由于传统化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往往会产生历史知识是枯燥、无趣的,有大量知识点需要背诵和记忆,加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的历史事件较多,且这些历史事件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会感到一些困难,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中,最突出的教学问题莫过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应当紧跟教育改革的潮流,结合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的情况,合理创新教学方案,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2]。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历史教学期间,教师的思维应当活跃一些,杜绝填鸭式的教学,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能力得到提升,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盛唐气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中,需要在充分研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掌握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等内容。由于历史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上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微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强化其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上海APEC会议的视频内容,从视频上学生可以发现,各国首脑穿的都是唐装,接着又播放了一段视频,上面是许多穿着唐装的国人出现在各种场合。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唐装在今天仍旧受到人们的喜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与解答。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唐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影响是深远的;有的学生则说是唐朝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鼎盛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唐装作为唐朝文化的代表,在中华儿女心中有着重要地位。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与赞赏,绝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不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正确、客观地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也可以引出一些其他的教学内容,如唐朝的发展史、民族政策等内容,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3]。
2.2 突出主体地位,强化学生探究能力。在传统化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一直都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为中心,而学生则始终都是在被动地学习,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效果自然也不是很理想。故而,教师若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务必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在教学中以“学”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习能力,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一到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时刻保持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为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从而确保教学的有序推进。
现代社会是基于人类社会过往的历史所发展起来的,所以现代化社会与历史知识之间是存在许多联系的,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利用这种联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全面地掌握课堂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以《文艺复兴运动》的教学为例,为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相关书籍等渠道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预习,并记录下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和遇到的一些学习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设置相应的问题,如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产生的影响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中进行积极参与。接着,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在此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3 设置教学情境,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历史事件指的是发生在以前的一些事情,由于其产生的影响,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对于当代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真实经历过历史课本上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均不是很了解,感受也不是很深,这使得学生在理解与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时候,无法从客观角度进行,也不能保证教学的效率。对此,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自主分析历史内容。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讲述历史事件,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全面掌握,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4]。
例如,在讲授国共合作有关知识的时候,为确保学生对国共合作的时间、事件内容等予以全面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知识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编相应的舞台剧,在此过程中,由不同的学生扮演国共合作的人物,并结合相关资料设计台词、服装等,通过这种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可以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在表演之前教师需要对整个内容进行审核,以确保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全面掌握,以免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同时需要让教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实给予尊重,以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2.4 拓展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切记不能单一化的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而是要围绕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当然,一切都是要以基础知识为根本,只有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有关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讲授中,教师应当确保学生能有效掌握基础知识,然后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一些学习资料,如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并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资料,积极探究历史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不仅得到了培养,还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5]。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与机会,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受到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较低,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的情况,无法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也不能形成与提高历史核心素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与作用,并能创新历史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历史知识的探究、学习之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以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